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鲁堡、三屯堡

(2019-07-05 18:07:01)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19年6月7日随户外平台到山西游长城,今天上午是从威鲁堡穿越到镇宁楼,现在坐车探访宁鲁堡,已经是下午4点来钟,夕阳斜照,空气通透。由于时间紧,只能停留20分钟左右。(本文作者李辛海)
宁鲁堡、三屯堡宁鲁堡新村,漂亮干净,夕阳下静谧无人,墙上的彩画鲜艳动人,极富装饰感
宁鲁堡村属山西左云县三屯乡所辖,位于县城北19公里,北距长城2.5公里,210省道擦村而过。
宁鲁堡、三屯堡
这是宁鲁堡俯瞰图,左面竖的斜线是210省道。整个堡城基本完整,应该是南面开堡门,现已无存,四角有角墩,角墩之间各有两个马面。
据百度载:宁鲁堡旧称“西堡”,这是相对于其东部的威鲁堡而言的,此外,它还有“施家堡”之称。是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也是外五堡之一,或称靖虏五堡之一。
宁鲁堡、三屯堡
据《三云筹俎考》载:宁鲁堡(明称“宁虏堡”)属大同镇左卫道北西路所辖,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驻兵607人,骡马197匹,明时设守备,座堡各1员,把总2员,分守长城十一里三分,边墩十八座,火路墩十一座,市场1处。边外土城一带,虏酋兀兰把喇素部落驻牧。若入犯,必从本堡迤南而入。嘉靖中,由此大举,直掠怀、应、山、马等地方。款塞以后,设有市垣,夷人月赴贸易。一切防范,视他堡称难云。
嘉靖年间蒙古贵族曾率兵入犯,宁虏堡只向南开有一门,外有瓮城开东门,现已无存。今其余三面城墙均掘开豁口通行,包砖早已拆光,整体堡城尚存。
宁鲁堡、三屯堡
堡墙的角墩,比较细长,四周有壕沟。
堡西有关家山石林,有火山形成的六棱柱石,据说堡墙基础全用此种柱石垛起,极为坚固,还有一段由此而生的传说。2016年考察时,堡子东西240米,南北220米,呈北高南低之势。城砖长38厘米,宽20厘米,厚8厘米。堡墙外面全部包砖现已无存,堡内外住满居民。
宁鲁堡、三屯堡
这是北墙一个马面上近年来建起的小庙,据说叫玄天庙,供奉北方之天(玄武),挺高,不好上,不知何人所为,只能远远在下面参拜。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大同府载:宁鲁堡“嘉靖二十一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二里有奇。……后设市场于北,亦冲要处也”。清初设操守1名,驻兵100名。后改操守为把总,属助马路参将管辖。雍正七年改为宁鲁堡。光绪时设把总1员,有马步兵57名,守兵41名。
宁鲁堡、三屯堡
这是堡内的民居,土墙红瓦。
明朝中后期,边防战事逐年减少,蒙汉在边境互设马市,堡内居民增多,商业兴起,儒释道三教迅速发展,大兴土木,修建寺庙。这些建筑大都毁于战乱,民国初冯玉祥的石友山部和奉军张作霖部在堡内驻防时,大量拆毁庙宇,取木材当柴烧。日伪时期修碉堡又拆掉一部分,现已全无。
宁鲁堡、三屯堡
村中小广场毛主席像前闲坐着的老乡,辛苦了一天,聊聊家常,一派悠闲祥和的景象。
民国初,威鲁堡渐成村庄。1949年前,这里定期举行庙会,由会首操办,请戏班演戏,进行商贸,参拜神佛,如四月初八奶奶庙会,六月初六龙王庙会等。
宁鲁堡、三屯堡
远处山坡上还有一个圆形火路墩,下面似有一开口,周围有围战墙遗存。
传说修宁鲁堡时,一位戍边总兵看到了关家山的棱柱石(火山喷发形成的石林),要用此石筑城,下令:采石运石,不得误期,违者杀头。众人看见开采下来堆如小山的石料无法运出,十分着急,却见一老者赶着一大群羊过来。得知众人难事,老者微微一笑:“嘿,这有何难,我这一大群羊还怕帮不了这个忙?”众人以为老者说笑,不以为然。次日,忽然有人说是采石场石料不翼而飞,人们想起昨日老者的话,于是飞奔至宁鲁堡,发现石料全部码在了工地,原来是化妆成老者的神仙帮了他们的忙。宁鲁堡筑城提前完工,那位总兵得到皇帝的嘉奖,在庆功宴上因饮酒过多狂笑而死,人们把他安葬在长城下。如今,那座高大的总兵坟仍屹立在八台子村后的长城边上,199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路过那里,还真不知道在哪?

