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2019-12-13 08:38:06)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涞源的长城我已经走了几段,上次从湖海村走到白石口,这次看到户外平台有组织从石窝到插箭岭的穿越,就参加了。据领队讲,这一段全程应该是从白石口到插箭岭,约14公里,但是白石山一带冬季防火封山,白石口管理甚严,上不了山,所以只能从管理较松的石窝村上山,比全程少了4公里,少看了十几个敌楼。而且冬季天短,山里黑的早,所以这次穿越只能忍痛割爱了。
我的考虑是:1.虽然没有连上白石口,但是也差不多。2.路程较短,早下来还能看看插箭岭关堡遗址,所以选择参加这个活动项目。最后的结果是下来天黑了,没法拍照,就没去看插箭岭关堡。(本文作者李辛海)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我们于2019年12月7日早上从北京出发大约11点多到达石窝村村边,由于石窝村远离公路,大车不能走,所以中途还改乘当地的小面包车,把我们送到目的地。下车整理后向山里出发,远处山脊上连续的敌楼已经迫不及待在召唤我们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在途中一个简易房前面有一块2006年涞源县政府立的文保碑:万里长城。
石窝村属涞源县白石山镇所辖,位于白石山镇南5公里,紧挨着白石山景区。这里的长城在长城遗产网上标注的是石窝村××号敌台。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路上还看到当年的采石遗迹,这块岩石上有一串整齐的凿孔,一般会在这些孔上插入金属楔子,轮流敲击,最后涨裂这道石缝,使块巨石整齐的一分为二。
这里为什么叫石窝村,估计就是石头多。当地有个传说:很早以前,村子里有个放羊的老头儿,一天傍晚他在山上圈羊,听得外面叽哩咕噜响,看见一老汉赶着满山遍野的羊群从这里经过,那羊的个头也大,赶羊的鞭子也长,心里很是羡慕。于是放羊老头和赶羊老汉聊起天来,一言不合,放羊老头把赶羊老汉杀了。被赶的这些羊见到血光,都不走了,还原成一个个大石头。原来,赶羊的这个老汉就是秦始皇,拿着赶山鞭赶着这些石头(羊的化身)是来修长城的,现在这些大石头现了原形,散落到漫山遍野。由于这里的石头多,这个村子就被叫成了石窝村。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前面这个山口就是我们上城墙的地方,这是一个关口,叫羊圈子口。这里的长城属于白石口关堡所辖,敌楼的门匾上都刻有“白字××号台”的字样,但是这些门匾基本却都丢失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我们今天行程的示意图:上面的黑点处是石窝村,在红色长城线上面的黑色三角是我们上城墙的地方,下面的黑色三角形是我们下城墙的地方,也就是白石山景区的西门,然后从这里走公路到左面的黑点处——插箭岭村,在那里上车回京。
从我们上长城处往北,能到白石口,也是我们舍弃的一段长城。右面那条浅黄色的公路线是下银路,穿过白石口的三座关城(现在仅余“云谷重关”一座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羊圈子口北面的山险墙。
我们今天所走的石窝长城段属白石口长城的一段,为紫荆关路所辖,翻过最高峰下来就是插箭岭长城段,属倒马关路所辖。这段是两个关城所辖段的结合部。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羊圈子口北面山上的奇石,有驴友叫其为“将军石”。
这里的长城属紫荆关白石口所辖,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疆域>载:“紫荆关,东至易州九十里,西至山西广昌县九十里,南至蒲城县一百二十里,北至马水口一百八十里,东至沿河口昌镇界三百里,西南至插箭岭一百二十里,东南至保定府一百八十里。……白石口十三隘口,东至关(指紫荆关)约一百三十里。”这里把紫荆关所辖地面讲的十分清楚,还有白石口的位置。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羊圈子口的镇关楼,残损的比较厉害,但是还能看出是3*4眼的规格,这也是我们行程中的01号敌楼。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白石口下,隘口十一。……“鹰鸽岭口,正城一道,极冲。羊圈子口,正城一道,极冲,上二口俱弘治十八年建。”上次从鹰鸽岭下来没看到有关城遗址,估计是在下银路上,修路时毁掉了,因为文中提到“极冲”,像这样的地方一般都是比较平坦的交通要道。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1号楼的内部,只剩下西面的回廊和北面的箭窗还竖立着,其余都平了。“羊圈子口,正城一道”也没了,仅剩下对面的残墙,这里倒是一个极冲之地。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又载:“边城共五千六百七丈,附墙敌台七十九座,空心敌台六十一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这里的长城建于1571~1574年。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从上面俯瞰羊圈子口,对面的残墙尚存,可以看出这里的险要。
鹰鸽岭口在白石口的东面,羊圈子口在白石口的西面,两个关口都是明弘治十八年(1505)建的,而白石口是景泰二年(1451)建的,可以看出这两个关口是为了加强白石口的防御而后建的。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过了1号楼就是高高的上坡,前些天的残雪未化,所以攀登时要格外小心一些。
涞源段的长城属明长城的内边长城,也称次边长城。《明史》载:“其(翁万达)言曰:“老营堡(山西偏关县境内)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百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冈,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敌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荆必自宣府,未有不经外边能入内边者。”这里明确阐明了“内边(次边)”的基本位置及重要性。“外边”(大边)不在这里赘述。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再到上面俯瞰关口,更是一目了然,对面是通往白石口的长城。当天这里晴空万里,能见度非常好,没有风,一会就热得脱了衣服。
明时,真保镇的龙泉,紫荆,倒马,故关皆为畿辅内边重关,俱属保定提督。明朝进士周宏祖在《内关论》中说:“通论四关之险,龙泉为上,倒马次之,紫荆,故关又次之;通论四关置时,则紫荆为急,倒马次之,龙泉,故关又次之。”这里讲了真保镇四关的地势和紧要的关系。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队员给我拍了一张,在此留念,毕竟70了,在这20多人的队伍里我可能是年龄最大的,热得只穿了一件毛背心和衬衣,外衣系在腰上了。
