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2019-12-13 09:41:11)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续接上节。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7号敌楼,北面门口有巨石遮挡,3*4眼的规格,保存尚好。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整体结构同6号楼一样,不多赘述。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从这里俯瞰走过的长城,10个楼子可数,远处7个敌楼是通往白石口的,我们舍弃的方向,近处三个是我们走过的。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8号敌楼,是3*3眼的规格,“回”字形布局,四面箭窗回廊,中室坍塌,4个门开的方向分别是在每面墙右边,这种开门的好处是省工省料,券门的一边借助角墙,能省不少半头砖。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楼门一侧的箭窗廊道,顶部有登楼洞口,这是要架梯子才能上去。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前面山脊拐向西面,城墙也随之转向。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9号敌楼,3*4眼的规格,保存尚好。从此楼开始,长城有南北向拐向西面,通往白石山景区西门。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9号敌楼的箭窗廊道,可以看到侧面的4个箭窗。整体是“回”字形布局。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9号敌楼中室的4个门也是偏着开的,尤其是蹬道开的有趣,它不是从楼底通上去的,而是开在墙的中间,一块大石头所为蹬道的起点,通到楼顶,下半截要架一个小梯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稀罕。估计是中室比较小,蹬道要占太多的地方,所以把它设置成半截的,节省中室的占用面积,古人聪明。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远处山顶就是我们行程中的最高点,也是“白”字号(白石口)敌楼与“插”字号(插箭岭)敌楼的分界点。近处是10号敌楼,应该是个缩脖楼。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10号敌楼,也是3*4眼的规格,四面保存尚好,中室塌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箭窗一侧的廊道,4个箭窗十分清晰。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中室塌成一堆废墟,一侧的廊道也塌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前面是我们行程中的最高峰,也是“白”字号敌楼和“插”字号敌楼的分水岭。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快到山顶时有一段条石台阶路,修的不错。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在最高峰回望走过的长城,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长城已经拐向西面(原来是北南向的)。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11号敌楼的残台,在最高峰近旁,它建在墙体外侧,没有骑墙,上面建筑全无,只剩下平平的楼基台面,下面的条石基础还十分完好。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最高峰上面的巨石林立,这里海拔大约1720多米。这个山头叫什么名字,不详。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翻过制高点,遥看前面的行程,崇山峻岭,逶迤苍茫,想起主席诗词:“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十分贴切。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顺着一段残墙下行,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暖阳斜照。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里是一个小断崖,下来后就开始钻树林,这里已经是“插”字号敌楼的地盘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我们行程中的12号敌楼,也是“插”字一号楼,是4*4眼的规格。这里的插字楼都是孤楼,没有墙体连接,只有一个楼门。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12号楼的中室是砖拱券顶,“回”字形布局,两个蹬道也是开在中室一侧的夹墙里,左右对称通向楼顶。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蹬道保存完好。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下了12号敌楼就又开始钻树林,都是陡坡,虽无惊险之虞,但也磕磕绊绊。前队开路,后队跟着脚印走,不知东南西北,各种树枝划得睁不开眼,山背阴的雪还较厚,碰到较厚的落叶就会滑下去,所以下脚要十分留意。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终于到了13号敌楼,也是“插”字二号楼,是个3*4眼的规格,“回”字形布局,一个楼门。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中室也是砖拱券顶,十字形中室门。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两个蹬道也是建在中室靠楼门一侧的夹墙内,左右对称通向楼顶。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回望走过的山头。