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堡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19年7月15日,随户外团到山西走长城,这天下午来到新平堡一游。我们在201省道新平堡东门处下车,步行进新平堡老城。新平堡村历史悠久,2015年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本文作者李辛海)
新平堡镇位于山西省最北端,今属大同市天镇县。与河北、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所谓鸡鸣听三省。在古代因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相接壤,其历史及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代为战略要地。
新平堡一带,在战国、秦、汉时代为代郡延陵,北魏称琦城。迤北为山戎、林胡民族居地,自北齐以后战火逐渐平息,一度旷废。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延陵城“在府东北,战国时赵邑也。《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信平君廉颇助魏攻燕,即此(就是在这里)。汉置延陵县,属代郡。后汉废。”
延陵故城,也称新平古城,遗址尚存,位于新平堡西1.5公里的古城村(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现存有东城墙,据考察,该城东西长约八百米;南北长约九百米,城墙残高二至四点五米,宽六米,为汉至北魏时代古城遗址。遗址内外遍布汉、魏时代灰坑和陶、瓦片。(参考百度)
到了明代,因与蒙古部落战争频繁,于是修长城、筑垒障,嘉靖二十五年新平堡始建,属大同镇阳和道新平路所辖,设新平路参将驻堡。
新平堡筑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隆庆六年增修;周长3千余米,高9米,设北、东两门,北称新远门;东称拱化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今已不存)(百度介绍)。也有说,北称镇虏门;东称迎恩门。城内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纵横十六小街,属典型的长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虑到军事作战的需要。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新平堡“在阳和卫东北百余里。……嘉、隆间,屡为寇冲。归款(归服)后,设市口于此,盖要地也。”

书中载:“本堡该路将驻守处也,设自嘉靖二十五年,隆庆六年砖包,高三丈五尺,周三里六分,原设守备官一员,除援兵外,所领见在旗军六百二十三名,马骡五十七匹头,分边沿长一十八里,市口一处,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一十六座,内水泉儿沟,榆林县川俱极冲,通大虏。边外五路台吉、松木儿及守口夷人俱在小古城,并榆林旧县等处驻牧。本堡建在山后,出山口若莺嘴然,东为宣镇西阳河藩篱,南为瓦窑(口堡)、天城(今天镇)屏翰,嘉隆间节(嘉靖、隆庆年间)被虏酋入犯,今虽设有市口(马市),诸酋往来交易,颇称恭顺,脱或渝盟(倘若毁约),此实祸首之地,未雨徹桑(未雨绸缪),所当倍加严饬云。”
对于设置新平路的原因,《读史方舆纪要》载:“《边防考》:大同东路旧边自镇宁堡缩而南,与宣镇李信屯相联,不惟边垣纡远,且哨探难。及嘉靖二十五年,展拓而北,与宣镇西阳河相接,境土益辟,部落远徙,为计甚便。因就东路分置新平路参将,辖堡四,分边四十六里零。本路孤悬口外,备御最切。边外有榆林旧县,距新平止数十里,遗址犹存,议者谓当恢复以壮肩背之势。”
我理解的上文大意是:大同东路的旧边墙从镇宁堡向南缩进,和宣镇的李信屯相连。不仅原来的边墙曲折遥远,而且暗哨难探消息。到了嘉靖二十五年,疆域向北拓展,部落远去,重新设计边防十分方便。所以从东路分置出新平路参将,管辖四堡(新平堡、桦门堡、保平堡、平远堡),分守边墙四十六里。这一路孤悬口外,防备最紧要。边外有榆林旧县,距新平堡只有数十里,遗址还在,作者认为应当恢复旧榆林城,以壮大防御的厚实。

对于上文中所讲的各个地点我在地图上做了功课,红1是天镇,上面的红点是明代的镇宁堡,各位注意现在叫白羊口村,赤城那边还有一个镇宁堡,千万别搞错了。红2是李信屯,红3是新平堡,红4是明代的榆林县,现在叫兴和县。原来的防线在镇宁堡和李信屯一线,嘉靖二十五年北拓到新平堡一线,作者认为要推进到明代的榆林县一线才安全。
介绍说这里是明清一条街:新平堡商业的兴起,得益于明中后期开办的马市,主要商铺在新平堡的北街,进入镇虏门后依次是兴隆昌,永和成,中原永等十几家铺面。
墀头筑于房屋的两边山墙上,俗称“腿子”,或“马头”,多由叠涩出挑后加以打磨装饰而成,成对使用。

这是从北面看小城中心的玉皇阁,亦名镇边楼。上层额匾为:镇边楼,下层额匾为:琦城故垒(新平古称延陵,北魏称琦城)。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层两椽歇山顶阁楼式建筑。阁楼面阔三间,三层有五踩斗拱;上、下层均有回廊,上层勾栏平座,楼座四周压条砖栏。楼座南侧原有钟鼓二亭,底部为砖券十字过街道。
"玉皇"是道家对天帝的尊称,是道教神话中天地的主宰。古代在城堡中央建玉皇阁,意在祈求天帝保佑平安。但建在新平堡这里,就有了另一种意义,这里是戍边重镇,建高阁也是为了观敌瞭望、指挥作战。

