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0年的春天是个“多事之春”,席卷世界的新冠肺炎弄得沸沸扬扬,各国战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体制很快就有效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播,北京也于5月份解除一级响应,逐步开放了景区。我于5月4日随户外平台来到司马台长城景区一游。(本文作者李辛海)
百度载: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其中鸳鸯湖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敌楼19座,共计35座(包括已毁水中一座)。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司马台村因为一个古北水镇和一个司马台长城的旅游而红火的不行,两处分别收票,票价颇高,收入不菲。
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山上,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历经嘉靖、隆庆至万历八年(1580)基本修建完成,属蓟镇西协古北口路长城防御体系。此段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俗称鸳鸯湖)为界,分为东、西段,东段(单边墙、望京楼方向)有敌台16座,西段(与金山岭段长城相接)有敌台18座。此段长城建筑形式多样,有单边墙、双边墙、障墙、天梯、登城步道、便门、关门和水关。敌台有一窗、两窗、三窗和四窗,敌台顶有木构顶、拱形顶、穹窿顶、藻井顶,并建有独具特色的麒麟影壁和海拔900多米山上的望京楼。以惊、险、奇、雄、全著称,被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赞为“中国长城之最”。
据介绍,在司马台西侧的长城脚下常年流淌着水温38的温泉,与之相距几十米的东侧却是冰冷刺骨的冷泉,当地人给其起名“鸳鸯泉”,水量常年不干,形成了古北水镇的水源。
1977年,密云县政府在司马台长城脚下,修建一座司马台水库,水库面积2.3公顷,库容57.2万立方。库水就是由温泉与冷泉(鸳鸯泉)汇集而成,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鸳鸯湖”。
关于明代司马台长城的始建时间是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由开国大将徐达初建。这里长城的前身是北齐长城,大多低矮单薄,且多为土石所筑。这个时间也符合司马台城堡的修建时间(见游记之二)。
史载:洪武六年(1373)命徐达驻北平,防元军进攻。是年,扩廓等屡攻雁门、大同等地。由此可见,当时修筑长城是十分迫切的。徐达负责山西北平一带防御,修了2000多里120多座关隘。洪武十四年(1381)春,徐达又在燕山诸卫屯兵15000多人,修筑从山海关到北京的32座关隘。而石碑上刻着“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不知其来源何处。
从上文看当时徐达只修了一百多座关隘,却无城墙的记载,这符合明代初期的防御特点。

我们来到了长城脚下,这里有座高高的城门洞,串通长城内外,我认为这里应该是司马台关。这里和金山岭的关口十分相似,都是在城墙上开一门洞,没有关楼。这里也是司马台寨的最早的隘口,因为我们登山的路有古道遗迹,古道一边依山,一边临水,符合《四镇三关志》所述“(建于明洪武年间)本隘口窄,通单骑,冲。”的表述,这个隘口的记述中没有“正城一道”的说法,现在的门洞应该是后来建城墙时改建的。
门洞口有两座石碑,一座是全国文保碑:万里长城司马台,2001年6月公布(白色)。一座是北京市文保碑:万里长城北京段司马台长城,1984年5月公布(灰色)。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路关寨一十八,古北口下……司马台寨,洪武年建,本隘口窄,通单骑,冲。”这里说的“司马台寨”我认为包括隘口和司马台城堡,是洪武年建,而城墙是后建的,所以这个关口门洞也是后建的。

从关门上到城墙上,我们先去看景区的1号2号敌楼。这是2号敌楼,应该是3*3眼的敌楼。根据金山岭方面的介绍,管这种楼叫敞楼,其实它是木芯楼,中间的木结构容易损坏,也容易让老乡拆了盖房,所以只剩下了四面的残墙。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边城五十五里,嘉靖三十年(1551)建,隆庆元年(1567)修。附墙台一座,空心敌楼八十四座,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节次建。”可以看到,后来隘口又建了城墙,最后再建了敌楼,所以司马台寨最早只是建了一个隘口和守卫的营城,起这个名字估计是源于旁边的司马台寨,现在军寨演变成司马台村了。
《四镇三关志》提到空心敌楼“于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节次建。”为什么这一年开始建空心敌楼呢?
这是因为隆庆三年(1569)正月十一日,总理蓟、昌、保定练兵戚继光上疏十七事。疏入,改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今河北迁西)、永年(今河北卢龙)、山海关等处,空心敌楼为戚继光所发明创建。
隆庆三年(1569)二月初九日,总督蓟辽兵部侍郎谭纶奏: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延袤二千四十余里,防守甚艰,宜择要害,酌缓急,分十二路,每百步或三、五十步,筑一墩台,共计三千座。计每岁可造千座。每座可费五十金,台高三丈,广十二丈,内可容五十人。无事则守墙,有警则出击,二面设险,可保万全。请户部拨太仓银三万五千两,请兵部拨马价银一万五千两,以供工费。穆宗允行。
于是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开始了大规模改建长城,修建墩台的工程。我认为墩台应包括空心敌楼、马面和附墙敌台。
隆庆三年(1569)九月初六日,又发生了一件外族入侵的大事,俺答(蒙古部落大汗)率数万骑入犯大同右卫镇川堡,东西分掠山阴、应州、怀仁、浑源等处。俺答将进犯,官军已侦知之,但总兵赵苛提兵远屯,参将方琦不予设备,游击施汝清畏缩不前,不发一矢,任其杀掠,致使俺答如入无人之境,攻陷堡寨九十三所,杀掠男女及创残数千人,掠马畜粮刍以万计。损失惨重,震动朝野。于是改建长城的工程更是迫在眉睫,并以致延绵多年不绝。
现在,长城的城墙以南(包括城墙)属于北京地界,城墙以北是河北的地界。
史载:隆庆二年(1568),因蓟辽总督谭纶建议,命戚继光总理练兵;次年,改总兵官,镇守蓟州等处。随后谭纶和戚继光开始增建了这里的敌楼。符合《四镇三关志》记载:“附墙台一座,空心敌楼八十四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不过这么坚固的城墙却在历史上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直至1933年古北口抗战,司马台长城才遭到日军炮火轰击。
百度介绍:仅敌台上的望亭,就有一间房、三间房、三间房加前后廊,三间房加周围廊等几种,屋顶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和重檐悬山式多种。
百度介绍:长城砖上带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长城上也是比较少见。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等等。
百度载:在修复这段长城清基过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当年守城将士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其中有铁炮、石炮、铁镞铁铳、手雷、三眼铳。铁弹丸、火药勺等,还有守城战士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锄头、铁铲、菜刀、铁灯碗等等。
这是蟠龙山将军楼的顶子,虽然炸塌了,但是残砖的排列形式,像是穹窿顶。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
前一篇:格雷梅(Goreme)看热气球
后一篇: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