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续接上节)
关于河大营是哪里的部队,很多人都不清楚,我也是通过队友飘哥介绍说是河间和大同的兵组成的部队,后来查到了一些资料,基本弄清了来龙去脉。
首先是明嘉靖《河间府志》载,河间府内卫所为“河间三卫”,即河间卫、大同中屯卫(寄治)和沈阳中屯卫(寄治)。关于“寄治”,百度解释:地方官署侨居他地,暂时治理。我理解意思是说,大同中屯卫和沈阳中屯卫迁至河间,并参加协同治理。
这些说法有什么证据呢?在河间《明故大同中屯卫明威将军指挥佥事吕公墓志铭》中有述:“大同中屯卫明卫将军指挥佥事吕公讳广,……从文皇帝靖内难,以武功拜武德将军,山海卫正千户。后以仁美公谙悉吏事改注大同中屯卫,治河间,掌镇抚事。”大概意思是:吕广这个人跟随文皇帝(朱棣)起义兵,争皇位,立了战功拜为将军,封山海卫正千户。后来因为他熟悉官吏之事改为大同中屯卫,治理河间,掌握镇抚司的工作。由此看来,大同中屯卫是在河间参与治理的。
明之初,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下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南北镇抚司镇抚、千户五职,皇帝任命自己心腹出任指挥使。所以镇抚司的镇抚,位置很重要,相当于皇帝派出的监察大员。“镇抚”一词,大意为镇守和安抚,所以镇抚司的镇抚是个军职。
那么“河间三卫”的沈阳中屯卫怎么回事呢?《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己卯,置沈阳中屯卫。建文中废。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丁亥,复置,隶北平都司,后属后军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间县。”看到了“寄治北直河间县”,说明它隶属于北平都司,是迁到河间,暂时参与治理河间县。
《交河县志》载:“耿橘,字蓝阳,以沈阳中屯卫军籍,中万历辛丑科进士。”说是耿橘这个人,祖上是沈阳中屯卫军籍,考上了进士。明代交河隶属河间路献州。说明沈阳中屯卫的军人已经在河间长期居住了。
明代的河间府为什么要迁入这么多军队呢?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重要关系。明代河间府“领州二县十六”,相当于今沧州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衡水的一部分,“其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要冲,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
直隶五 ),这些论述说明河间府对于明王朝的安全举足轻重。

9号楼顶雉堞上的石射孔,这种石射孔在河防口和乌龙沟见过。

9号楼顶雉堞上的石射孔,这种石射孔在河防口和乌龙沟见过。
那么为什么朱棣要内迁这么多边军呢?民国北京《平谷县志》载:“纵观前史,千古一辙,可为浩叹者也,平谷邑皆受异族之压迫而迁徙也,文化之衰落已可概见矣。明永乐元年(1403),建都北京,移民以实畿辅,二年营州中屯卫自塞北徙之腹内,安置平谷县中,……”由此可见,永乐帝(朱棣)统治时期,帝都北移,藩王守边变成了天子守边,为了填补畿辅空虚,大规模收缩北部边防,裁撤边卫,拱送兀良哈三卫,内徙人口以军户为主。

9号楼到10号楼墙体为石砌城墙,石砌的悬眼溜道还是第一次见。

9号楼到10号楼墙体为石砌城墙,石砌的悬眼溜道还是第一次见。
由上述史料看来,河大营应该是河间大同中屯卫的部队,简称河大营,全部历史链条完整。
由于河间府大量寄治边军,所以此地区尚武风气渐浓,形成传统,尤其沧州地区武术人才辈出,镖局盛行,著名的有源顺镖局大刀王五王子斌。

这是城堡大门,前面有三块石碑。大的一块是全国文保碑,长城司马台城堡。另一块是城堡介绍:司马台城堡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村,该城堡始建于洪武六年(1373),属蓟镇西协古北口路长城防御体系。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周长578米,城墙为条石基础,城砖砌筑墙体。设南北二门,基础均为条石砌筑,墙身及门洞由城砖砌筑,三伏三券白灰勾缝。城内有“ㄣ”字形南北街道相连。小的石碑为密云县文保碑:司马台城堡。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路关寨一十八,古北口下……各路营城堡,……司马台营城堡一座,洪武年建。”这和石碑的介绍基本一致。洪武年建应是徐达始建,后又多朝加固重修。
看完司马台长城景区有几个感受,一是建筑格局花样多,二是建筑质量高,三是明白了河大营是怎么回事,四是文字砖挺多,五是所有敌楼全部用梯子上下,没有专用蹬道。
全文完。
前一篇: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后一篇:墙子岭关、安营寨、黄门子长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