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涞源的长城我已经走了几段,上次从湖海村走到白石口,这次看到户外平台有组织从石窝到插箭岭的穿越,就参加了。据领队讲,这一段全程应该是从白石口到插箭岭,约14公里,但是白石山一带冬季防火封山,白石口管理甚严,上不了山,所以只能从管理较松的石窝村上山,比全程少了4公里,少看了十几个敌楼。而且冬季天短,山里黑的早,所以这次穿越只能忍痛割爱了。
我的考虑是:1.虽然没有连上白石口,但是也差不多。2.路程较短,早下来还能看看插箭岭关堡遗址,所以选择参加这个活动项目。最后的结果是下来天黑了,没法拍照,就没去看插箭岭关堡。(本文作者李辛海)

我们于2019年12月7日早上从北京出发大约11点多到达石窝村村边,由于石窝村远离公路,大车不能走,所以中途还改乘当地的小面包车,把我们送到目的地。下车整理后向山里出发,远处山脊上连续的敌楼已经迫不及待在召唤我们了。
石窝村属涞源县白石山镇所辖,位于白石山镇南5公里,紧挨着白石山景区。这里的长城在长城遗产网上标注的是石窝村××号敌台。
这里为什么叫石窝村,估计就是石头多。当地有个传说:很早以前,村子里有个放羊的老头儿,一天傍晚他在山上圈羊,听得外面叽哩咕噜响,看见一老汉赶着满山遍野的羊群从这里经过,那羊的个头也大,赶羊的鞭子也长,心里很是羡慕。于是放羊老头和赶羊老汉聊起天来,一言不合,放羊老头把赶羊老汉杀了。被赶的这些羊见到血光,都不走了,还原成一个个大石头。原来,赶羊的这个老汉就是秦始皇,拿着赶山鞭赶着这些石头(羊的化身)是来修长城的,现在这些大石头现了原形,散落到漫山遍野。由于这里的石头多,这个村子就被叫成了石窝村。

这是我们今天行程的示意图:上面的黑点处是石窝村,在红色长城线上面的黑色三角是我们上城墙的地方,下面的黑色三角形是我们下城墙的地方,也就是白石山景区的西门,然后从这里走公路到左面的黑点处——插箭岭村,在那里上车回京。
从我们上长城处往北,能到白石口,也是我们舍弃的一段长城。右面那条浅黄色的公路线是下银路,穿过白石口的三座关城(现在仅余“云谷重关”一座了)。
我们今天所走的石窝长城段属白石口长城的一段,为紫荆关路所辖,翻过最高峰下来就是插箭岭长城段,属倒马关路所辖。这段是两个关城所辖段的结合部。
这里的长城属紫荆关白石口所辖,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疆域>载:“紫荆关,东至易州九十里,西至山西广昌县九十里,南至蒲城县一百二十里,北至马水口一百八十里,东至沿河口昌镇界三百里,西南至插箭岭一百二十里,东南至保定府一百八十里。……白石口十三隘口,东至关(指紫荆关)约一百三十里。”这里把紫荆关所辖地面讲的十分清楚,还有白石口的位置。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白石口下,隘口十一。……“鹰鸽岭口,正城一道,极冲。羊圈子口,正城一道,极冲,上二口俱弘治十八年建。”上次从鹰鸽岭下来没看到有关城遗址,估计是在下银路上,修路时毁掉了,因为文中提到“极冲”,像这样的地方一般都是比较平坦的交通要道。
《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又载:“边城共五千六百七丈,附墙敌台七十九座,空心敌台六十一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这里的长城建于1571~1574年。
鹰鸽岭口在白石口的东面,羊圈子口在白石口的西面,两个关口都是明弘治十八年(1505)建的,而白石口是景泰二年(1451)建的,可以看出这两个关口是为了加强白石口的防御而后建的。
涞源段的长城属明长城的内边长城,也称次边长城。《明史》载:“其(翁万达)言曰:“老营堡(山西偏关县境内)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百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冈,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敌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荆必自宣府,未有不经外边能入内边者。”这里明确阐明了“内边(次边)”的基本位置及重要性。“外边”(大边)不在这里赘述。
明时,真保镇的龙泉,紫荆,倒马,故关皆为畿辅内边重关,俱属保定提督。明朝进士周宏祖在《内关论》中说:“通论四关之险,龙泉为上,倒马次之,紫荆,故关又次之;通论四关置时,则紫荆为急,倒马次之,龙泉,故关又次之。”这里讲了真保镇四关的地势和紧要的关系。
普及一个小知识,什么样的地方应该是“关”,什么样的地方应该是“口”呢?顾祖禹谓:“大道为关,小道为口。”皆因险峻冲要而设。顾祖禹,明末清初无锡人,重要著作《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
本节到此,下节续接。
前一篇:双塔山
后一篇:石窝、插箭岭长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