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前面的山势险峻,还有14号敌楼没找到,也就是“插”字三号楼,据说还能看到“插”字三号楼的门匾。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又是钻树林,由于领队也是很长时间没来过了,所以大家都是估摸着去找14号楼。在一处陡峭的山坡处看到了14号楼,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想横插过去,一部分人下到山腰再上到山顶,最后还是得先下后上才行,横切有断崖。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终于来到了14号敌楼,也就是“插”字三号楼,这是个3*4眼的规格,中间坍塌的比较厉害。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敌楼一侧的箭窗回廊,顶部已塌,4个箭窗还在。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中室塌成一堆,看不出所以然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本人在下来,后面门额石匾已不见,据了解被有关部门收藏。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领队以前拍的门匾照片,字迹清晰,“插字三号台”五个字为双钩阴刻楷体,颜体风格,四周雕有花纹。看来那时门匾原来安装的十分结实,怎么能掉到地上呢,可能有鬼,幸亏被文物部门收藏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出了14号楼,沿着一段残墙往下走,这里通往白石山景区的西门,领队特意嘱咐一定要从城墙的右面下墙,可以走到景区外面。如果从左面下去,就是景区里面,到了景区里面可能会被工作人员询问,罚买门票,麻烦大了。
插箭岭段长城属真保镇倒马关路所辖,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疆域>载:“倒马关,东至完县(今顺平县)一百八十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五百里,南至曲阳县一百五十里,北至广昌县(今涞源县)九十里。……插箭岭十三隘口,南至关(指倒马关)约六十里。”这里注明了倒马关的管辖范围和插箭岭的位置。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在那道城墙的第二个塌陷处从右面下了城墙,过了一段陡坡后就到了景区西门外面的公路上,这时已经是黄昏时分,月亮早早的就挂在山顶上了。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插箭岭下隘口十四,插箭岭口,堡城一座,弘治三年(1490)建,缓。”这里讲插箭岭村的插箭岭堡始建于弘治三年(1490),这和后面文保碑上的记述:“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万历三年至四年(1575~1576)扩筑。”相去甚远,莫衷一是。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从白石山景区西门到插箭岭村要走3公里左右,还是比较漫长的。公路上来往的车不多,所以积雪不化。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插箭岭一节:“相传宋将杨彦郎曾插箭其上,亦曰插箭峪。明嘉靖三十二年蒙古俺答犯大同,趣紫荆关,攻插箭、浮图等峪,即此。”清设守备驻此。这里讲了插箭岭得名的来由,也讲了这里历史上的大事。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到了插箭岭村已经非常昏暗了,勉强拍了一下村里的杨六郎的浮雕。原来想去看插箭岭关城残迹,但是天太黑了,没法拍照,等以后有机会再来补课吧。
这里为什么要弄个杨六郎的雕像呢?大致有两个传说,一是:当年宋将杨六郎曾与辽军在倒马关激战,辽军渐处下风。于是,辽军答应以射箭划界,两不相犯,六郎箭落之地,就是辽军退兵之所。杨六郎一箭飞出30多里落下,落下之地就是这里的插箭岭。一是:杨六郎于山上休息,插剑(箭)出水,而得名插箭岭。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这是队友在天亮时拍的插箭岭段文保碑,文保碑的背面有一段详细的文字介绍,以飨各位:
“插箭岭段长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下北头乡,从白石山林场始,至走马驿白道安拴马桩结束。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万历三年至四年(1575~1576)扩筑,属真保镇倒马关路,明时设参将驻守,是倒马关北部的一个重要关堡。插箭岭长城由关堡、敌台、马面、烽火台、墙体和挡马墙等组成,现存长城全长40千米,敌台53座,城堡两座,烽火台两座。插箭岭段长城墙体,外墙用料石包砌,内墙用毛石砌筑,白灰勾缝。”
“插箭岭关堡位于涞源县县城南15千米下北头乡插箭岭村,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6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现存北、中两座城门,插箭岭段长城属插箭岭关堡所辖,敌台以“插字××号”命名,平面形制多为“回”字形,正面辟一门二箭窗,侧面为四箭窗。次段长城墙体文物丰富,现存有阅视碑9通,关公画像石一块。另外插字号敌台形制特殊,立面中部设腰檐分隔,望孔、镭(应为礌)石孔类型多样。2013年公布为国保,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后面还有保护范围等等就不写了。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为了方便下集看客了解行程的全过程,再把地图放上。上面的黑点处是石窝村,在红色长城线上面的黑色三角是我们上城墙的地方,下面的黑色三角形是我们下城墙的地方,也就是白石山景区的西门,然后从这里走公路到左面的黑点处——插箭岭村,在那里上车回京。
石窝、插箭岭长城(下)这是我开的“六只脚”记录的今天的轨迹,途中有一段没有记录上(直线部分)。全天将近7个小时,8公里路程,爬升459米。大约晚上5点半左右发车回京,刚要上高速的时候,突然因为大雾关闭了,不得已走国道,最后在10点45左右到达大屯地铁站,赶在末班车之前回到家。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