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窝、插箭岭长城(下)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续接上节。

这是楼门一侧的箭窗廊道,顶部有登楼洞口,这是要架梯子才能上去。

9号敌楼中室的4个门也是偏着开的,尤其是蹬道开的有趣,它不是从楼底通上去的,而是开在墙的中间,一块大石头所为蹬道的起点,通到楼顶,下半截要架一个小梯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稀罕。估计是中室比较小,蹬道要占太多的地方,所以把它设置成半截的,节省中室的占用面积,古人聪明。

又是钻树林,由于领队也是很长时间没来过了,所以大家都是估摸着去找14号楼。在一处陡峭的山坡处看到了14号楼,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想横插过去,一部分人下到山腰再上到山顶,最后还是得先下后上才行,横切有断崖。

插箭岭段长城属真保镇倒马关路所辖,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疆域>载:“倒马关,东至完县(今顺平县)一百八十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五百里,南至曲阳县一百五十里,北至广昌县(今涞源县)九十里。……插箭岭十三隘口,南至关(指倒马关)约六十里。”这里注明了倒马关的管辖范围和插箭岭的位置。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插箭岭下隘口十四,插箭岭口,堡城一座,弘治三年(1490)建,缓。”这里讲插箭岭村的插箭岭堡始建于弘治三年(1490),这和后面文保碑上的记述:“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万历三年至四年(1575~1576)扩筑。”相去甚远,莫衷一是。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插箭岭一节:“相传宋将杨彦郎曾插箭其上,亦曰插箭峪。明嘉靖三十二年蒙古俺答犯大同,趣紫荆关,攻插箭、浮图等峪,即此。”清设守备驻此。这里讲了插箭岭得名的来由,也讲了这里历史上的大事。
这里为什么要弄个杨六郎的雕像呢?大致有两个传说,一是:当年宋将杨六郎曾与辽军在倒马关激战,辽军渐处下风。于是,辽军答应以射箭划界,两不相犯,六郎箭落之地,就是辽军退兵之所。杨六郎一箭飞出30多里落下,落下之地就是这里的插箭岭。一是:杨六郎于山上休息,插剑(箭)出水,而得名插箭岭。
“插箭岭段长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下北头乡,从白石山林场始,至走马驿白道安拴马桩结束。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万历三年至四年(1575~1576)扩筑,属真保镇倒马关路,明时设参将驻守,是倒马关北部的一个重要关堡。插箭岭长城由关堡、敌台、马面、烽火台、墙体和挡马墙等组成,现存长城全长40千米,敌台53座,城堡两座,烽火台两座。插箭岭段长城墙体,外墙用料石包砌,内墙用毛石砌筑,白灰勾缝。”
“插箭岭关堡位于涞源县县城南15千米下北头乡插箭岭村,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6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现存北、中两座城门,插箭岭段长城属插箭岭关堡所辖,敌台以“插字××号”命名,平面形制多为“回”字形,正面辟一门二箭窗,侧面为四箭窗。次段长城墙体文物丰富,现存有阅视碑9通,关公画像石一块。另外插字号敌台形制特殊,立面中部设腰檐分隔,望孔、镭(应为礌)石孔类型多样。2013年公布为国保,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后面还有保护范围等等就不写了。

为了方便下集看客了解行程的全过程,再把地图放上。上面的黑点处是石窝村,在红色长城线上面的黑色三角是我们上城墙的地方,下面的黑色三角形是我们下城墙的地方,也就是白石山景区的西门,然后从这里走公路到左面的黑点处——插箭岭村,在那里上车回京。

全文完。
前一篇:石窝、插箭岭长城(上)
后一篇:北海的雪(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