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一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0年5月10日参加户外平台到北京密云爬长城,我们的路线是从新城子镇关上村(墙子岭关)穿越到口门村(也称安营寨),最后到营房台村(也称黄门子)下撤回京。(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是密云长城的大致分布图,我们今天走的长城在图中的右下红圈部分,墙子路附近的这段长城。
这是长城遗产网上我们今天要走的长城,它比较细的绘制了今天的路线。从北面的墙子岭关(今天的关上村),到中间的口门村,也是安营寨,古称南谷寨,到南面的营房台村,也称黄门子,古称黄门口关。一路上共有敌楼32座,铺房1间,但是长城网标注的比我看到的多。
关于墙子岭关,还要从蓟镇说起,蓟镇管辖自山海关、经喜峰口、至古北口、墙子路一带。隆庆元年(1567),由于北边鞑靼南犯,调戚继光总理练兵事务。隆庆三年(1569)正月十一日,戚继光上疏十七事。疏入,改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今河北迁西)、永年(今河北卢龙)、山海关等处。上任后重新调整防御部署,把蓟镇分为三协(区)十二路,东协为山海关、建昌营、燕河营、古门子口。中协为喜峰口、松棚、太平寨、马兰峪;西协为古北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每协(区)由一名副将协守,每路一名参将分守。又建辎重营三处,车营七处,构成步、骑、车三兵种协防的防御体系。墙子路属蓟镇的西协四路之一,墙子岭关是墙子路的主要关口。

这里要放个地图,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墙子路营城和墙子岭关的位置。黄线是密兴路(密云到兴隆),古时应该是一条交通要道。蓝色是清水河。安营寨的东面(右面)是关外,可以看到墙子岭关挡在墙子路营城的前面作为屏障,安营寨是前沿。墙子路营城是墙子路守军的管理衙署和驻兵的城堡(现为墙子路村),墙子岭关是墙子路军队设防的关口(现为关上村)。
墙子路营城位于现在的墙子路村,离着我们这里还挺远,所以就不说它了,这里主要讲墙子岭关到黄门口关这一段长城。
墙子岭关建于明洪武年间,估计由徐达所建。戚继光为总兵官时期墙子路统兵万余人,主要布防在今天密云、平谷地区的各个关口(如关上、镇虏营、熊儿寨等)。
这里的墙子路长城墙体始建于嘉靖年间,在墙子岭关的水关处跨越了流向密云水库的清水河,于是有了“一水流二关”之说,从地图上看,由墙子路所辖的沿清水河两个关,一个就是墙子岭关,一个是安营寨(古称南谷寨),所以“一水流二关”应该是清水河流过南谷寨(安营寨)和墙子岭关。
据说墙子路曾建有砖窑十座,20世纪50年代,在这里曾挖出过整窖的砖,如新出窑的一样坚固,这些砖窑现已无存。我在司马台长城上确实见到印着“万历五年墙子路造”字样的砖。

看完3个敌台我们返回上墙的地方开始爬墙,来到高处,俯瞰关上村,这里曾是墙子岭关和关堡所在地。近处房屋的前面是密兴路(密云到兴隆),被树林挡住了,远处的河叫清水河,可以看到这里的地形平坦宽阔,符合《四镇三关志》中关于墙子岭关“通大川,平漫”的描述,是极冲之地。
据百度载:长城自青龙山直下,横锁清水河上,有三座水洞以通流水和人的来往,有的洞门可启可闭,有人把守。不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水河发大水,随水冲来大柴,塞住洞口,因而水关被冲毁。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墙子岭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南高墩、窝铺顶、正关月城、河口,俱通众骑,极冲,余山险,缓。”从记载上看,建关时间很早,另外这里处处通众骑,是个十分紧要之地。

