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辛海
李辛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350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2020-05-12 20:38:04)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20年的春天是个“多事之春”,席卷世界的新冠肺炎弄得沸沸扬扬,各国战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体制很快就有效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播,北京也于5月份解除一级响应,逐步开放了景区。我于5月4日随户外平台来到司马台长城景区一游。(本文作者李辛海)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这是我们大巴车下车的地方,过了前面的石桥,到里面的登长城摆渡车处登记验票。今天天气多云,凉爽宜人,是个登山的好日子。
百度载: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其中鸳鸯湖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敌楼19座,共计35座(包括已毁水中一座)。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一进村就能看到远处山脊上的敌楼,此起彼伏,宛若长龙盘卧在山尖上。
司马台村因为一个古北水镇和一个司马台长城的旅游而红火的不行,两处分别收票,票价颇高,收入不菲。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经过健康检查和验票,坐了一段摆渡车来到:“长城步行道入口”,从这里进入长城景区。由于司马台长城和古北水镇套在一起,当地为了分别收票,安排的严丝合缝,基本没有买一种票、游两个景点的可能。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在入口处旁边有块“长城司马台段”介绍碑:
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山上,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历经嘉靖、隆庆至万历八年(1580)基本修建完成,属蓟镇西协古北口路长城防御体系。此段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俗称鸳鸯湖)为界,分为东、西段,东段(单边墙、望京楼方向)有敌台16座,西段(与金山岭段长城相接)有敌台18座。此段长城建筑形式多样,有单边墙、双边墙、障墙、天梯、登城步道、便门、关门和水关。敌台有一窗、两窗、三窗和四窗,敌台顶有木构顶、拱形顶、穹窿顶、藻井顶,并建有独具特色的麒麟影壁和海拔900多米山上的望京楼。以惊、险、奇、雄、全著称,被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赞为“中国长城之最”。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登山路边就是司马台水库(俗称鸳鸯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
据介绍,在司马台西侧的长城脚下常年流淌着水温38的温泉,与之相距几十米的东侧却是冰冷刺骨的冷泉,当地人给其起名“鸳鸯泉”,水量常年不干,形成了古北水镇的水源。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水库大坝远处能看见司马台水关的垭口,两侧崖壁对峙,两岸各有镇关楼一座,垭口上面建有一座吊桥,方便通行。
1977年,密云县政府在司马台长城脚下,修建一座司马台水库,水库面积2.3公顷,库容57.2万立方。库水就是由温泉与冷泉(鸳鸯泉)汇集而成,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鸳鸯湖”。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再往上走就能看到峡谷左右两侧的镇关楼,峡谷右面是东侧通往望京楼方向的16座敌楼,司马台长城景区只开放峡谷东面的10座敌楼,其余6座属于野长城。左面是西侧通往金山岭方向的18座敌楼,西侧的长城不开放。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景区的游览图,我们是从2号敌楼进入长城。
关于明代司马台长城的始建时间是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由开国大将徐达初建。这里长城的前身是北齐长城,大多低矮单薄,且多为土石所筑。这个时间也符合司马台城堡的修建时间(见游记之二)。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这是西线的长城,那里不开放。队友票哥说,要想去就得住在当地,一大早趁工作人员没上班赶快过卡口。从这里看西线的敌楼与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好向往。
史载:洪武六年(1373)命徐达驻北平,防元军进攻。是年,扩廓等屡攻雁门、大同等地。由此可见,当时修筑长城是十分迫切的。徐达负责山西北平一带防御,修了2000多里120多座关隘。洪武十四年(1381)春,徐达又在燕山诸卫屯兵15000多人,修筑从山海关到北京的32座关隘。而石碑上刻着“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不知其来源何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俯瞰鸳鸯湖,一潭清水在这山区实不多见,这里也是古北水镇的水源。
从上文看当时徐达只修了一百多座关隘,却无城墙的记载,这符合明代初期的防御特点。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我们来到了长城脚下,这里有座高高的城门洞,串通长城内外,我认为这里应该是司马台关。这里和金山岭的关口十分相似,都是在城墙上开一门洞,没有关楼。这里也是司马台寨的最早的隘口,因为我们登山的路有古道遗迹,古道一边依山,一边临水,符合《四镇三关志》所述“(建于明洪武年间)本隘口窄,通单骑,冲。”的表述,这个隘口的记述中没有“正城一道”的说法,现在的门洞应该是后来建城墙时改建的。
