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2020-05-27 11:04:41)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续接上节)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我们穿过口门村的水泥路和一座小桥,过了一条小河沟,从一个农家院的后面上墙。这是墙友11路军拍的那个农家院,右面紧贴着长城,这里有一个敌台,我们可能空过去了,这个敌台就是我们途中的11号敌台,也是长城网标注的密云32号敌台。(本文作者李辛海)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在我们上墙处的东面百十米处有一座孤楼的基址,算是我们途中的12号敌楼。
其实这是一条支墙顶端的敌台,那条支墙给平了地了,所以这个楼就成了孤楼。其实这个敌楼十分重要,因为进村的路到关口处有一个拐弯,上节中的镇关楼10号敌楼看不见拐弯的前面,而这个“刀把楼”(墙友对于支墙上敌楼的昵称)向东偏出百米,就能起到率先察敌、率先攻敌的作用。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我们沿着城墙继续往上走,这里的13号敌楼残墩藏在树丛里。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在高处回望口门村北面我们走过的长城。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14号敌楼的残台。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上面有一道单边墙,这个单边墙比较宽,我们就直接从上面走过,前面是15号敌台。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15敌台的阳面(南面)。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前面的单边墙就很窄了,我们顺着墙根走。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高高的堞墙上下错落着两排射孔,据说这里有文字砖,所以走的比较慢,仔细看。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垛墙上的雉堞,射口处两边都做成尖角的,制作费工,这种尖角砖都是特制的,或是磨制的。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里是16号敌台残墩。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往上去有17和18号敌台。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前面是17号敌台,上面是18号敌台。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里发现半块文字砖,大概是“万历十年”的字样。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里看到了“河间”的文字砖。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里是18号敌台。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里有“河间营”的文字砖。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这里有“沈阳营造”的文字砖,其中沈阳两字比较清晰,后面两字是根据外框的长度和其他文字砖的内容估测的。
在这一段长城发现有比较多的“河间”、“河间营”、“沈阳营造”,从印文的样式和内容看,我认为这里是河间府负责建造的地段。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19号敌台。
河间为什么有沈阳营呢?明嘉靖《河间府志》载,河间府内卫所为“河间三卫”,即河间卫、大同中屯卫(寄治)和沈阳中屯卫(寄治)。关于“寄治”,百度解释:地方官署侨居他地,暂时治理。我理解意思是说,大同中屯卫和沈阳中屯卫迁至河间府,并参加协同治理。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回看19号敌台。
根据史料记载,从此大同中屯卫和沈阳中屯卫长期就在河间驻扎下去,最后融入当地社会。所以在万历年间修筑这里的长城时,还是以河间营和沈阳营的旗号进行施工。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里是20敌台,
大同中屯卫和沈阳中屯卫为什么会寄治河间府呢?史载永乐帝(朱棣)统治时期,帝都北移,藩王守边变成了天子守边,为了填补畿辅空虚,大规模收缩北部边防,裁撤边卫,拱送兀良哈三卫,内徙人口以军户为主。为了保持内迁军队的战斗力,所以都是成建制的内迁,因此才有大同中屯卫和沈阳中屯卫的建制在河间存在。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20号敌台的箭窗遗存。
明朝的部队建制没有“营”这个单位,所以这里的“营”不是正式的国家编制,而是相当于一个临时工程队。而且是军队单位组成的施工队,所以才有不同的军队名号。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队友拍的文字砖“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左部造”,我没找到。从其样式和内容看和上面的沈阳营造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我认为“沈阳营秋防左部”同“沈阳营”应该是两拨人。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前面有一堵简易障墙。
关于防秋(也称秋防),百度载:《旧唐书·陆贽传》:“又以河陇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 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明代不仅有秋防,其实四季都有,但是措施不同,目的是一致的。这里修建长城也是这一年秋防工程的一部分,由于工程量大,都是分多年建成,也就是“节次建”。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个障墙就是简单地横了一堵墙而已,没有射孔和其他防御措施。我觉得这个障墙有两种作用,一种就是防止敌人从墙上往上攻。一种作用是建筑上的需要。
可以看到这堵墙两边的垛墙砌法不一样,从左面墙基的砌法看,它是从底下斜着往上砌的,由于砌的太长了,而且地势趋平,所以需要有一个中断,然后根据地势接着再砌。这个障墙就起到中断的作用,所以右面墙基的砌法和左面的不一样了。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段垛墙保存的相当完好,真属不易。它是先斜着砌墙基,再横着砌垛口,磨砖对缝的斜茬砖用了不少。这个墙基只能从下面往上砌,不能中断,对于长距离的坡度要求也是很严的。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前面又有一堵简易障墙。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在这里就到了这段城墙的顶头了,城墙直接砌到崖壁上,墙上有一个巨大的吐水嘴。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11路军拍的城墙顶到崖壁。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11路军拍的,城墙靠在崖壁的顶端建有一座铺房。我们因为有路标,所以早早的就下了城墙,没有看到此处的奥妙。