这是网友拍的墙子岭关正面,前面有三座石碑,左面一个是密云县文保碑:关上城堡,1996年公布。右面一块是全国文保碑:长城(关上城堡),2013年公布。还有一块是城堡介绍,内容不详。长城网上标注的是密云2号城堡。
《昌平山水记》载:“墙子岭有水关,水东流至石匣,南入于潮河。”光绪年间编修了《密云县志》载:“墙子路关,通连骑,县东九十里,在墙子路城东三里,有堡,东南通蓟州将军关。道南清水河,由关北入边,西北流注清水河。”
还有清朝人孟远写的《墙子岭记》,文中写道:“周围皆崇山峻岭,其上延袤垒壁,相传始皇所修之长城也。下通路一线,立洞门启闭扃钥曰关。”看来山上古时曾建有秦长城。
据队友虫子资料:“关上城堡,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万历四十五年(1617)重修。城堡平面近似长方形,南北300米,东西200米。南墙随山就势呈不规则弧形,设东、西、北
三门 。“墙子雄关”石匾现仍嵌于北城门门洞之上。”我们没有进到城堡里,只是远眺,没有更多见闻可谈。
据《钦定四库全书》之《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七》之《顺天府【四】》关隘(萧艾老师提供)记载:墙子岭关,在
密云县东北九十里,有城,周一里有奇,有水关。旧设参将,本朝(清朝)改设墙子路都司。
这里的城墙和敌楼据《四镇三关志》载:“边城八十六里,嘉靖三十年(1551)建,三十六年、三十八年、隆庆元年修。空心敌台六十九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由此可见这里是先建了城墙,后建的空心敌楼。空心敌楼是隆庆三年(1569)开建,这时正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的时间,也证明空心敌楼是戚继光创建的。
墙子路这里历史上多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四镇三关志》<夷部-入犯>载:“嘉靖十二年(1533),东虏犯河坊口关、墙子岭关深入掳掠。”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墙子路在密云之东北,古北口之东南,嘉靖二十四年(1545),诺音(朵颜)二十万骑溃此而入,大掠三河,顺义通州诸县。嘉靖四十二年,俺答复由此入,其东北为磨刀峪,嘉靖时常失守。”《四镇三关志》<夷部-入犯>载:“二十四年(嘉靖),东虏犯黄崖口关。”这里说的十分简略。
《明史》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诏诸镇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膑败死。乙亥,大同总兵官姜应熊御寇密云,败之。”这年的入侵,震惊京城。蓟镇的最高指挥总兵官竟然战死,足以说明战斗的激烈。皇帝下诏,大同总兵官赶到密云增援,才把俺答大军赶走。
《四镇三关志》载:“四十二年(嘉靖),东西虏属夷陷墙子岭,磨刀谷,大掠内地,总兵孙膑战没。”这里说的也是很简略,但是后面有一行小字,却把这件事描绘的有声有色。
全文如下:“效祖曰,是举也,闻裨将冯诏与监军者酣饮边楼,夜分各酩酊卧,即大虏在外窥伺,无一卒哨望者,明虏拆墙入,诏始踉跄起,楊都府初闻警,欲提师往,诏坚阻止。比事败,惟都府逮之法,而诏与监军皆未减谪戍,吁嗟嗟,监军谓书生犹可言也,而诏以封疆介胄乃亦待之以不死呼,吁嗟嗟,难言之矣。”
上文是《四镇三关志》作者刘效祖对于四十二年入侵之事感想,我的解释:这件事,听说是裨将(副将)冯诏和监军在边楼(敌楼)狂饮,入夜各自喝醉了去睡觉。敌人在城墙外面窥探,竟没有一个哨兵瞭望。敌人拆墙而入,副将冯诏跌跌撞撞爬起来,手下军官楊都府听到警讯准备领兵前往,冯诏坚决阻止。这件事败露以后,只有楊都府抓起来杀了,而冯诏与监军都从轻发配。唉呀呀(无奈的感叹),监军说是书生还有情可原,而冯诏是封疆大将也以不死对待吗?唉呀呀!难言之隐啊。
拆墙而入,多大动静,居然无人发现,防务松懈之极呀。《四镇三关志》<职官考>中确有“冯诏,
绥德卫人”的记载。
史载: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二十二日,清军再次入寇。清军分二路进至墙子岭、青山口,明蓟、辽总督吴阿衡、总兵鲁宗文战败而死,中官郑希诏逃走。清军遂长驱直入,兵屯于牛栏山。时明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忧(丧父母回原籍守制),候代未行。帝乃诏督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诸军入卫。二十四日,京师戒严。
《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墙子路距密云七十五里,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三门、参将一人,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崇祯十一年(1638)失守,总兵侍郎吴阿衡死焉。”《明史》也载:崇祯十一年,“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死之。癸未,京师戒严。”这里说的墙子路城应该是墙子岭关堡,城周一里有奇、参将一人、有水关等都符合墙子岭关的资料。
还有《清史稿》记载:崇德七年(1642)十一月“阿巴泰奏,自墙子岭入,克长城,败明兵于蓟州。”墙子路真是多灾多难,命运多舛。
这里应该是王小庙顶。据百度载:“雄关的南山,上有长城。传说古代一放牛郎“王小”,在此山修炼成仙。后人在顶上曾修一小庙,故名王小庙顶。其山形似凤凰展翅,又名凤凰山,与青龙山隔河对峙,相映成趣。”这里是
关于南谷寨(安营寨)到底在哪里?颇有争议。我认为南谷寨包括两个地方,一是安营寨,一是口门村。
关于南谷寨是哪里,首先要看古人的论述。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墙子路关寨一十一,……墙子岭下……南谷寨,洪武年建,通川路,正关河口平漫,通众骑,极冲。防秋墩空,通骑,冲,余缓。”这里可以看到南谷寨有两个地方,一是正关河口,一是防秋墩。
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载:“又十里至南谷砦(寨),正关河口平漫,可通大举,又防秋墩空,亦可通骑。”这里也说的是两个地方。我认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安营寨,一个是口门村。咱们再放一张地图,看看安营寨和口门村的位置。
这是11路军做的今天这段路的轨迹图,我给竖着放,和地图方位(上北下南)一致。
这里可以看到白字标注的墙子路堡、墙子岭关、安营寨、口门村、黄门口关和黄门口堡。上面那条黄色细线是清水河,古道应该是沿着河边延伸,红线是长城走向。地图明确显示安营寨符合“通川路,正关河口平漫,通众骑,极冲。”这里的“川路”估计就是沿河大道。
而口门村则符合“防秋墩”的描述:“防秋墩空,通骑,冲”,因为口门村在长城线上,所以有墩台之称,而安营寨不在长城线上,所以它只是个营寨。而这个防秋墩,我认为就是这里的10号敌台,它把在陆关和水关的一侧。现在两个关口已无,但是两边的城墙能明确显示关口位置。
安营寨在口门村东北,估计相距2里多地。但是安营寨当时可能只建了一处关寨,没有墙体同长城相连,所以和口门这里的有城墙的关口合称南谷寨。从时间上看,“南谷寨,洪武年建”,那正是徐达在北平驻守的时间,但那时仅仅是建了关隘。
史载:洪武六年(1373)命徐达驻北平,防元军进攻。是年,扩廓等屡攻雁门、大同等地。由此可见,当时修筑长城是十分迫切的。徐达负责山西北平一带防御,修了2000多里120多座关隘。洪武十四年(1381)春,徐达又在燕山诸卫屯兵15000多人,修筑从山海关到北京的32座关隘。而城墙,据《四镇三关志》载:“边城八十六里,嘉靖三十年(1551)建,三十六年、三十八年、隆庆元年修。空心敌台六十九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这说明了安营寨最初就是一个孤寨关口,后来建的城墙与它脱节了,但是它和口门村的关口(防秋墩)离得近,所以统称南谷寨。

