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辛海
李辛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171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2020-05-12 20:54:33)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续接上节)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城墙步道上还有这种花砖吗?也许这是用在敌楼上的,散落在此,现在整修时就原地铺设了。(本文作者李辛海)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6号敌楼,2*4眼的规格。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箭窗一侧的廊道,4个箭窗清晰可见。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登顶口在横侧边廊的顶部,挺高,梯子上下。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由于是2*4的规格,所以没有中室,但是墙垛上开了一些小龛,看样子是后凿的,而非建筑时预留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6号敌楼的后面也是堵着城墙。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6号敌楼的楼橹,4面墙保存的很完好,雉堞上的封口砖用城砖代替,看样子材料不够。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7号敌楼,3*3眼的规格,楼门很高,所以架了铁梯子供游人进出。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箭窗一侧的廊道,3个侧面箭窗清晰可见。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登顶口在箭窗一侧的廊道顶部。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中室是一个四角攒尖顶,这在金山岭也只见过一例,比较罕见。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顶部正中有一个方形小龛,这算是藻井么?前面景区介绍中倒是有这样的记载。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金山岭麒麟楼的四角攒尖顶,中间是一个圆孔,大家可以对比。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7号楼里还有一个碑座,断成两半。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7号楼的后面只有两眼,中间一眼被后面的城墙堵住。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7号楼的后面,城墙几乎齐到敌楼的顶上,说明这里地形的落差有多大。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7号楼的铺房也是个有四面回廊的建筑,从遗址上看,铺房墙角和墙体都有柱础,外侧雉堞处还有一圈柱础,那是支撑廊檐用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雉堞拐角处的柱础。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7号楼旁边城墙的封口砖,上面还有印有文字,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但是字迹没认出来。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8号楼,3*3眼的规格。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8号楼又是一个特殊的楼,它四周是箭窗回廊,中室是架横梁,上木板,上建铺房。中室旁边还有一个碑座。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在中室一角地上还有一个砖垛,我认为这是梯座,这种梯子是固定的梯子,固定在梯座上,不是活动的梯子。这种砖垛在一些敌楼里也见过,不知是否对。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8号楼的回廊的拱顶也有意思,桶状拱顶都是一样高的,横竖交叉处的结构处理非常巧妙。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箭窗处拱顶的弧线做的非常不一般,衔接自然,线条优美。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俯瞰8号楼的楼顶。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台阶上还有文字砖,还能看到明代的勾缝工艺,灰浆用料厚实。现在勾缝是凹进去的,那时的勾缝是凸起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还能看到河大营的文字砖,这种文字是在砖的正面,而且是阳字,是凸起的文字。这么长时间的踩踏,居然字迹没有磨掉。
关于河大营是哪里的部队,很多人都不清楚,我也是通过队友飘哥介绍说是河间和大同的兵组成的部队,后来查到了一些资料,基本弄清了来龙去脉。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块文字砖已经看不清了。
首先是明嘉靖《河间府志》载,河间府内卫所为“河间三卫”,即河间卫、大同中屯卫(寄治)和沈阳中屯卫(寄治)。关于“寄治”,百度解释:地方官署侨居他地,暂时治理。我理解意思是说,大同中屯卫和沈阳中屯卫迁至河间,并参加协同治理。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9号楼的正面忘了拍,这张图后面的敌楼就是9号楼,3*3眼的规格。
这些说法有什么证据呢?在河间《明故大同中屯卫明威将军指挥佥事吕公墓志铭》中有述:“大同中屯卫明卫将军指挥佥事吕公讳广,……从文皇帝靖内难,以武功拜武德将军,山海卫正千户。后以仁美公谙悉吏事改注大同中屯卫,治河间,掌镇抚事。”大概意思是:吕广这个人跟随文皇帝(朱棣)起义兵,争皇位,立了战功拜为将军,封山海卫正千户。后来因为他熟悉官吏之事改为大同中屯卫,治理河间,掌握镇抚司的工作。由此看来,大同中屯卫是在河间参与治理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9号楼的门框石、门坎石和门杠石保存齐全。
