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图片旅游文化 |
分类: 世界旅游 |
2019年10月,我们一行八人来到土耳其开始26天的自由行,于10月21日上午来到格雷梅国家公园的帕夏贝一游,这里也是土耳其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项目——格雷梅国家公园和卡帕多西亚岩石地点群景点之一。(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是帕夏贝景区前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牌,这里的景区要买票。帕夏贝的土语是:Paaba,英语是:Pasabag。 还有一个称呼叫修士谷(Monks
Valley),也称僧侣谷。帕夏贝是由Pah shah bah(帕沙巴)一词演变而来,
原意为“帕夏葡萄园”,这个名字是在拜占庭时期,希腊人离开了这里的葡萄园地区后出现的。

这是景点门前的小贩,知道这是干嘛的吗?这是耍冰激凌的,那一大坨白色的凝聚物就是冰激凌,为什么说是耍冰激凌呢?就是小贩用一个金属棍挑着冰激凌来回折腾,为的是做一种无声的广告,也表示冰激凌的质量绝对好。如果你要买,他还会拿着冰激凌挑逗你半天,做出各种特技,我们队友在以后的游览中领教过。
这里距格雷梅(Goreme)北面不远,位于卡帕多西亚这个荒原的中心地带,有许多带有帽子的“精灵烟囱”,这里不仅有卡帕多西亚最高的烟囱,而且这些玄武岩的帽子还有多头式的、尖帽式的,非常特别。还有一些住房、小教堂和生活区,当地居民认为这是一个远离世界、净化心灵的地方。

这里的石柱是怎么形成的呢?据说是数百万年前,卡帕多西亚地区南部的埃尔吉亚斯火山(Mount Erciyes)、哈桑火山(Mount Hasan)和梅伦迪兹火山(Mount Melendiz)大爆发,火山灰覆盖了整个卡帕多西亚地区,形成了厚达150米(也有说是300米)的火山灰凝灰岩层,从而构成了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火山岩高原。
火山灰凝灰岩质地较松软、孔隙较多,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洪水和雨水的侵蚀,以及水渗入后的冰融交替,使这些岩石开裂,其较软的部分被侵蚀掉,形成碎砂,比较坚硬的岩石屹立着,有的锥形石柱上还顶着更为坚硬的玄武岩石块,这种石柱就是所谓的“精灵烟囱”。
这里还有一个名称叫修士谷(Monks
Valley),也称僧侣谷、隐士谷。这里之所以有此名字,是因为5世纪是这里出现了一位著名的隐士西门·斯泰莱特(Simeon
Stylites),人们尊称为“圣西门”(Saint Simeon
Stylites,简写St.Simeon),也有译成“圣西缅”、“圣西面”的。
圣西门·斯泰莱特(St. Simeon
Stylites),也称为老西门,以区别后人的同名者。他出生于约390年,现在的叙利亚阿勒颇地区,死于459年。西门是一个牧羊人的儿子,信仰基督教的他加入了一个僧侣社区,但由于过度的苦行而被驱逐,成为了一个隐士。他的弟子安东尼所著的《圣西门记》中记载:他是教会中最明智、最博学的教士之一。圣西门不仅是整个罗马帝国,而且也是许多野蛮和异教徒国家所震惊的对象。波斯人、玛代人、撒拉逊人、埃塞俄比亚人、伊比利亚人和斯基台人对他最为崇敬。波斯国王认为他的祝福是极大的幸福。罗马皇帝请求他的祈祷,并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征求他的意见。
他奇迹般的学识引起了大众的崇敬,人们经常拜访他,以至于为了逃避人们的苛求和骚扰,在大约420年,他来到这里(文献载:阿勒颇西北部)隐居,开始了他的石柱上生活。
据载:这里为圣西门建造了小教堂,一个隐士庇护所建在一个有三个头的精灵烟囱里,入口处装饰着十字架。他的第一处庇护所建在高2米石柱上,后来又建到约15米高的石柱上,据说面积只有约1平方米。他在柱子顶上呆了37年,一直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日夜站着或坐在自己的禁区内。
据说圣西门隐修处配有梯子与下面的人交流,从门徒那里得到微薄的食物。最后他是以祈祷时弯下腰的样子死去,他的石柱成了朝圣之地。圣西门的名声鼓舞了男女老少的苦行僧们,效仿并超越他的苦行僧甚至延续到19世纪的俄罗斯。
在百度上搜这句话“Saint Simeon
Stylites”时,有这样的提示:高柱修士圣西米恩。在宗教词汇上显示:(古代住在高柱上的)柱上苦行者。但这里是否真的是他修行的地方,景区是这样认为的。
从圣西门修行的时间看,这里的名称应该是先有的修士谷,后有的帕夏贝。

由于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凝灰岩各层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形成的精灵烟囱基本上分成三层,最下面是比较硬的,得以支撑巨大的石柱主体。上面一层是白色比较松软的岩层,风化后就像个脖子。最上面是玄武岩层,是最硬的,形成了高高的帽子。石柱的形象千变万化,十分怪异、有趣。

这里有一块开阔地,红牌子上写的是什么?“simon church”,是“西门教堂”,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圣·西门·斯泰莱特(St. Simeon Stylites)的修行石柱。这只是景区的标注,在文献上没有具体说明。当时没做好功课,所以就忽略了,从标牌指示的方向看,应该是前面那个三头的石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