澍鹫寺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2019年8月3日随户外平台组团到河北看古堡,下午来到澍鹫寺一游。澍鹫寺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白家泉乡窑儿沟村西南方的半山的台地上。(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是位置图,红1是下车的地方,红2是澍鹫寺,红3是窑儿沟村。我们顺着红1到红3中间的村公路往南走,中间有一条岔路再拐向西面,这时高高的寺塔就能看见了。百度和高德地图显示的澍鹫寺是塔儿寺,开车定位的要注意了。
澍鹫寺塔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白家泉乡窑儿沟村西南方的半山上,这里是恒山支脉鹫峰岭,所以澍鹫寺又名鹫峰寺,当地人俗称塔儿寺,有路可到塔前。
据《天镇县志》记载,澎鹫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
据说,2002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广惠和尚进入东南山坡上的这个六角关室内,进行三年的闭关苦修,三年内不出室,不见人,斋饭由人送到塔底的小窗口。由此,使得该寺院更加受到善男信女们的尊崇,香火日盛。这个广惠和尚为何人尚不得知。

工地旁边有一摞三块石碑,也许是刚才路边蚨座上的石碑,因为这里没有这些石碑的蚨座。最上面一块碑像是功德碑,碑额是“碑音题铭”,都是一些人名,有天成的,慈恩寺的,禅房寺的等等。也许这是背面,正面扣在下面无法看到。
佛教中的“闭关”,就是闭门谢客而隐居,一心一意于室中坐禅修行,我国佛教界颇流行闭关之风。所住之处称为关房或关室,时间上有数月者,亦有数年者。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有人护持饮食、医护等事,称为护关。
据原阳政府办公室说,这里有石碑三通,其中两通已残,字迹不清;另一通《澍鹫寺碑记》尚可辨认,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估计就是上面那块尚可辨认的碑。加上这块大碑,我们看到了四块碑。
文保碑背面文字:澍鹫寺塔简介,澍鹫寺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寺早毁,现存金、元年建砖塔一座。清咸丰年间(1851~1861)塔身局部修缮。1996年塔基加固。澍鹫寺塔高25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砖砌八角须弥座,束腰部满饰高浮雕花卉图案和佛龛,须弥座的上下枋、枭,均为重层仰覆莲瓣叠涩而成。澍鹫寺塔造型独特,上部的覆钵、相轮及塔刹占全塔总高近半。融合了汉地佛塔与藏传佛塔的特点,是现存佛塔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为张家口地区多元历史文化的珍贵的实物例证。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据原阳政府办公室说:原来的鹫峰寺依山就势修筑,坐西面东。寺内建筑高低错落,排布有致。寺院原有两座殿宇,西为正殿,东为过殿;南北建有禅房。咸丰年间重修时,北房也改建为殿宇。山门前有台阶,穿过山门,进入过殿。过殿也是寺院的东殿,殿内两旁有四大天王。过殿的中间,前有面东的接引佛相迎,后有面西的观世音菩萨坐待。继续前行就进入并不大的合院式布置的寺院。西正殿的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五米;两侧为十大明阳佛。所有佛像均为石雕,石像体态匀称,雕镌细腻,伟俊壮观。北殿是弥勒佛殿,东西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像,也为石雕。南面配房是僧人食宿,平时诵经做功课的禅房。寺外还有一些碾磨坊等附属用房。遗憾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佛殿均遭毁坏,现剩残石像九尊,石碑三通。(石像我们现场没看见)
古塔通体砖砌,实心,基本形状采用了汉地密檐式佛塔的建筑手法,如须弥座、平面为八角形、叠涩出檐等。总体而言,八角形须弥座比较高,有四层拔檐(束腰下两层,束腰上两层)。上面是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开有券门,内置佛像,另外四个侧向是假门。塔身上面是三层密檐(“三层”符合佛塔单数的习惯),密檐上是一个覆钵式塔瓶,这个却是个藏传佛塔的形式,类似北海的白塔,锯齿状的塔身外形中间加了一个圆弧状的塔瓶,十分别扭。塔瓶上是五层相轮,顶部是塔刹。有人称其为十三层密檐式佛塔,我认为不妥,三层密檐和五道相轮不是一回事。
据原阳县办公室载:鹫峰寺曾经是泥河湾地区最富胜名的寺院之一,相当壮观雄伟,而且神佛俱全,殿堂雕梁画栋,一派俨然肃穆的景致,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全毁,仅余一塔。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为佛像底座,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台基,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枭混)和纹饰。
澍鹫寺佛塔,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广惠和尚闭关三年后信徒日盛。2004年,鹫峰寺正式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方圆几百里之内(包括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善男信女出资重修寺院,到2007年夏在建的寺院已经颇具规模,前来膜拜的佛教徒甚多。
据原阳县政府办公室载:这里最早的寺庙叫龙树普刹(和大铁香炉上的“龙树山”吻合),庙宇简陋,无寺塔。到了唐朝佛事兴盛的时候,寺庙重新修建,并筑塔三座,其中一座大塔叫鹫峰寺塔又叫道远塔(就是现在的澍鹫寺塔),旁边两座矮塔,一座叫鸡塔、一座叫狗塔。三塔相映成辉,颇为壮观。这三座塔还有一个绰号,叫“鸡犬升天”塔,隐含着一个历史的传说,至今还流传在附近村庄的街头巷尾,成为老年人标志阅历的谈资。
故事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桑干河一带也是兵戎相见、一片混乱,鹫峰寺内只剩下一个大和尚独守,他收下一个孤儿作他的徒弟,取名道远。那时佛门一片清寂,大和尚见两人的生活难以维持,便对道远说:“我要下山化缘,以后的寺院就靠你自己了。”道远便问:“今后寺院谁来管?没吃没烧怎么办?我独自孤单谁相伴?”大和尚说:“寺院今后道远管,自己双腿能烧饭,山上石头当馍吃,鸡狗成群会相伴。”说完扬长而去。
寺院只剩下小和尚道远和一些鸡狗了,心里十分难过,心想:“师傅走时还留下几升谷子,我把它种起来,到秋天不就有粮食吃了吗。”鹫峰寺经过道远和尚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香火日盛,道远和尚也成了当地有名的高僧,弟子遍及四方。这时老和尚回到寺院,问道远:“我走后你是怎样生活下去的?”道远说:“没有吃的吃石头,没有烧的把腿烧了。”随即捡了一些白卵石置于笼屉上,用腿当柴蒸了一锅白馍。蒸熟后,道远拿起一个给师傅吃,师傅拿在手里依然是石头,怎能咬得动,而道远却吃的津津有味,且鸡来鸡吃、狗来狗吃。吃完后道远坐化圆寂,鸡狗也相伴西去。师傅见道远已修成正果,内心为之感动,便修筑三座寺塔以作对道远以及鸡狗的纪念。于是最大的鹫峰寺塔为高僧道远的墓塔,在两侧还曾经建有鸡塔、狗塔各一座。根据这个传说,鹫峰寺塔也叫道远塔。“煮(吃)石头,烧大腿”也成为佛道界的一个传说。
我们在这里等齐了大家,上车继续看古堡。
全文完。
后一篇:西大坪堡(西大神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