普及一个小知识,什么样的地方应该是“关”,什么样的地方应该是“口”呢?顾祖禹谓:“大道为关,小道为口。”皆因险峻冲要而设。顾祖禹,明末清初无锡人,重要著作《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一路踏雪攀登,远处右面可以看到2号敌楼。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山脊上怪石嶙峋,我们要在石缝中上下翻腾,左右穿插,又有残雪,大家都十分小心。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看看两侧的悬崖绝壁,刀削斧劈。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贴着巨石边的小路擦过。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一串的巨石在前面等着我们,很多地方非常狭窄。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队友给我拍了一张翻越大石头的照片,可以看到十分不好走,防止汗流到眼睛里,带上了头带。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有的地方挺高,上面没有抓处,下面没有登处,不好使劲,狭窄的石缝里两只脚都换不过来。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有的小路又陡,又有雪,滑下来就是深渊,只能全神贯注看着脚下,不敢往下乱看。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终于爬到山顶,看到了2号敌楼,在一个短短支墙的顶头上,很多墙友把这种楼称之为“刀把楼”,不解其意。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2号楼是个3*4眼的规格,为“回”字形布局,中室为砖拱券顶,塌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蹬道在箭窗回廊的一侧,顶上楼橹全无,雉堞残损。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回到主城墙,这里的城墙都是不规则毛石垒砌,白灰勾缝,墙上都是单边(关外方向)雉堞,做工粗糙,有白灰勾缝。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在上面回望近处的2号楼,远处是通往白石口方向的敌楼,一串6个,漂亮。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里是3号敌楼的南面,北面残损了,为3*4眼的规格,外面有角钢和钢筋加固。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东北一侧的回廊倒塌,内部有钢梁支撑,钢梁的脚下还有传统的柱础(新的)顶着,下功夫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个敌楼的蹬道在中室一侧的夹墙中,而且是左右对称的两条。中室为砖拱券顶。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楼顶的两个蹬道出口,像两个大坑。原来是在楼橹铺房里面,铺房倒塌后对于出口的风化损坏十分严重。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铺房一侧的山墙还比较完整,居然不倒,少见。可以看到墙根的柱础石,说明这个铺房是个砖木结构的房子,两侧为砖砌山墙,中间是木柱梁架,木门窗,素瓦卷棚顶。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在楼顶遥看前面的长城。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过了3号楼,前面途中有一处巨石堆,年轻人来了精神,登高留念。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回望3号楼和巨石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前面是4号楼,楼体基本完好,3*4眼的规格。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个楼的中室为砖拱券顶,但是4个门开的方向却有意思,都是偏在每面墙的左侧,队友老萧称之为“卍”字门,中室中间还有一个碑座石,石碑不知何处去。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蹬道在箭窗回廊的一侧。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楼顶上有柱础石,铺房看样子是个砖木结构的建筑。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4号楼外面一块巨石上被雕出了台阶,方便士兵出行。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回望近处的4号和3号楼,远处山脊上还有7座敌楼,依稀可数,共有9个楼子可见。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5号敌楼,残损的比较厉害,也是3*4眼的规格。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唯一保存较好箭窗廊道,4个箭窗券洞可数。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前面的山势和墙体,关外一侧的雉堞矮墙十分明显。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回望5号楼的南面,保存完好。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6号敌楼,保存尚好,是3*3眼的规格,有些不一样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6号楼中室是个木芯楼,顶部没有砖拱券,而是架木梁,铺木板,上建楼橹。第二个特点:就是中室纵向直通箭窗,两端没有回廊。第三是蹬道设在中室靠近楼门一侧的夹墙里,两条蹬道对称而开。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设在夹墙里的蹬道,左右各一条通到楼顶。
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这是队友给拍我正在考察敌楼时的情形,虽然冬天,也是大汗淋漓。
本节到此,下节续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