明之初,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下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南北镇抚司镇抚、千户五职,皇帝任命自己心腹出任指挥使。所以镇抚司的镇抚,位置很重要,相当于皇帝派出的监察大员。“镇抚”一词,大意为镇守和安抚,所以镇抚司的镇抚是个军职。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箭窗一侧的廊道。
那么“河间三卫”的沈阳中屯卫怎么回事呢?《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己卯,置沈阳中屯卫。建文中废。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丁亥,复置,隶北平都司,后属后军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间县。”看到了“寄治北直河间县”,说明它隶属于北平都司,是迁到河间,暂时参与治理河间县。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登顶楼口在中室的一角,中室为砖砌拱顶。
《交河县志》载:“耿橘,字蓝阳,以沈阳中屯卫军籍,中万历辛丑科进士。”说是耿橘这个人,祖上是沈阳中屯卫军籍,考上了进士。明代交河隶属河间路献州。说明沈阳中屯卫的军人已经在河间长期居住了。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9号楼的后面。
明代的河间府为什么要迁入这么多军队呢?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重要关系。明代河间府“领州二县十六”,相当于今沧州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衡水的一部分,“其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要冲,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 直隶五 ),这些论述说明河间府对于明王朝的安全举足轻重。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9号楼顶雉堞上的石射孔,这种石射孔在河防口和乌龙沟见过。
那么为什么朱棣要内迁这么多边军呢?民国北京《平谷县志》载:“纵观前史,千古一辙,可为浩叹者也,平谷邑皆受异族之压迫而迁徙也,文化之衰落已可概见矣。明永乐元年(1403),建都北京,移民以实畿辅,二年营州中屯卫自塞北徙之腹内,安置平谷县中,……”由此可见,永乐帝(朱棣)统治时期,帝都北移,藩王守边变成了天子守边,为了填补畿辅空虚,大规模收缩北部边防,裁撤边卫,拱送兀良哈三卫,内徙人口以军户为主。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9号楼到10号楼墙体为石砌城墙,石砌的悬眼溜道还是第一次见。
由上述史料看来,河大营应该是河间大同中屯卫的部队,简称河大营,全部历史链条完整。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10号楼,3*3眼的规格,它的形制与9号楼相同。
由于河间府大量寄治边军,所以此地区尚武风气渐浓,形成传统,尤其沧州地区武术人才辈出,镖局盛行,著名的有源顺镖局大刀王五王子斌。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登顶楼口也在中室的一角,通往11号楼的出口被封上了,有人看管,坚决不让过。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只能从10号楼远眺11号楼。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在返回的路上还发现一个石臼,它是利用原地的岩石凿就的,估计是戍守将士加工粮食用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回到山下,在等候摆渡车的旁边有座石桥,刻着“谭戚桥”三字,估计是为纪念长城修建者谭纶和戚继光所建。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下了摆渡车,问了很多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司马台城堡,这是残存的堡墙,居然没有被拆光。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城堡大门,前面有三块石碑。大的一块是全国文保碑,长城司马台城堡。另一块是城堡介绍:司马台城堡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村,该城堡始建于洪武六年(1373),属蓟镇西协古北口路长城防御体系。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周长578米,城墙为条石基础,城砖砌筑墙体。设南北二门,基础均为条石砌筑,墙身及门洞由城砖砌筑,三伏三券白灰勾缝。城内有“ㄣ”字形南北街道相连。小的石碑为密云县文保碑:司马台城堡。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是城堡前面的小场,左面有小影壁一块。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路关寨一十八,古北口下……各路营城堡,……司马台营城堡一座,洪武年建。”这和石碑的介绍基本一致。洪武年建应是徐达始建,后又多朝加固重修。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这个影壁看样子是老物,但是和高大的城堡比,不太匹配。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
城堡封着门,不让进,最后只能透过栅栏拍一张城内景象,右手似乎有个新建的衙署。
看完司马台长城景区有几个感受,一是建筑格局花样多,二是建筑质量高,三是明白了河大营是怎么回事,四是文字砖挺多,五是所有敌楼全部用梯子上下,没有专用蹬道。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