门洞口有两座石碑,一座是全国文保碑:万里长城司马台,2001年6月公布(白色)。一座是北京市文保碑:万里长城北京段司马台长城,1984年5月公布(灰色)。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在门洞北面(河北省地面)有一块河北省文保碑:万里长城,1956年9月7日颁布。据队友说北京与河北一直就这段长城的管辖有争议,看公布时间还是河北的早。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路关寨一十八,古北口下……司马台寨,洪武年建,本隘口窄,通单骑,冲。”这里说的“司马台寨”我认为包括隘口和司马台城堡,是洪武年建,而城墙是后建的,所以这个关口门洞也是后建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从关门上到城墙上,我们先去看景区的1号2号敌楼。这是2号敌楼,应该是3*3眼的敌楼。根据金山岭方面的介绍,管这种楼叫敞楼,其实它是木芯楼,中间的木结构容易损坏,也容易让老乡拆了盖房,所以只剩下了四面的残墙。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边城五十五里,嘉靖三十年(1551)建,隆庆元年(1567)修。附墙台一座,空心敌楼八十四座,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节次建。”可以看到,后来隘口又建了城墙,最后再建了敌楼,所以司马台寨最早只是建了一个隘口和守卫的营城,起这个名字估计是源于旁边的司马台寨,现在军寨演变成司马台村了。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可以看到楼内地面上有两排共六个柱础,残墙上还有埋入柱子的凹槽。它的原样应该是中间立木柱,架横梁,铺木板,再上建楼橹(也称铺房、望亭)。
《四镇三关志》提到空心敌楼“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节次建。”为什么这一年开始建空心敌楼呢?
这是因为隆庆三年(1569)正月十一日,总理蓟、昌、保定练兵戚继光上疏十七事。疏入,改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今河北迁西)、永年(今河北卢龙)、山海关等处,空心敌楼为戚继光所发明创建。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过了2号楼,下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障墙,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它是从障墙右侧蹬道左拐进入墙内,然后回转上到墙顶,再回转上到敌楼楼口。
隆庆三年(1569)二月初九日,总督蓟辽兵部侍郎谭纶奏: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延袤二千四十余里,防守甚艰,宜择要害,酌缓急,分十二路,每百步或三、五十步,筑一墩台,共计三千座。计每岁可造千座。每座可费五十金,台高三丈,广十二丈,内可容五十人。无事则守墙,有警则出击,二面设险,可保万全。请户部拨太仓银三万五千两,请兵部拨马价银一万五千两,以供工费。穆宗允行。
于是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开始了大规模改建长城,修建墩台的工程。我认为墩台应包括空心敌楼、马面和附墙敌台。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这是这个奇怪障墙的上面,可以看到人是从障墙内部转了一个圈上到敌楼,防御设计上的精巧叹为观止。
隆庆三年(1569)九月初六日,又发生了一件外族入侵的大事,俺答(蒙古部落大汗)率数万骑入犯大同右卫镇川堡,东西分掠山阴、应州、怀仁、浑源等处。俺答将进犯,官军已侦知之,但总兵赵苛提兵远屯,参将方琦不予设备,游击施汝清畏缩不前,不发一矢,任其杀掠,致使俺答如入无人之境,攻陷堡寨九十三所,杀掠男女及创残数千人,掠马畜粮刍以万计。损失惨重,震动朝野。于是改建长城的工程更是迫在眉睫,并以致延绵多年不绝。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里的城墙基本是双边墙,即两边雉堞,外侧墙基本都有悬眼(即礌石孔),雉堞上的封口石,上面都凿有放置火器支架的圆孔。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城墙的外侧的雉堞,下面一排悬眼修复的十分完整,景象壮观。内侧雉堞是上下交错的两排射孔。
现在,长城的城墙以南(包括城墙)属于北京地界,城墙以北是河北的地界。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下面是1号敌楼的顶部,要注意的是铺房周边有一圈柱础,说明这个铺房有回廊,这种形式在金山岭只发现有一处。还要注意下面的券洞是箭窗,它的门在侧面。还可以看到内侧的雉堞,射孔上下错落而置。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里可以看到1号楼的楼门在侧面,而不是像一般的敌楼,是穿堂门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1号楼的侧面,可以看出是4*3眼的规格,下面还有一道落到沟底的障墙。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1号楼的前窗一侧,4个箭窗可见。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1号楼没有中室,全楼是纵向的三道桶状拱廊,直通两端,中间拱廊的上端有登楼口,需要梯子上下,两侧拱廊对外为箭窗。注意,它接城墙的一端少一个箭窗(因有城墙堵了一个)。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1号楼下面的障墙,直接插入水中,这里应该是司马台长城的水关。一般人都认为关口应该有门洞,其实不然,长城的很多关口都是依靠山险而砌一道墙而已,并非都有城门洞和门楼。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司马台西线的镇关楼,立在悬崖上,异常雄险。图中左边有一吊桥,连通两边崖壁,但是这里有人看管,不让游客通行。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对面的镇关楼是3*3眼的规格,保存基本完好。
