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马林长城北段(上)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19年8月24日随户外平台组团到河北张家口爬长城,我曾于2019年7月6日爬了洗马林长城的南段,位于万全区北沙城乡北辛庄村的洗马林教堂楼到右卫二楼一段,这次是万全区洗马林镇,从庙儿沟村到晏家沟村的一段,因为有比较稀罕的敌楼门匾吸引了我。由于这段长城离北京较远(4个多小时路程),为了第二天能尽早回京,能坐上地铁,我们是前一天晚上住在了怀安县城,所以早上8点就到达了爬城的地方。(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里距离张家口西面不远,我们坐大巴顺着401县道,过了洗马林镇,在庙儿沟村北面不远的路边就能看到左手的长城了。我们就在路边下车,收拾停当,合影以后朝着长城直插过去。

在路边还有一个土墩,前面有个文保碑。写着: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这是中华长城遗产网标注的辛窖村第26号烽火台,也是我们路过的第01号台。公路边有尚义县的地界牌,这里是张家口万全区与张家口尚义县的交界处。万全区的庙儿沟村,与尚义县的杏园沟村相邻,长城从两村子中间通过。
我们今天走的是从庙儿沟的镇河台上山到堰家沟西山大约7公里,有敌台21座,现大多损毁坍塌,较完整仅有2座(15号和16号),有牌匾的7座,能看清字的6座。

俯瞰我们路过的下面的01号墩台(中华长城遗产网标注的辛窖村第26号烽火台),可以发现在它的上面(东面)不远处还有一个墩台,在中国长城遗产网上标注的是辛窖村第24号烽火台,两个墩台之间还有一段毛石墙,但是已经不高了,能保留住真不容易(周围都是庄稼地)。这段石墙下面(西面)原来应该是连着01号墩的,现修公路断开了。而石墙的上面(东面)和24号烽火台之间有条土路通过,我认为土路应该是曾经的通商古道,这里很可能是下面古地图中的镇河台陆关。这里的地形不愧为极冲(极其冲要)之地。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明万历年间杨时宁著)中的“洗马林堡”位置图。从古地图上看,洗马林堡的北面有一个标着“镇河台”的小方堡,下面标着“极冲”二字,小方堡内有一个墩台,左侧有一道短墙在堡内隔了一个细长小区,从现在的地形看,这里似乎是古河道的位置。小方堡右上角有一个小门洞,估计就是镇河台的陆关关门,把守着24号台附近的土路,这条土路以前应该是一条古商道,明代互市交易的关口通道。

这是我们下车处的卫星图,红线是长城提示线,为了能看清长城,红线没有压在长城上,中间的红短线就是那段短石墙,上面是中华长城遗产网标注的辛窖村24号台,下面公路边上是26号台,26号台西面是一条古河道,古河道边上就是夯土城墙。
从古籍记载看,24号台处应该是镇河台陆关,有土路(我认为是古商道)从中穿过。26号台和夯土墙之间有古河道,网友称之为“沙河”,应该有水关。中华长城遗产网标注的25号台是在关内的位置,从下面古地图中看,应该是镇河台小方城内的那个敌台,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也许已经不明显了。

这是中华长城遗产网中洗马林北段的长城位置图,参考我们领队的提示,做了这张我们当天的行程图。红色五角星是我们下车的地方,01号(中华长城遗产网标注的辛窖村26号台)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墩台,辛窖村25号台和24号台的位置标出,就是我认为的镇河台关口处。最后我们是从21号台和22号台之间开始下山的。红圆点处是堰家沟村,是我们徒步的终点,全程将近14公里。最后是用随行的三辆小车把大家摆渡到公路的红色三角处,那是我们大巴车的位置。图中长城的下面往南接到北辛庄的洗马林教堂楼,然后向西拐去。长城的上面往东延伸。
从上面几张图来看,我认为:中华长城遗产网标注的辛窖村26号台、25号台和26号台的位置,应该是古地图中的镇河台关口。理由:1.位置在洗马林堡的北面,就这一道长城。2.位置两面(东、西)是山,只有中间这里是平原,符合古商道的地理特征。3.有古河道,符合镇河台的关名。
从上面《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洗马林堡位置图可以看到,从镇河台、到洗马林堡、到旧堡,一串三堡,可见此处是相当的“极冲”。一般极冲的地方都有地形平漫,通大川,通大虏,通众骑的特征。
有的网友也对镇河台有与我相同的观点:“明代以来,在修筑长城的同时,还要每隔一段设一“口”,并由把总或守备率兵把守。在万全县境内的长城二道边上曾有三个“口”:镇河口、新河口、新开口。为加强防御,每口必设城堡,洗马林城就是为扼守城外七里之处的镇河口而设立的。”他的观点是先有镇河口(台),后有洗马林堡,有这种可能。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洗马林堡位置图中还可以看到,关外有明暗台吉部落。百度解释:台吉是清对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分四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明暗(“Mingγad”)台吉部落系明代土默特部辖下的部落名,明代汉文史籍载有若干明暗台吉,其中俺答汗长子辛克都隆汗一系就先后有数人称明暗台吉。从这里可以看到,洗马林面对着的很可能是蒙古土默特部落的俺答汗部。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洗马林堡一节,关于洗马林堡的文字记述为:“本堡(洗马林堡)创建于宣德十年(1435),隆庆十年(1576)始甃以砖,周四里零六丈,高三丈五尺。原设守备一员,分管边四十三里有奇,边墩七十座,内镇河台极冲,火路墩五十四座。所领见在官军一千二百一十三员名,马骡四十五匹头。本堡俗称西马营,盖谓边多平坦,危而难守,与东马营无异也。未款(没重修)前,嘉靖三十八年(1559),虏酋从此入犯,由柴沟、怀安侵至洪、蔚等处抢掠经月。其他出没,不时可知。边外有大谎堆,桂柏山等处通大虏,明暗等酋部落驻牧,虽系互市之夷,实为门庭之寇。旁有旧堡,今虽砖包,颇可收保防御之计,更当严慎焉。”
上文中提到“镇河台极冲”,“本堡俗称西马营,盖谓边多平坦,危而难守。”说明这里的地形于防守十分不利,串列三堡也是事出有因。

