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2019-08-20 13:11:00)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中国旅游
2019年8月3日随户外平台组团到河北看古堡,第一站就来到了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群中的小长梁遗址。我们的大巴车从109国道下到一条乡道,盘山而上,为了旅游开发,道路也是新建的,我们在这里的简易停车场下车,正在建设的遗址公园已在眼前。(本文作者李辛海)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这是遗址公园的大门,建设已经初见规模。这么高大的建筑其实是用轻质材料做成的,用钢骨架搭成,用苯板做成棱状表面,喷涂上土黄色坚硬的涂料拼装而成,省钱、速成、见规模。
这里是国家公园的标准,级别很高。“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 据说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于1832年首先提出。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景区门口的广场上立的石碑,刻字:“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区还在建设中,我们的到来是这里的大客户了,除了我们几十人之外,还有一些零星散客,整个景区空空荡荡。景区介绍整个遗址群和博物馆等项目,国家投了38个多亿,真是有钱!
国家公园一般具有二个比较明显特征:一是国家公园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即国家公园通常都以天然形成的环境为基础,以天然景观为主要内容,人为的建筑和设施只是为了方便而添置的必要辅助。二是国家公园景观资源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即国家公园天然或原始的景观资源往往为一国所罕见,并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特别的影响。我们看了这些就知道“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等级有多高。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进了景区大门就是一个大广场,我用接片拍了一个全景,正面正在施工的建筑估计是这里的博物馆,右侧有一排纪念柱,名字为:地质年代景观柱,每个柱子代表一个地质年代。旁边的花坛都是用厚钢板搭的,上面再用花岗岩石板铺砌,用工省,成本高。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在景观柱的右侧还做了几尊猛犸象的雕塑,但是受到专家的批评。考古专家卫奇看后直摇头:“这种猛犸象绝不是泥河湾的产物!”老人说:猛犸象,又名长毛象,全身长满长毛,门齿卷曲呈缠绕状。在泥河湾盆地,尚无发现记录。(钱都花了,就搁着吧)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这里出土的是纳玛象化石,而非猛犸象化石。1972年卫奇与盖培于阳原上沙嘴发现纳玛古菱齿象头骨化石和一块石器,现存于省博物院(记者董立龙摄)。
纳玛象,古菱齿象亚属,已灭绝,更新世晚期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身上没有长毛。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卫奇,今年78岁,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其后成为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的研究生,进入中科院读研并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双古所)的退休研究员。从1972年首次走进泥河湾,47年持续研究至今。退休后,他更是定居在这里(东谷坨村),每年至少待上5个月,微信绰号“泥河湾猿人”。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地质年代景观柱上的说明牌内容为:根据地质年代,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十一个?)的地质地貌特点及生物特征,以浮雕的形式,分别展现在十个景观柱上,石柱由低到高依次排列,表现了地质的变化及不同地质年代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说明文字不严谨)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过了正在建设的博物馆,后面是一个大广场,巨大,会有那么多人吗,浪费。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广场最北端有个巨大的,应该是泥河湾猿人头像雕塑,下面的牌子写着:泥河湾。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境内东部地区的桑干河流域,内有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目前发现的百万年前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占了绝大多数。据考证,泥河湾遗址可能是东亚人种的起源地,比北京猿人早,和元谋人(属早更新世晚期,在距今170万年左右)有一拼,向人类非洲起源学说提出了挑战。(参考百度)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头像的后面还刻有文字:“古县原阳,曾为西宁、顺圣川,桑干河畔早有小村泥河湾。九十年前(约1920)文森特村边觅得古化石,桑志华天津陈列博物馆,巴尔博命名“泥河湾层”,德日进渴望奇迹出现。“手斧”之争有定论,小村大名天下传。……”文字太长,不一一赘述。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雕像后面有一块全国文保碑:泥河湾遗址群(小长梁遗址),国务院2001年公布,河北省2018年立碑(17年后)。队友们在石碑旁边互相留影。
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015公顷,保护区内有200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级标准地层。这里埋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旧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世界上其剖面最多、保存的最完好、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早更新世石器时代的遗地,它的考察发掘,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参考百度)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在这里刚好碰到原阳县宣传部的领导,借机会向他了解不少这里的情况(队友拍的)。