这是西面檐柱,下面的柱础石似乎是三个叠落而成,这能结实吗,真怪!我认为这是历代重修的结果:估计是时间长了柱子下端腐朽,于是就锯掉一截,加上一个柱础顶上。而且四周的柱础高低不一,也是由此而生。

这是玉皇阁北面的廊檐,玉皇阁的规格在这个地方算是高的,一是琉璃瓦铺顶,二是三层屋檐有斗拱支撑,这些都是比较少见的。

从玉皇阁上看北门,可以看到小街两侧的商埠林立,还有很多老房子的屋顶,多为硬山卷棚顶,由于本地雨水少,屋顶的坡度很缓,一个圆圆地漫坡,很有特色。
道教的神仙首先是玉皇大帝:是统率天地的万神之首,统领着天上、地下、阴间一共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四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总称十方;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总称四生的一切生物,以及天、人、魔、地狱、畜生、恶鬼总称六道的一切,并主宰一切生灵的吉凶祸福,所以他的神仙众多。
现在上层中央放着一个新平堡的立体模型,可以看到它原来只有两个城门,一个东门,一个北门,两门都有瓮城,瓮城墙上还有小庙。据说:城墙上东南角建一幢二层庙宇,二楼南为文昌阁,北为魁星阁,下层为朱衣庵。北门门楼上建关帝庙,东城门楼建三仙庙。城墙上西北角建玄坛庙。北瓮城内有娘娘庙、三英祠、皮草坊。
有个介绍牌:“玉皇阁亦名镇边楼,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2),坐落在新平堡中央,基座进深13米,阁高15.8米,结构为重檐(歇山)顶,三层,座部为砖。方形拱券十字门过街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清康熙四十七年(1783),光绪八年(1883)曾重修,乾隆年间重修时,铸百斤重铜玉帝像置于三层,泥塑彩绘玉皇大帝像立于二层,玉帝阁建筑宏伟壮观,充分体现明代建筑风格,为北方仅存的一处较为完整的过街阁。”
据传:原来三层的铜塑玉皇像内部有黄金。二层的泥塑彩绘玉皇大帝像背后留一小口,供参拜者扔铜钱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阁内塑像及壁画损毁,1992年重修。今天铜塑玉帝像已无存,只有二层新做的泥塑彩绘玉皇大帝座像。

这是梁上栱眼间的墨画,每孔内容不一,多是道教内容,这个内容大约是八仙的故事,像是明代旧物。梁枋上的彩绘为旋子彩画等级最低的一种——雅五墨,不点金,只用青、绿、丹、黑、白五色,线条轮廓都用墨线勾勒。旋子彩画,图案较简单,为一般庙寺祠堂建筑的彩画。
土地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负责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靠着香火供奉,吸收能量,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为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
马市是明代与边疆少数民族互市的一种固定场所,因以买卖马匹为主故名。对于明廷来说,马市主要不是边贸问题,而是对边地部落所采取一种安抚政策。明代从永乐四年(1406)就开始在开原城东屈换屯(屈官屯)和广宁城(今辽宁北镇)的铁山各置马市一所。
明代隆庆五年(1571)“隆庆和议”,俺答汗受封为顺义王,宣大总督王崇古因请再开宣大马市。当年先后在大同得胜堡﹑宣府张家口堡﹑大同新平堡﹑山西水泉营堡分别开马市,以银购马,另有抚赏甚厚,由此宣府、大同一带得以稍宁。新平堡先开设了东马市(平远头),后开了西马市(西马市口村)两市。
明隆庆五年(1571)在西马市筑土堡,开南门、北门。隆庆六年后,此堡为马市贸易场所。不久建宣威楼,宴赐部落酋长,至清末建有关帝庙、乐楼、宣威楼等3处公益建筑。明时设千总,兼理屯政。清设千总,兼民事管理。
从隆庆五年(1571)开设马市到崇祯十四年(1641)停止,历经100多年,每年阴历七月或八月,市期12天。这种茶马互市的习俗到清朝演变成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八开始赶会,一般历时5天至7天。举办庙会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一书中的新平堡位置图中(前文),还能看到新平堡西方向有西马市的位置,据说西马市现存有马市口千总署门旗杆石、火药楼遗址、宣威楼遗址等遗迹。
据悉,新平堡现存有玉皇阁、镇虏门(北门)、参将府守备署、马总兵宅、参将府影壁、通城北门外地道、商铺、民居、旗杆院(双拔贡)、影壁、三英祠(纪念明朝的周尚文、郭琥、麻禄)、鄢公祠等多处古建,以及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砖雕、木雕、石雕。
由于时间比较紧,没有在堡里多转,主要就是看了北门和玉皇阁一带,草草而就。
全文完。
前一篇:独石口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