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塔山

(2019-10-08 13:43:06)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中国旅游
2019年9月2日驾车游承德,今天(4日)来到双塔山一游。由于不是假期,所以人不是很多。(本文作者李辛海)
双塔山这是景区山门。
双塔山位于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十公里处,总面积3000公顷,是承德市区最大的自然风景区,清代曾被康熙帝命为承德十大景之第一景,乾隆还画了一张《双塔峰图》。
双塔山
景区停车场处还有一块石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2年批准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双塔山。
双塔山
这是我今天的游览图,先是看了双塔山的两个石柱子,然后穿过有长廊的步道来到岔路口,这里有个铜浮雕壁画,然后顺着西线看了三仙观,摩崖石刻的浮图天造,来到饱眼山川亭,也是索道的终点,在这拍了双塔山后返回下山,游览结束。
双塔山
这是在双塔山下遥望两根大石柱子,左面南峰比较细,右面北峰比较宽。
从景区大门到双塔山山下不是太远,工作人员说大约20分钟就能到,所以不用坐缆车,没多久就来到了双塔山下。
双塔山
这是从南面的饱眼山川观景亭用长焦拍的双塔山,从这里看就有些意思了,两个石柱柱顶各建有一小塔,据说是辽代的,双塔山由此得名。
双塔山
上到石柱底下在南面有石阶可登,这个角度是双塔山的南峰。
双塔山
两个石柱下面有一块石碑,碑文:双塔山典型的丹霞地貌,两座山峰比肩而立,上丰下锐,状似宝塔。北峰高35米,南峰高约30米,两峰顶各有一砖塔,因而得名。据考证,峰顶砖塔为辽代建筑,高5.2米,两层之间四角残存方木是为挂惊雀玲(疑似刻错,应为铃)用,距今已1300多年。在塔的西北方向观看双塔山,有酷似两个背向人头,故又称“双头山”。
双塔山
这是两个石柱的底部和它们并立的情况。
其实塔上挂铜铃应该叫风铎,并非是用来惊鸟的。百度:古代寺庙、塔的檐下所悬之铎,大风吹动铎舌碰击铎体而发音。语出唐代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宋代张耒《宿柳子观音寺》诗:“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眠。”清·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风铎,寺庙、塔檐悬之铃,因风成声者也。闻声即知有风矣。”
双塔山
为了防止有人靠的太近有危险,两个石柱底部有栏杆围着,两个年轻人越过栏杆爬上石柱的底部拍照片,在晨光中像剪影一样。
我对风铎的理解是,其实就像经幡一样,风铎也是传播佛教的意思,风铎发出的声音似诵经的声音,经幡在风中飘动也是如此,包括转经筒,里面都有佛经,转动它们就等于诵经。
双塔山
这是双塔山的北峰,右面有几块大石头,说是“金龟石”。
双塔山
这是双塔山北面的几块大石头,旁边有石碑:金龟石,又称长寿石,总高4.7米,宽6.8米,是双塔山北峰上巨石自然脱落自然堆积而成,大自然用其神奇之手将七块巨石摆成一个龟状,因而得名。每当夕阳夕照时,石龟通身一片金黄,引颈仰望,又似在双塔山脚下虔诚地跪拜,故又称“金龟拜塔”。
双塔山
北峰脚下的石缝中还建有一座“七宝楼”。
双塔山
七宝楼正面,悬山垂花门脸,后面是石缝形成的山洞。
楼前有石碑:七宝楼为佛教洞观,面阔4米,通高5米,是利用双塔山北峰东侧自然形状的大小不等的蜂窝状孔洞,供奉了观音菩萨及善财童子的(应为“等”)53位先(应为“仙”)师。先(仙)师们不分座次,前后高低错落有致,一派祥和氛围。最大的塑像高1米,最小的高仅7厘米。说明中没有讲是何时始建。
双塔山
山洞里正面一大佛,是水月观音的坐像,后面是自然形成的孔洞,象征着仙山,上面摆了很多小佛,应该是新做的。
百度: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各种佛经所指略有出入,仅举一例,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双塔山
在双塔山脚下拍不到全貌,打扫卫生的大妈好心告诉,要到南面的观景亭那里才能拍到好照片,于是顺着南面的步道和长廊来到一个岔路口,这里有个铜浮雕(导游图中也有标识),我向右手岔道走去,那里通向缆车的终点,也是那个观景亭的地点。
双塔山
