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王口长城

(2020-06-13 10:12:50)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0年6月6日随户外平台组团,到河北省阜平县吴王口乡吴王口村的长城吴王口关一游。我们的车下了河北203省道,走了一段很好的村村通公路,来到了吴王口关的镇关楼处。(本文作者李辛海)
吴王口长城
车就停在敌楼旁边,这个敌楼古称茨字十六号台,长城网标识是吴王口村1号敌台,当地人称其为“下台楼”,就是说它建的比较低,就在古道边上。敌楼前面有块文保碑,大家纷纷留影拍照。
吴王口为明代内长城隘口,坐落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山区。此地为冀、晋交界处,周边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我们停车的这条公路以前曾是古道,这条山谷当地人称吴王沟。吴王口在这条古道的南端,往北可达山西灵丘县,向东沿大川出山,可达河北平原地区,是一个战略孔道。
吴王口长城
文保碑: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阜平县段,1982年公布,2018年才立碑,真够难的。
吴王口属真保镇倒马关所辖,真保镇分紫荆、倒马、龙泉、固关四路镇守,每一路设一参将。《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疆域>载:“倒马关东至完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大同府界五百里,南至曲阳县一百五十里,北至广昌县九十里。……吴王口十九隘口,东北至关(指倒马关)约三百五十里。”这里表明吴王口属倒马关所辖。
吴王口长城
这是我们今天看的吴王口两座敌楼的位置图,黄色的线是河北203省道,也称无繁线。黑字注明了吴王口村,红字和红点标注了吴王口村1号台和2号台的位置,这是长城网的编号,历史上1号台为“茨字拾陆號臺”,2号台为“茨字拾柒號臺”。蓝色的河标注的是下关河。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茨沟下隘口二十二,吴王口正城一道,缓。……上三口俱正统四年(1439)建。”这里说明吴王口属倒马关的茨沟营所辖,所以这里的敌楼以“茨”字开头。16号敌楼前面应该曾有一道城墙把口,现已无踪迹。
吴王口长城
这是茨字16号台侧面的镌刻题字:“小蓬莱”的位置(红色方框中)。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span>北直五>载:“吴王口,县(阜平县)西北百里,东北至倒马关三百二十里。弘治十三年,筑城置戍。《关隘考》:自吴王口而下,凡十九口,亦属倒马关南路。其相近者,曰过道沟口。自此而东,曰艾叶岭口、青羊沟口、香炉石口、门罕岭口、火炭沟口、杨洪口,又东曰黍查口,俱正统、弘治以后建城置戍处也。
吴王口长城
阴刻“小蓬莱”三个字,字体非常规矩,可以作为字帖。落款:“孔闻诗题”。
孔闻诗,孔子六十二代嫡孙。崇祯元年(1628)孔闻诗任礼科给事中,他向崇祯帝上陈吏治、边防等八事,以革新政治,受皇帝嘉奖并采纳了建议。崇祯五年(1632),孔闻诗出任井陉兵备道副使。当时,清兵已入塞昌平,下京畿州县,孔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参考百度)
吴王口长城
在小蓬莱三字左下有一段文字,很多人已辨识过,基本共识如下:“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孔闻诗识,吴王口管总杨天受(也有称爱)造”。这段文字在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居然没有被铲了,真是奇了。
吴王口长城
石刻铭文的局部细节。
“明崇祯甲戌”讲的是时间,明崇祯是指明代最有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年号,甲戌年为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
 “奴”:明代专指女真人,也称女直。“虏”专指蒙古人。“奴酋”就是女真首领。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仲秋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因此成文时间为1634年农历八月九日。
吴王口长城
这是16号台的入口一侧,可以注意到门额上的石匾没了,就是这几年的事。
全文的意思大致是:明崇祯七年,女真(后金)进犯内地,攻茨沟,我军奋勇杀敌将尽,残敌拼死夺取竹帛口逃出。真是天道,我的岗(山)、我的陵(祖坟)、我的泉(水)、我的池(城)啊!农历八月九日,井陉兵备道(官名)阙里(祖籍)孔闻诗识(这里音zhi四声,是标志于此的意思),吴王口管总杨天受(也有称爱)造(主持造刻)”。
吴王口长城
这是我们领队前几年拍的门匾:茨字拾陆號臺,当时还在。