洗马林段的长城敌台是花样最多的(我所见的),02号敌台是个圆台,夯土的围墙,中间用碎石堆起,真是不好理解古人的用意。夯土圆围墙能结实吗,中间堆的碎石压强是很大的,夯土墙风化比石墙要严重,所以这个圆台中间的碎石从裂口处涌出。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提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虏酋从此入犯,由柴沟、怀安侵至洪、蔚等处抢掠经月。”指的是俺答攻扰宣府。《总督宣大山西副都御史李文进传》(清代汤斌著)载:“(嘉靖)三十八年九月,俺答入犯宣府,洗马林及蔚州川,文进督兵策应,以功赏金币有加。”说的就是这个事件。这里的“文进”为李文进(1508~1562),曾任山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宣大山西总督,巡抚大同。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又提:“边外有大谎堆,桂柏山等处通大虏,明暗等酋部落驻牧,虽系互市之夷,实为门庭之寇。旁有旧堡,今虽砖包,颇可收保防御之计,更当严慎焉。”意思是:长城以外有大谎堆(地图中还有二谎堆、三谎堆)和桂柏山的地方可以通众多的敌军,明暗台吉等部落在那里驻扎放牧,虽然是互市的外族人,其实都是明摆着的强盗。洗马林堡旁边有旧堡,今天虽然包砖,颇可确保防御之计,但思想上更要严谨慎重。
据《明会要》卷63<边防>载:“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这里的长城倒是“皆筑石垣”,但这些似有似无的碎石长城能挡住蒙古的铁骑吗?真有些不可思议。
关于洗马林城堡不是今天穿越的范围,它的历史大家转载很多,也可以上百度查,不多赘述,这里只想说这段长城的特点和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洗马林长城一线还是很重要的,经过了战火的考验,自然也引起了明朝廷的重视。宣德皇帝曾两次来到洗马林视察边关,据《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一》记载:“宣德五年(1430)冬十月癸未,驻跸宣府之泥河……晚召蹇义、杨士奇、金幼孜谕之曰:朕明日前行两程,至洗马林……丙戌,驻跸洗马林。上亲历城堡营垒,遍阅士马、铠甲、旗帜。皆称上意,大悦。召见诸帅,咸加赐劳。”看来皇帝视察的还是非常仔细,一是“亲历”,一是“遍阅”,结果“皆称上意,大悦。”最后“咸加赐劳。”描写的有声有色。但是这和《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洗马林堡一节内容有差,“本堡(洗马林堡)创建于宣德十年(1435),隆庆十年(1576)始甃以砖。”不知哪个是真?

为了赶路,来不及等待队友拓完,就拍了一张没揭拓纸的石碑,阴刻“西孤山台”,这里以前叫孤山。落款不清,大约是“峕万历二十四年一月吉日立”。

宣德皇帝第二次到洗马林一事见《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二》记载:“(宣德九年)丁酉,驻跸洗马林。上亲历城堡阅兵备,喜。顾文武扈从之臣曰:比五年来时,又谨。饬此边将,克用命也。”皇帝说,比宣德五年来时军备更加周密,饬命将士一定要全力守卫。皇帝两次到一个关堡视察,为史罕见。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洗马林堡一节中还提到:“边墩七十座,……火路墩五十四座。”这里把墩台分为两种,但不是按照空心敌楼和附墙台分的,和《四镇三关志》分的不一样。
这里的“边墩”是指沿着边墙(长城城墙)修的墩台。而“火路墩”是指散布在边墙内外的墩台。在边墙以外的叫“腹外火路墩”(或称腹外接火墩),在边墙以内的叫“腹内火路墩”(或称腹内接火墩)。边墩包括敌楼和烽燧,火路墩基本都是烽燧。还有一种墩台是沿着交通线设的,叫“夹道墩台”,形状比沿边墩台小,是小墩。夹道墩台既可保护行军安全,又可将军情传向府县兵营驻地。
队友用无人机俯拍了04号台,从俯拍照片中可以看到墩台的毛石圆墙高于台芯一大截,说不定台芯上面还有一层楼,因为石墙高于台芯好几米,石墙上没有射孔,所以只有加盖一层才能在楼上往下射箭。

06号台是个奇怪的敌台,这是一个巨大的蘑菇型的夯土台,前脸门洞也是有一小部分砖砌的,但是墩台顶部是圆的,如何站人,砖砌的前脸没有通到台顶,真不知道完好的原始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洗马林段的长城敌台花样最多,我是深有体会。
(本节到此,下节续接)
前一篇:卜北堡
后一篇:洗马林长城北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