这里需要放张地图,大家就能看到墙子路营城、墙子岭关、口门和安营寨之间的位置和关系。图中的黄线是密兴路(密云到兴隆),古时应该是一条交通要道。旁边的蓝线是清水河。安营寨右面(东面)和下面(南面)应该是关外,左面(西面)和上面(北面)是关内。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安营寨是墙子岭关的前沿阵地。口门和安营寨的距离也能看出比较近。
安营寨(古为南谷寨)是墙子岭关的前沿阵地,也见《四镇三关志》<夷部-入犯>一节:“由兀鲁班逃军儿……由窄道儿南至三岔口、斗子峪,分路西犯南谷寨(现为安营寨)、墙子岭、磨刀谷,顺边北下,犯小黄崖关,由三岔口西北至红门川正西,过分水岭犯大小黄崖关,俱墙子岭一带地方。”由此可见敌人入侵这里,是先到南谷寨,然后才是墙子岭,所以说南谷寨是墙子岭的前沿阵地,位置十分重要。

在关口处有座石碑,河北省文保碑:明长城——兴隆段。也就是说,石碑面对着镜头的一侧(东侧)是河北省的地面,对面(西侧)是北京地面。石碑右侧是关口残墙,小路左面有河沟,应有水关,河沟左面是通往黄门子的残墙。长城网记载,这里是密云2号水关。国博专家杨文和在《长城蓟镇图(续)》中提到:南谷寨城体下有方形水口一处,这里说到“城体”就是指的此处,安营寨没有城墙,由此看来这里也是南谷寨的一部分。
《钦定日下旧闻考》对这里的关口有这样的记述:“原由灰谷口十二里至黄门口关,正关水口,平漫,可通大举,又松岭墩,空,亦可通骑。又十里至南谷砦(寨),正关河口平漫,可通大举,又防秋墩空,亦可通骑。又八里至墙子岭,关外通大川,宽漫。内南高墩,并窝铺岭及正关月城、河口俱冲。”把我们今天走的三个关口(黄门口关、南谷寨、墙子岭关)都介绍了一遍。
关于安营寨的称呼《密云县志》载:南谷寨口,县东八十里。在黄门口东北,有堡(本名安营寨,清太祖入口时曾于此安营以攻之,口外迤南尚有营盘旧址)。这里说明了安营寨更名的由来,也说明了南谷寨即安营寨。《密云县志》是民国三年的书,当时南谷寨还是明代的称呼,到了现在却成了清代的称呼安营寨,怪了。
据百度载这里是“一水流二关”的地方,“南峪寨口内,下梁会梁东的溪水,自南峪寨口门流出,向北一转弯又流入墙子雄关口内,因此得名“一水流二关”之景。”

这是北京一侧的全国文保碑,长城(南水峪水关遗址)。这里成为一个墙友众知的笑柄,石碑放错了地方。《四镇三关志》载,这里应该是墙子路墙子岭所辖的南谷寨,而不是墙子路镇虏营所辖的南水谷关(古时“谷”通“峪”),南水谷关应在平谷境内,可能是两处名字差不多,安错了。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
前一篇: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后一篇: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