我们20分钟看完了宁鲁堡,看天色尚早,又赶快去三屯堡看看。
宁鲁堡、三屯堡
我们在210省道三屯村下车,往西顺着小路进到以前的老村,这是以前的老商店,估计是上世纪6~70年代的。
三屯村位于左云县城北12公里处,210省道纵贯通过,也是三屯乡政府驻地。北隔明长城与内蒙古凉城县毗邻,距长城7公里。西依五路山蹄窟岭,与朔州市右玉县接壤,东部界至本县张家场乡。这里为三屯乡政府驻地,三屯堡1995年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鲁堡、三屯堡
这是三屯村局部的俯瞰图,最右面的竖线是210省道,左上角是三屯堡旧址,一个很小的小堡。向南开一门,有个小瓮城,四面堡墙清晰,四个角墩,角墩之间个有一个马面。
三屯堡的得名:据说建堡前这里驻有两支官军,驻地在现堡南侧,一条约三米宽的南北向小巷将两支驻军分为东西两侧,这条巷叫“二官巷”。“官”是百姓对于官军的俗称。建堡后又从别处调来一支官军进堡驻防,连原来的两支官军一共就有了三支官军驻防,所以叫“三屯”,“屯”是屯兵的意思,堡名也就叫“三屯堡”了。
宁鲁堡、三屯堡三屯堡南墙外面的古戏台,何年所建不详。前檐塌圮,无人修缮,这里的领导对于古物无所谓。
 明代三屯堡属大同镇冀北道中路所辖,据《三云筹俎考》载:三屯堡,周7分,高三丈五尺,隆庆三年(1569年)土筑,万历二年(1574年)砖砌女墙。设防守官1员,领兵292名,骡马16匹。分守长城一里,边墩三座,火路墩一座。本堡虽设,临边以黑龙山为险。边外土城一带,虏首兀兰把喇素部落住牧。
宁鲁堡、三屯堡
古戏台正面。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大同府>载:三屯堡“在左卫北。隆庆三年土筑,万历二年増修。周不及一里,分边亦仅一里零,边外土城一带,即属部驻牧。堡虽临边,而山险足峙,左卫之屏障也。”
宁鲁堡、三屯堡
这是古戏台西侧的三屯堡南门的瓮城,瓮城口朝东。现已残破不堪,老乡在堡墙上掏的窑洞比比皆是。
1558年以后,明朝大规模的修边告一段落。仅在隆庆三年( 1569年)  修筑了三屯堡。1570年“隆庆和议”,俺答受封通贡 , 明蒙之间在宣大地区实现了六十年的和平,称“全云享六十年太平”。借此喘息之机,万历八年( 1580)在总督郑洛的主持下“次第完善以修圉备”, “筑大边五百六十余里,又筑三屯、马营、桦门等堡。”此前兴筑的所有城池、屯堡几乎都做了包砖加固,“各路堡砦凡土筑者, 奏请砖包之。”
宁鲁堡、三屯堡
瓮城西墙老乡掏了一个洞,为了出行方便。
据说,原来三屯堡的设计面积和宁鲁堡一样大。开工后先筑北堡墙,待筑至约2米高时,一说由于战事迫近,一说由于蒙汉和好,还有的说负责施工的贪污拨款,总之改变了原来的设计,四面回缩,筑成现在这个仅有宁鲁堡四分之一大的小堡子。那段原来的北堡墙废弃后称之为“战墙”,现在还有遗迹。  
宁鲁堡、三屯堡
右面的口子是瓮城东出口,左面的口子是南城门。
从三屯堡的地理位置看,它位于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五路山(摩天岭西侧大山)各口至宁鲁口(镇宁楼)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它处在云阳堡、破鲁堡、宁鲁堡、威鲁堡、云西堡和左卫城之中间地带,三屯堡的驻军能迅速策应援助上述五堡之战事,又能对北方入侵左卫之敌起抵挡缓冲之作用,因此同时驻屯三支军队和修筑战墙确有必要。(参考左云李日宏博文
宁鲁堡、三屯堡
三屯堡内居民已将全部迁出,堡内一片残垣狼藉,萧条荒凉。
据载:先年,蒙古部落时入抢掠左卫以北地方,耕牧往来皆苦之,自此堡设而人始称便。然第规模狭小,士马无多,有警防御颇艰。  
宁鲁堡、三屯堡
堡墙东段也有为方便进出掏的门洞。我们在这里20分钟匆匆一游,赶快上车,直奔驻地,晚餐已定好,而且明天还有活动。
关于左云县的得名是这样的,据《左云县志》载:“左云,古白羊城,禹贡冀州之地域也。以冀广而分幽、并。夏商属冀,成周属幽。春秋而后,北翟(狄)杂居。战国置并州。迨秦,置云中郡。汉因之。……元魏迁都,又建代、朔二州。宇文周寻废。隋,复置云州。……迁徙无常,名号不一。自明洪武二十五年,始为【镇朔卫】。永乐七年,定鼎燕京,以镇朔移【大同左卫】。先为两卫,后裁【云川】,并为一卫,故名【左云】。”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