崇祯五年(1632),孔闻诗出任井陉兵备副使。“井陉兵备道”的全称是“钦差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兵备道是明朝时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军事管理机构。兵备道主官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佥事充任,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参考百度)
阙里(祖籍)孔闻诗,“阙里”指孔子故里,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
吴王口长城
16号台是3*4眼的规格,这是它的中室,一个长方形拱顶,四面有券洞通往四面箭窗回廊。据百度讲,上部有万历四年春钦差阅视碑一通,但是没发现,领队也不知道。以碑断定敌楼是万历四年(1576)建的,而《四镇三关志》载,是正统四年(1439)建。也许正统四年建的是“正城一道”,就是一道城墙而已,敌楼还是万历建的。
明代著名将领刘应节,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任山西井陉兵备副使,兼辖京城咽喉重镇三关,是孔闻诗的前辈。
吴王口长城
在一侧箭窗回廊的边上开有登顶的梯口。
文中的“茨沟”是地名,吴王口西北约四十里有茨沟营。《四镇三关志》有记载,茨沟营:嘉靖三十三年(1554)设守备一员领,中军一员,左右哨管总管二员,今属龙、固二关参将辖,额兵一千名。吴王口归属茨沟营管辖,因此,敌楼编号以“茨”字为头。
吴王口长城
敌楼的券门保存较好,门槛石雕凿精致。
孔闻诗在此题“小蓬莱”三字,估计是因为这里的山川秀美(有山有水),犹如蓬莱仙境,在驱除后金的侵扰后,自豪地发出了保卫祖国山河的感叹,并概述了刚刚发生的战争。
吴王口长城
我们看完16号楼顺着下面的柏油村道往里走,去看17号敌楼。
关于女真,百度载: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改族名女真为满州族。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
吴王口长城
这条公路两边都是峻岭,史书称吴王峡,当地人称吴王沟。自吴王口始,弯曲四十余里,往北可进入山西灵丘县。
《方舆纪要》卷14阜平县载:吴王口,“弘治十三年(1500)筑城置戍。”《四镇三关志》载:正统四年(1439)建,时间更早。这里置戍时间比它的上级茨沟营早。
吴王口长城
公路旁就是一条河,这是大清河水系的南支——沙河,长城网上叫下关河。
对于吴王口的重要,《西关志》载:“……又其南则落路、吴王二口,均当要害,而吴王口尤甚。……吴王口汛县西北八十里,至营(茨沟营)四十里,……迤东为吴王峡,通山西灵邑、宣府、张家口等处。”讲到吴王口是交通要道。清道光年版的《繁峙县志》<舆地志>载:“宣府镇摘兵三千在平刑关驻扎,专应援吴王口。”说明吴王口的军事重要性。
吴王口长城
前面不远左手的山脊上就能看到茨字17号敌楼,从高处扼守着这条公路,这条公路曾经是古商道。
《西关志》<倒马关图论>载:“(吴王口)商贩往来,曾无宁息,践踏积久,遂成坦道。利之所在,民日争趋,亦不能尽禁。”可见当时吴王口古商道的繁荣,而且是一条主要通商要道,不能完全禁止通行。
吴王口长城
17号楼的一角有损坏,据老乡讲,是日本鬼子进山,怕敌楼里有八路,就开了一炮,把敌楼一角炸塌了。
据专家考证,关于明崇祯七年,也就是后金天聪八年(1634)的战事,是皇太极最后一次亲自率兵攻打明朝。大致如下:后金大军计划七月初八,分四路由独石口、龙门口、上方堡和得胜堡同时突破长城,会师朔州,但实际只有一路到达。然后调整计划,再分三路出击,一路出击朔州东,至五台山还。一路出击代州西,攻占崞县和园平驿城还,最后一路出击灵丘县王家庄。这最后一路就是阿巴泰率领的两黄两白旗的兵,只有这一路才会有“寇茨沟”的机会。
吴王口长城这是我们领队前几年拍的17号楼,门匾还在。17号楼在山脊上,当地人称之为“上台楼”,它与16号楼前后高低、错落而建,互为犄角之势。
当阿巴泰率兵战茨沟的时候,其他后金的军队已经合兵大同,他们成为一支孤军,在达到劫掠目的后,开始往北经竹帛口向大军靠拢,同时明朝的援军也向这里挤压(命保定巡抚丁魁楚移驻紫荆关,山西巡抚戴恩君移雁门关,总督陈洪范移驻居庸关——明实录),所以竹帛口一战成为阿巴泰一支的生死之战,所以才有“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的记载。据说战事惨烈,明军视死如归,千总张修身战死。明代,一个千总仅有战兵八百,八百壮士死战几万铁骑,何等的英勇,何等的壮烈。
吴王口长城这是领队拍的“茨字拾柒號臺”门匾,双钩阴刻,无边饰,字体较差。
关于此战,据《明实录》载:崇祯七年(1634)“七月癸巳,京师戒严,清兵屯膳房堡沙岭,往阳和。七月戊戌,清兵四略永宁。命保定巡抚丁魁楚移驻紫荆关,山西巡抚戴恩君移雁门关,总督陈洪范移驻居庸关。闰八月乙丑,清兵出塞归,计驻宣大逾五旬”。后金兵从七月初七开始入犯,到闰八月初七班师出塞,共计60天,祸害了两个月。
吴王口长城
这是河滩里有两块立石,形成一个尖角,老乡说是“船石”。
《明季北略·清兵入关》第一百二十九条亦载:“甲戌七月七日辛卯,入大同、张家口。初八日壬辰,入保安、怀来。初九日癸巳,京师戒严。十三日丁酉,围宣府,屯天寿山。十四戊戌,驰入永宁。十六日庚子,围大同左卫,破保安州,杀知州阎生斗。已酉,至朔州,围浑源州。八月丙辰,破代州,分道进:东至繁峙,中至八角,西至三岔,入崞、代,陷灵丘县。闰八月辛未,攻保定竹帛口,杀千总张修身,攻宣府万全左卫,乃出塞。”这里简单讲了整个战事的过程,最后略述竹帛口之战。
吴王口长城
队友们在水边休息戏水。
