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鲁堡、八台教堂、镇宁楼穿越之二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续接上节。





把这处遗址叫大单巴很不合适,好像澳门“大三巴”的意思是教堂的残墙有三个门洞,这里有一个门洞就是单巴。其实这是严重的误解,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正名是圣保禄大教堂,而“三巴”即“圣保禄”的粤语音译,两者根本挨不上。
圣母堂钟楼部分的细节,感叹其精美,更感叹中国人的能工巧匠,做出如此漂亮的西方建筑风格。
门匾上面的西式盲窗和彩色玻璃窗,玻璃已毁(后面有教堂未毁前的照片)。
圣母堂门匾原来砖雕“圣母堂”三字,上世纪60年代被凿掉,用墨涂写“反修”二字。
大门上方的精美砖雕,采用高浮雕手法,我估计这是单独制作的一块花饰,是先做砖坯,未干时雕刻,然后烧制好,最后镶在砖墙上面。





像这些高浮雕的花饰都是如此制作镶上的,花饰上没有砖块的纹理。

在圣母堂的右后方比较远的地方也有一个红砖小门,由于比较远,没有过去探究,会是另一处井吗?

在圣母堂左侧有一条较宽的路,据说通往宁鲁堡,顺着路往前走不远有一个很圆的水潭,据说是圣母堂的圣水池。也有人说从教堂附近的圣泉流出,泉水又甜又凉,很好喝,估计是那口井水。这里的水也许是从教堂旁边的水井里抽出的,送到这里,这个水潭常年都在,没有听说有干涸的时候。在这海拔这么高的地方,有这么美妙的圆形水潭真是天赐。
再往上还修建了一座白色的亭子,里面立有圣母抱着耶稣雕像。这是网友拍的,我们赶路没过去看。

这是八台子圣母堂的俯瞰图,右下面是八台子村北边的几栋房子,中间有个尖状黑影是圣母堂钟楼,左面有一个碧绿色的水潭,那就是圆圆的圣水潭,圣母堂北面山上有一个开口状的建筑就是祭坛。圣母堂钟楼的右面有一条浅色小路,两侧有很多小点,那是做的耶稣受难十四处苦路的雕塑。再右面就是长城,几个墩台清晰可见。
摩天岭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北部,地处塞北高原,摩天岭是阴山余脉,五路山的最高峰,海拔2200米,占地面积约77平方公里,于2010年11月24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名胜风景区。

摩天岭景区主要景点包括:反映西方宗教文化传入的八台圣母堂,人称“关山林”的柱状节理火山岩石林,摩天岭西侧的红砂岩口,最早的西口古道,有以镇宁楼为代表的边关贸易场所——马市,还保存有东汉长城和明长城等等,集边塞文化、边关风情、民族融合、边关商贸、地质奇观于一体。农耕文明、草原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四大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
摩天岭山上的长城蜿蜒壮美,人称“小八达岭”,这里堞垣崇隆,烽堠峻整。37公里的明长城像一条巨龙盘桓而上,跌宕起伏,雄险壮观。摩天岭以这条东西向的长城为界限一分为二,分别划归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景区在明代左卫、右卫、高山、威远四座古城的腹地,周边和沿线筑有破鲁、灭鲁、威鲁、宁鲁和破虎、威虎、杀虎、灭虎等古堡。(以上参考百度)
翻过摩天岭最高的墩台就能看到镇宁楼了,到镇宁楼需要从山脊上的城墙下来,三四级的风在这里吹得格外强劲,由于山体和风口的原因估计有七八级,行走时都要背对着风口,弓着腰,分开腿小心下移,容易吹倒。
这就是著名的镇宁楼,也有称宁鲁口古关箭楼,或马市楼。此楼是明长城比较特殊的一座箭楼,据说是长城中最高的一座箭楼,也是大同市现存唯一一个砖砌空心敌台,也是整个山西外边长城遗存下来的少数几个砖砌敌台之一。