在路边崖壁下有个建筑,也是利用了山洞,建了一个古建的前脸,门匾写着“三仙观”。
早年旧庙已毁,1997年恢复修建。庙宇面阔三间,进深紧挨崖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文财神赵公明和药王孙思邈。
双塔山
往前走又有一处景点:“卧佛,利用天然石凹洞而建,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形态塑像,整个佛身长5.7米,高1.5米,卧佛头朝东,和衣而卧……”但是此处只有凹洞,却不见卧佛,不知何意。
双塔山
这是2018年6月网友拍的照片,当时还有,据说是玻璃钢制作。
双塔山
前面不远的上方,有巨大的摩崖石刻:“浮图天造”,意思是双塔山犹如佛塔,老天所造。据说是在承德工作过的书法家欧伯达的手迹。
双塔山
再往前走就到了最佳拍摄地的观景亭,游览图上介绍亭名叫“饱眼山川”,这里也是缆车的终点。亭子左面是来的路线,往右走还可以看新的景点,由于当天还要回京,所以没有继续玩。
双塔山
站在亭子处还可以看见不远有处造型独特的山形,亭子旁边有石碑介绍:“骆驼峰,长约70米,酷似一头巨大的骆驼,昂首向西。在夕阳照射下,又像晚归的骆驼,故又称驼峰夕照。”
双塔山
这是从观景亭用长焦拍的双塔山,果然气势不凡,顶上的两个小塔历历在目。
据介绍:这两个岩柱南北排开,比肩而立,峰顶各有砖塔一座。两峰高低大体相同。北峰粗大,高40余米,周长74米。南峰上粗下细,周长34米。双塔山四壁陡直,高不可攀。据说,1976年前南峰小塔的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公分,唐山大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拼合了。 

双塔山
这是网友拍的曾经维修双塔时的照片,两峰之间架了脚手架。从这个角度看左面南柱比较细,稍高,右面北柱比较宽大,稍低。
据载,1988年,有专家登上南峰对峰顶古塔进行了实地考察,初步认定古塔系辽代建筑物,是契丹民族信仰佛教而建的佛塔。当时建了个梯子,能让人上去,但后来反映有碍观瞻就拆了。亲历者说:北峰上面的小庙我亲自上去过,那是修建有观光旋梯,在旋梯的最上端搭建小桥上去的。
双塔山
这是网友估计用500的镜头拍的两个塔,展示的比较清楚。南塔(右面的残塔)几乎是用砖头垒的,没有灰浆粘合,塔身有三道铁箍勒着,防止倒塌。北塔(左面的)似乎是新近维修过,光溜完整,檐角的风铎一个不少。奇怪,为什么只修北面一个塔。
据载,2003年曾对两个小塔进行过修复,双塔山两峰上的古塔由青砖建成,南峰古砖塔呈平面方形,高5米多,顶上几层已经坍塌,底层较完整。北峰砖塔高不过2米,考古工作者根据建造古塔所用的青砖形状和花纹,及砖塔内的佛像等遗物判断,砖塔为辽代遗存。
双塔山
这是网友从另一个角度拍的南塔,可以看到,塔身北面的砖墙砖头没有错缝叠压,而是墙上留了四道垂直砖缝茬口,不明其意,奇怪。
《承德府志》(清道光九年)记载:“东塔(双塔山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
双塔山
这是网友拍的南塔细节,上下三道铁箍,砖头尺寸挺长,砌筑时没有抹灰浆,这么多年居然不倒,也是一怪。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中的“滦阳续录一”有关于双塔山的记载:“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亦时有片云往来。乾隆庚戌(乾隆五十五年,1790),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所到,不谓之仙,踪灵迹不得矣。”还说:“香炉下有草鞋—双,供桌上有旧书一本”。
“距双塔峰里许有关帝庙,住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一夜大雷雨,双塔峰坠下一石佛,今尚供庙中,然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双塔山
这是乾隆画的《双塔峰图》,上面盖有“太上皇帝”、“古稀天子”和“八征耄念之宝”的玉玺宝印,还题了四句诗:“双峰耸翠肖浮图,鹿苑当年了不殊。入影东西照滦水,插云南北拟明湖。”落款:“题双塔峰一绝句。偶写为图,即书其上,御笔。”中茂圣佳2004年秋拍以781万成交。
双塔山
这是网上猜想古人登双塔山顶的示意图,据推测,古人是利用斜梯的方式,交叉向上,到达山顶的。很有创意。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