200万年以前,阳原盆地是一个大湖,它的水域几乎占据了今天阳原县全部、蔚县的部分村和山西省雁北地区的一部,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被称为泥河湾古湖。湖边植物丰茂,动物成群。后来古湖逐渐干涸,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开始有人类出现,他们的遗迹逐渐被岁月掩埋在湖底的沉积物中。后来又由于水土流失和地壳变化,形成沟壑,逐渐将动物化石和人类遗迹暴露出来。(参考百度)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文保碑的后面就是泥河湾广袤的大地,深深的沟壑裸露纵横。
199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
2000年,发掘马圈沟第三文化层,共发现石制品及动物骨骼化石800多件,把东北亚古人类活动的年代上推到距今200万年的远古时期。年头比元谋人(170万年)早些。
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泥河湾地质遗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保护区管理处荣获“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2011年,保护区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直接命名。(参考百度)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这里还有一个:祁家台自然保护区小长梁剖面编号碑。
小长梁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北500米,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等发现并进行发掘。发现石器1000余件,属于小石器传统;山土的动物化石有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其地质年代为距今136万年(比元谋人近)。小长梁遗址作为我国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参考百度)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这里有一条小路能通到山下,那里有考古工作剖面的遗址。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在猿人雕像的西侧还有座纪念雕塑,正面石块上刻着:泥河湾地址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省人民政府2002年立。
背后有文字《河北省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介绍》:泥河湾地层和泥河湾古生物化石群是世界罕见的地质遗迹,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即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注意。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泥河湾层为早更新世标准底层,可与欧洲的维拉弗朗层相对比。1954年我国地质学界在纪念北京猿人发现25周年大会上一致同意把泥河湾层划为早更新世,并作为我国第四纪早期(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在上面纪念碑的两侧各有两尊雕像。
这是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1890~1977)的雕像。1922~1926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23年到泥河湾考察,首先发现了岑家湾台地,地层在东水地和西水地之间被侵蚀成峭壁,剖面中含有植物遗迹,出露较好。1924年在《中国地质会志》上发表文章,将泥河湾一带黄土层下,“三趾马”红土层之上的河湖相沉积物,以及下游的泥河湾村命名为“泥河湾层”,并确定为下更新统。后来科考证明,这里不仅有早更新世,也包括有中更新世,乃至晚更新世的地层,对我国第四纪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巴尔博是泥河湾的发现者,也是其研究的拓荒者……。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这是法国地质学家桑志华(1876~1952)的雕像。1914年以法国教会神父的身份来华从事考古工作,1923年他邀请德日进考察发掘了水洞沟遗址和萨拉乌苏河遗址,成为中国最早发现和系统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的先驱。1924~1929在泥河湾一带多次广泛调查,发掘大量古生物化石,是“泥河湾动物群”的发现者,38年回国。德日进评价:没有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对桑干河动物群将一无所知。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这是法国古生物和地质学家德日进(1881~1955)雕像。1923年应桑志华之邀来华,同年被推选为法国地质学会副会长。1926年同巴尔博、桑志华共同完成了泥河湾层和动物群的初步研究,1930年他与皮孚陀发表了《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专著,记述了6类37种哺乳动物,建立了10个新种,由此确立了“泥河湾哺乳动物群”。1941年他再把泥河湾层分为上维拉弗朗和下维拉弗朗两部分,是泥河湾科学开拓的奠基人之一。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这是中国古生物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杨钟键(1897~1979)雕像。1948年作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正式提出“泥河湾期”,对“泥河湾层”作为早更新世的国际标准地层作出重要贡献。生前最后一次野外考察就是在泥河湾。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偌大的广场只有一个人,冷清,可惜那么多钱用在这里。据宣传部的人讲,这就小长梁遗址一个地方,国家就投资13个多亿。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这是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距离小长梁遗址公园就有几百米远,距村子的边缘也就十几米远。我们路过村子的边缘,阳原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和旁边“高大上”的景区一比,天上地下。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村民在炎热的夏天,仅穿短裤,在院子里忙碌,晾晒的好像是杏核。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
其实景区的建筑适可而止,把钱用在这里的农民身上可能更有效果。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平堡
后一篇:澍鹫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