镇宁楼位于山西大同左云县三屯乡宁鲁堡村东北2公里,地处南北走向的一条干涸河谷,两侧高山连绵,东侧是摩天岭,西侧是五路山,城墙连接两山,从河谷穿过,河谷成为一条重要的联系长城内外的贸易通道。河谷东侧是镇宁楼,西侧也有一个巨大的夯土墩台把守,有人把这里称之为宁鲁口关。

镇宁楼俯瞰图,可以清楚看到,它的南北各有一个小城,估计北面稍大的小城是马市交易场所,南面是驻军小堡,布局同月华池很像。镇宁楼始建于明代隆庆议合之后,为了在宁鲁口一带对边外通商贸易,开设马市而建,也称马市楼。据说此关北面曾经还有马市楼村,十几户人家,最近陆续迁往内蒙古。

镇宁楼坐北朝南,为正方形,底边边长约14米,楼顶收分每边约12米。分为台基,二层回形廊,和三层铺房三部分。镇宁楼从一层楼基到二层底约10米,二层底到三层楼顶约3米,楼顶堞墙约1.5米。总高约14.5米,巨高。
镇宁楼东西连接长城,城墙包砖已被拆去,敌楼南北两侧均有小方城,有墙体围合。南侧小城(50×41米)面积小于北侧小城(60×52米),南侧小城南墙有券门出入。

楼门为拱券顶,门额上部为长方形垂花门罩,做出仿木构门檐。有滴水、飞椽、挑檐檩、及檐下斗栱,除滴水为真瓦外,全部为砖雕,几近木构的复杂程度,精美绝伦。尤其是楼顶外侧的拔檐下面还有砖雕的斗栱,实在是极尽装饰之所能,不厌其费工费料,堪属第一靓楼。
明朝隆庆五年(1571)在距此处几十里的得胜堡,实现了明王朝与土默特部俺答首领“隆庆议和”。明王朝自此对蒙古部采取安抚政策,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将长城边关箭楼、关城等军事设施改为边境口岸,设立马市,宁鲁马市(就是这里)便是其中之一。
有网友反映:本来箭楼上檐是用砖斗栱砌成,还有滴水石槽,可根本没有作这样的修缮,甚至把原有的石槽也取了,只是胡乱地作了堆砌应付过关。
左云境内明长城的修筑是在嘉靖年间,而空心箭楼则建在隆庆年间。嘉靖二十一年(1546)二月,宣大总督翁万达奏请增修宣大之间的边墙,朝庭应允,遂修筑了天成(今天镇)至张家口64里边墙。第二年二月,翁万达又奏请修大同西、中、北路和宣府中、北、东路边墙,朝廷允许发银37万两,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完成修边。至此,修筑山西、大同、宣府外边1924里,内边2050里。从而加大了宣大、山西的防御能力。
我们出了镇宁楼对于如何再走发生分歧,有人看到接我们的大巴车在对面山上的210省道上,看到那么高的山,想让车下来接,但是下来接要绕很远的路,而且还要到宁鲁堡参观,就更绕了,所以这段山还是要爬。
我们队里有一小部分人走了岔道,顺着山沟河谷往北走了几公里,进入内蒙界,发现走错了,又上山回切到上车地点。

过了公路,在圆门对面的山上立着山西省长城文保碑:明长城遗址宁鲁堡段。我们在这里休息不一会,发现强队的宁肃上来了,他也60多岁了,让我十分诧异,他们比我们多走了五六公里,居然超过了我们后队不少人,够棒的。

在文保碑的旁边还有一块石碑,正面大字为:长城脚下公路人。上款为纪念五路道班遗址而题,下款是刘某及日期。石碑背面内容是:巍巍五路山上,古长城脚下,公路人在海拔二千米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战几十载,奉献几代人的青春,摩天岭下变坦途,为弘扬铺路石精神,永保公路人创业本色而立此碑。历任班长:……山西省左云公路管理段2008年8月23日。
我们就在这里上车,赶在天黑前去宁鲁堡和三屯堡看看。
全文完。
前一篇:威鲁堡、八台教堂、镇宁楼穿越之一
后一篇:宁鲁堡、三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