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节。

用接片回望这一带的山峦大地的景色,长城在山中蜿蜒曲折,这些长城的选址是根据什么,还真是不得而知。

为了对照我们今天的行程,放此图方便查询和了解本文。

这是14号墩台,是个夯土圆台,毁坏的比较厉害。

前面是是15号和16号墩台,前队已经过了16号台。

这是15号墩台,结构同上一节的02、05、13号台,夯土圆墩,有砖砌前脸和门洞,这个墩台保存最好。

门匾:“威远西台”,落款不清。

这是威远西台的门洞,门内比门口高,应该有木门,门内两侧墙壁上有深槽,不知何意。

门洞的尽头有一个竖井,不大,约1.5米见方,很高,不可能架梯子,只能是软梯上下。上面井口处有一小段突出的结构,由两个木梁撑出,这就是为了挂软梯用的,不让软梯贴在壁上。
从侧面看威远西台,一个巨大的夯土芯,砖砌的前脸保存完好,前脸门洞上还有一截高高的砖筒,一直到达墩台顶部,真高。上面应建有铺房。
《明史·兵志》载:然(永乐)帝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由此看来,墩顶应有铺房,要存5个月的粮柴和武器。

这是16号墩台,一个方形砖包的高台,这个墩台类似洗马林长城南线的教堂楼(参见我的博文《洗马林教堂楼、右卫二楼》)。

这是16号楼的侧面,整体基本保存完好。

我们通过侧面的塌口爬到敌楼里面,可以看到楼上面的入口,周围是砖墙,应该有二层楼,因为砖墙顶部有瞭望孔,在这个位置是不能使用的,所以再加一层楼才能使用这些瞭望孔。

进出敌楼要用软梯,这是敌楼入口处的挂梯石,用来挂软梯用的,使软梯不至于贴在墙壁上。

这是挂软梯处墙上的磨损,由此而知,当年使用的相当频繁。

这是敌楼的匾额,字迹严重风化,漫漶不清。

过了16号敌楼,顺着残墙继续往前,远处山头上几个墩台隐隐绰绰。

回望16号敌楼,这里的城墙都向关外倒塌,关内一侧尚好,这同它的墙基有关,说明关外一侧比较陡峭。

这是17号敌台,也是个砖包的方形台,但是地基没打好,塌的厉害。

墙上巨大的裂缝,整个地基移位很大。

墩台的一面塌成了土坡,更不用说匾额了。

这是关内一侧的石墙,保存完好。
一个队员站在残墙豁口处,天上的云开始聚集,斜阳照下,别是一番风情。

这是18号墩台,和17号差不多,也是砖砌的方台,塌的太厉害,无法猜想它的结构。

近处的是18号墩台,远处山头山还有19号残台,由于节省体力,没有翻山头,而是从山腰横切过去,所以19号敌台没看到。

这是20号墩台,结构同前面的15号墩台,前脸的砖井和夯土台顶部有损,矮了不少。

这是20号墩台的门洞,里面也有同样的竖井,门口比较低矮,没有爬进去看。

20号敌楼的额匾掉在山坡上,队员们又在拓碑,大家围着观看。

趁着空隙拍了一张石匾,这是阴刻的,有些魏碑体的意思,书法不错,怪不得现在墙迷门学拓碑都趋之若鹜。文字是“永宁东台”,落款:“峕万历二十□年四月吉日立”。字迹清晰,很是稀罕。

天上的云开始增多,
残楼衬在前面,显得高古悠远。

我和几个人过了20号敌楼后,就沿着往东延伸的山脊准备下山。走了一小段后面人喊,“走错了,还有一个山头。”于是又回头接着爬前面的这个山头。

这个山头上有21号墩台,由于体力不济,没有沿着城墙上去,而是又从山腰横切过去。

这时大约有5个人在横切,根据草丛中依稀的疑似小路斜插,大方向对就行。

路边居然发现了青鸟户外的引导路条,
不觉心里暖暖的。

野山、白云、斜阳,荒无人烟的地方,稀稀拉拉的几个人还在气喘吁吁的攀爬,真是锻炼人心理和身体的意志。

终于爬到山脊上,我们在这里脱离长城,开始沿着伸向东面的山脊下山,回望远处的22号和23号墩台。23号墩台就是“沙岭儿台”,有快驴已经看完这两个墩台返回了。

我们沿着往东的山脊下山,今天的长城到此走完了,所有路程可以参见后面的行程图。

这是天上的云层多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给大地绘上斑斓的色彩。

西面的阴云上来了,压抑在头顶上,远处山头上是22号和23号墩台。

我们还要走2公里的山路,和4公里的平路才能到集合点——堰家沟村。

这是我们的下山路,砂砾加碎石,经常要横着身子往下走,防止滑倒。

山沟里的乔木树林长势挺好,绿油油的。

我们终于走到了图中的红圆点处——堰家沟村,在那里有三辆小车把我们摆渡到公路上的大巴车处(红三角),从那里上车回京。

这是我今天的行程轨迹,终点处是堰家沟村,用了九个小时,走了将近14公里,爬了将近600米。毕竟69岁了,这算是不错的成绩了,满足。最后我们是
大约5点半左右发车回京。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