史载:隆庆二年(1568),因蓟辽总督谭纶建议,命戚继光总理练兵;次年,改总兵官,镇守蓟州等处。随后谭纶和戚继光开始增建了这里的敌楼。符合《四镇三关志》记载:“附墙台一座,空心敌楼八十四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看完1号楼返回,上面是3号楼,是3*3眼的规格,但是它只有一个门,需要到楼下向右拐,从边上绕道后面进门。
谭纶和戚继光对于以前的长城进行了重新整修,极大地完善了防御体系。其地势险峻,工程浩繁,极尽巧思,易守难攻,现在城墙上的各种防御花样都是他们的心血。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敌楼侧面的步道。
不过这么坚固的城墙却在历史上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直至1933年古北口抗战,司马台长城才遭到日军炮火轰击。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左面是3号楼的楼门,右面是通往墙顶的通道。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3号敌楼内几乎所有墙垛上都开有小龛,估计是放置武器和用具的,但是景区10个楼里只有这一个是这样,也是一怪。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3号楼内同1号楼一样,没有中室,中间是一个纵向拱廊,直通敌楼两端。可以看到墙垛上的小龛和楼顶的登楼口,需要梯子上下。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3号楼的楼顶铺房(也称望亭)也是一怪,首先从残墙看,左右是门,前后是窗。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用长焦头拍一下山墙顶端,上面居然砌着三角状的封口砖,也就是说,四个角墙上面没有装上屋顶。封口砖就是在砖墙最上面加的一块三角形的砖,防止雨水灌进砖缝。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用长焦头拍一下铺房周围的地上,有一圈柱础,说明铺房有回廊。这就不明白了,中间铺房上没有屋顶,但是周围有回廊和廊檐,真不明白这个铺房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个望亭需要大家猜猜看。
百度介绍:仅敌台上的望亭,就有一间房、三间房、三间房加前后廊,三间房加周围廊等几种,屋顶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和重檐悬山式多种。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过了3号楼就能发现,左右墙上有大量的文字砖,这一块是“万历六年石塘岭路造”,还有万历五年的,没有挨个细看。
百度介绍:长城砖上带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长城上也是比较少见。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等等。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4号敌楼,它和2号敌楼相似,都是敞楼,也就是木心敌楼,3*3眼的规格。
百度载:在修复这段长城清基过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当年守城将士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其中有铁炮、石炮、铁镞铁铳、手雷、三眼铳。铁弹丸、火药勺等,还有守城战士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锄头、铁铲、菜刀、铁灯碗等等。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敌楼内部可以看到地上有两排柱础,说明当年敌楼里面是用柱子支撑而建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4号敌楼墙内埋砌的木柱子,这种在墙内砌上柱子的情况虽不多见,但是也见过几处,也许是为了增加墙体的韧性,可以防止地震的破坏。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远眺后面的几个敌楼。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过了4号楼有一段石砌的单边墙,上下错位的两排射孔建造的十分规矩,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射孔用城砖整齐砌筑,连同石墙都是灌浆饱满,十分坚固,如此质量的石墙比砖墙更结实。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过了石砌单边墙有一个战台,一个高高的台子挡在城墙的步道上,以增加城墙表面上的防御。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在战台上俯瞰单边墙,从地形看,可能因为墙基太窄,建不了宽厚的砖墙,所以用单边石墙充之。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里是5号敌楼,也是3*3眼的规格。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箭窗一侧的回廊。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5号楼的中室是一个八角形的,又是一个罕见的例子。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八角形中室的顶部我觉得应该是八角穹窿顶,这和蟠龙山将军楼的顶子应该是一样的。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蟠龙山将军楼的顶子,虽然炸塌了,但是残砖的排列形式,像是穹窿顶。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这是金山岭壶顶楼的八角攒尖顶,和这里的八角顶有明显的区别。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5号楼的出口也是开在旁边。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远眺后面的敌楼,山势险峻。
司马台长城(景区)之一
5号敌楼的后面也是顶着城墙,由于山体坡度太大,为了保持城墙的高度,所以这里的敌楼后面经常都顶着高高的城墙。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