据专家统计,此战事,后金调动了10万兵马,明守军也有9万多,其中精兵6万。但是明守军都分散在各个隘口军堡和城市,而后金却是集中主力,各个击破。进攻竹帛口的后金兵力是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起码也有几万人,即使途中战斗减员,也不会太多。总之竹帛口之战,明军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与数倍自己的敌人搏杀。而且长城防御工事一般都是外险内缓,而竹帛口之战却是反向作战,抗击外逃之敌,更增加了阻击的难度。
吴王口长城
我们的队员(红圈里的人)去看17号楼没走对路,在崖壁上探索前行,真是捏把汗。
后金兵农历闰八月初七班师出塞,孔闻诗是农历八月九日题的“小蓬莱”,前后没几天,但是竹帛口一战已经过去多日。孔闻诗作为井陉兵备道来此视察,有感而生,写下歌颂山河的“小蓬莱”三字,同时抒发对于明朝将士的英勇和对祖国江山的感慨,写下了竹帛口一战的记事,铭刻在敌楼上,昭示抗击外族入侵决心,鼓舞士气。
吴王口长城
我看到他们的艰苦攀爬(红圈里的人),就没上去,毕竟70了,看一个孤楼不太值,天气又热。
我们看完茨字17号楼就走了,其实这个沟里还有14和15号楼,但是离这里挺远,大约10公里,领队曾经去过。据他讲大巴车先开5公里,下车再徒步5公里,徒步往返就是10公里,时间上不够,所以这次就不能看了。
吴王口长城
这是网友拍的茨字14和15号楼,都是3*4眼的规格,分立在沟口两侧的山腰上,保存较好,这里叫木家沟。面对口外(北面),长城网标注的是左面为大地沟村1号台,右面为2号台,因此,估计左面敌台为茨字14号台,右面为茨字15号台。
吴王口长城
这是吴王口到木家沟的地图,看样子还是挺远的。
这里为什么叫吴王口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为吴王。朱元璋本是义军首领郭子兴部将,郭子兴死后自立,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诸将奉为吴国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1368年开国,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参考百度)。吴王口会不会与朱元璋有关,也是一个猜测。
吴王口长城
这是网友拍的敌楼中室,中室是架木梁铺木板的木心楼,四面箭窗回廊,两个敌楼结构应该一样。本人没去过,不知这是哪个敌楼。
根据《边城御虏图说》(成书万历五年)载,这两个敌楼所在位置是“青羊沟口”,敌台修建于万历元年,二年阅视立碑,至今碑刻尚存台内。
吴王口长城
这是网友拍的中室地面,保存较好。
《边城御虏图说》成图于万历五年,现为残本,仅1册,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
吴王口长城
这是网友拍的,没注明哪是哪个。据说一个敌楼没有门匾,一个敌楼门匾字迹不清,据领队说有门匾的是15号楼,并且有阅视碑。也有人称有匾有碑的是14号楼。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茨沟下隘口二十二,……青羊沟口,正城一道,缓。上三口(含上竿岭口、下竿岭口)俱弘治十七年(1504)建。”这里说只建了一道城墙,敌楼是戚继光创建,基本都是万历年(1573)以后建的。
吴王口长城
这是领队拍的茨字十五号台阅视边务碑,经网友辨认,全文如下:
“万历贰年春,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祖籍)汪道昆,
阅视蓟辽保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潍县(祖籍)刘应节,
巡抚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富平(祖籍)孙丕扬,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屯留(祖籍)暴孟奇,
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安丘(祖籍)辛应乾,
镇守保定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延绥(祖籍)傅津,
分守龙固关地方参将延绥(祖籍)赵应时,
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通判 成(祖籍)张元善,
监工官获鹿县丞上虞王敬,
 中军定州卫百户于朴,
哨总平定守御千户所百户罗宗道, 鼎建。”
 括号祖籍和断句是我加的,为了方便读者看。上面很多都是名人大官,各位可以上百度查询。
吴王口长城
这是领队拍的茨字十五号台的大门和门匾。15号台的内部结构应该同14号台相同。
四镇三关志》载,吴王口和青羊沟口紧要等级都是“”。我认为有三点:一是两个口子都是小路,不要为吴王口宽敞公路所迷惑,那是现在新开的,以前都是跑买卖的人踩出来的。二是这个山沟很长,有几十里,岔路又多。三是两个沟口都有敌楼把口,互为防御前沿,一般北虏骑兵不会通过这里,所以紧要等级为缓。
吴王口长城
门匾风化,字迹漶漫不清,勉强能看出第一个“茨”字。
我之所以把14、15号敌楼也放在这里,和16号、17号敌楼一起讲,是因为这里很可能和吴王口是一个防御体系。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