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我们沿着崖壁右侧的狭窄小路(一脚宽),下面是陡崖,然后攀爬7~80度左右的陡坡,一路不敢拍照,终于到山顶的城墙处。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山顶上的城墙同山下的城墙呈丁字形,往东(左)是一段支墙,顶头是崖壁,还要折返。往西(右)是下山的城墙。这是21号敌楼,位于往东的路上。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21号楼墙基部分还砌了一堵短墙,延伸到崖壁边,怕敌人从这里绕过去。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在最高处俯瞰走过的长城,这时大约下午2点左右,3级左右阵风,26度左右的气温,万里晴空,风清气爽,心情舒放,惬意盎然。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过了21号楼往东走看到墙面没有楼了,又通过手台知道这条路是“拉抽屉”(折返路),所以就没往前探寻,其实前面还有个22号楼,这是11路军拍的。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在这里还有文字砖(11路军拍),反印的“东右”二字,这是做印模时正写的,印出来就成反字了。而且这字是印在砖头的正面,还是比较少见的,砌在墙里面别人会看不到,一般都是在侧面。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最顶头还有个23号楼的残基(11路军拍)。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我从21号楼就返回了,前面的22、23号楼没看到,这时我们是后队了,要赶快往前走。前面是24号楼,这是上墙后往西(右)走的第一楼。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24号楼的阳面一角。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25号楼的阳面。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从山下拍摄25号楼的侧面,可以看出是个3*3眼的敌楼。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过了25号楼,城墙就拐向南方,开始下降。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从上俯瞰27、28号楼,27号楼是唯一一个没塌的敌楼。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26号敌楼。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27号敌楼,前队的在楼顶玩完了正在下楼,下面队员在指挥。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27号楼是3*4眼的规格,没有中室,是三条纵向直通的拱廊。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中间廊道的顶部有登楼口,用梯子上下。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箭窗廊道通中廊只有两侧有口穿行。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箭窗一侧廊道中有块大石头,中间有圆孔,不知何用。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27敌楼的阳面。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往前是28号楼。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28号楼阳面。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28号楼一侧有三个箭窗残拱,看来是3*3眼的规格。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回看走过的路,能看到四个敌楼。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29号敌楼。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30号敌楼的阳面。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我们在前面红点的位置开始下撤,前面还有两个敌楼没看见,而且我们是后队了,有点赶,虽然天还亮。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用长焦头看最顶头的残墙。估计下面是断崖,远处的采石场还在忙碌着。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最后又有一段陡峭的残墙,有很多松散的碎砖、白灰、沙砾,十分滑,上面队员两次踩下滚石,吓得够呛。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我们下撤点前面的31号敌台,注意图中下面的墩基,这是11路军拍的。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长城顶头的32号敌楼的残基,也是长城网标注的密云9号敌台。这个敌台下面就应该是黄门口关。
《四镇三关志》载:“墙子岭下,……黄门口关,洪武年建,通川路,正关河口平漫,松岭墩空,俱通骑,冲,余通步,缓。”这里也是个重要关口,但是没有看到这里发生过战事。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网上黄门口关的位置图。我们是从营房台村下山,应该往东走去找黄门口关的遗址,长城网标注那里有密云一号水关。据说,那里也有一块放错位置的文保碑。但是我们是收队,没时间去查看,等以后有机会再看吧。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我们从营房台村子下到公路上,对面有个小景区——龙潭景区,我和对友晓月晨风成了收队的,一个30多岁女士走不动了,晓月晨风回去找,我在路口等,因为只有我有手台,知道如何找到停车处。等齐了人,我们往西走去找停车处,估计走了将近两公里才找到。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停车场那里是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处,要检查健康码。沿途看到老农还在用桶提水浇秧苗,十分辛苦,颇有感叹。
营房台明已成村,明初建长城设关,关口内台地上设驻军营房,称营房台,村因以得名。小站资料上,此关名为黄门子口,营房台位置为黄门口堡。此处距东南方向的黄门子村尚有两三公里,中间隔着荣家台村和杨家台村。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最后这是队友该我拍的,放在这以示纪念,刚过70大寿。今天穿越的体会:一是敌楼多。二是基本全残。三是文字砖,四是钻树棵子,小臂小腿扎划的比较多。
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

这是我今天的穿越轨迹,走了12.4公里,耗时7个半小时。
图中第一个红圈是在刚上墙的地方往村子方向走了一个折返。第二个红圈是在口门村里转了一下,第三个红圈是在最高处往东边走了了一小段折返,第四个红圈是下到营房台村的公路上。最后走了将近2公里的公路才到停车点,大约6点上车,晚8点多到家。由于新冠疫情,半年没能坚持爬山,回来腿疼了两天。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