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19年6月6日端午节期间我随户外平台组织到山西游长城,5日晚7点坐大巴从北京出发,凌晨2点多入住山西大同新荣区一家酒店,早上6点起床,9点多到的宏赐堡村。

宏赐堡村属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所辖,明朝时期属大同镇冀北道北东路所辖。宏赐堡原名红寺儿堡,明嘉靖年间建了边墙五堡后改名为弘赐。据《三云筹俎考》载:弘(现在为“宏”)赐堡,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六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九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

这是宏赐堡俯瞰图,蓝色部分是晋能集团的厂房,它的南面一个几乎正方形的区域就是宏赐堡,它的西面紧贴着一条铁路,它的南墙似乎有一个突出部,据载这里有南门一座,为砖砌券拱门。现在堡城砌砖早已被拆光,残墙亦破坏严重。
据《三云筹俎考》载:弘(现在为“宏”)赐堡,嘉靖十八年筑,万历二年砖包。本堡及镇川、镇边、镇虏、镇河等五堡,先是嘉靖三年因创设致乱,堡工遂废。十八年尚书毛行边,谓斥堠不设,何以追奔,力任成之。边外牛心山等处,酋首顺义王等部落住牧,每遇开市,镇道移驻弹压,又专设北路通判于此稽核粮饷焉。
上文说的是:边墙内五堡在嘉靖三年(1524)开建时发生动乱,建了一半就废弃了,嘉靖十八年(1539)兵部尚书毛伯温视察边墙,见此说:“斥堠不设,何以追奔”,于是重建了五堡。边墙外牛心山等处是顺义王俺答汗的部落,每次边境开市贸易,都要驻兵弹压,维护安全,又专门设了北路通判在这里筹集粮饷。
明朝从“土木之变”后,边防遭到严重损毁。此后,虽经多次修边,但严重内缩已成事实。到嘉靖朝,大同镇已经直接暴露在外,形成“虏入即至城下”的危险局面。嘉靖元年(1522)七月,直隶巡按御史张钦奏请:“大同镇城迤北百余里,俱平原空阔,故有宣宁、水口、黑山三堡所,宜修葺,增兵设将,分守其地。”经兵部覆议并由提督侍郎与镇巡官查勘后,再次奏请朝廷,得到准奏。
嘉靖二年(1523)九月,巡抚大同赞理军务都御史张文锦再次奏请,在修复三堡(宣宁、水口、黑山三堡)的同时,另外增设两堡,以成犄角之势,同样得到准奏。
嘉靖三年(1524)八月,水口等五堡筑成。不料,在派兵驻守上却出现大的差错,结果导致兵变,张文锦被杀。
直至嘉靖十八年,兵部尚书毛伯温总督宣大山西三关等处军务,才再次修筑五堡。不过,新筑五堡位置和名称与原五堡有所变化,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边墙内五堡。
史料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宣大总督毛伯温奏请创设镇边、镇川、宏赐、镇虏、镇河五堡,史称宏赐五堡。五堡修筑后,又在五堡以北挑壕堑一道,筑墩台六十余座,设军哨守,由此拉开了大同镇嘉靖时期筑堡修墙的序幕。这一年闰七月,毛伯温离职回部。

上图是山西明长城示意图,其中的1号段就是边墙内五堡一段,正好在大同镇的北面。从杀虎口到守口堡的北面还有一段长城,应该是洪武大边。据考证:洪武大边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比内边长城早将近一个世纪。上文说道:明朝从“土木之变”后,边防遭到严重摧毁。此后,虽经多次修边,但严重内缩已成事实。到嘉靖朝,大同镇已经直接暴露在外,形成“虏入即至城下”的危险局面。这就能看出增修内边五堡的重要性。
《皇明九边考》载:“北去镇城(大同)九十里为二边,又九十里为大边,各墙堡连络以限边夷,后两边俱坏,嘉靖十八年,复筑弘赐、镇川、镇边、镇虏、镇河五堡于二边内,去镇城五十里,五堡添设守备五员。”这里说明现在的内五堡比原来的二边又往南缩进了四十里,同时也说明五堡的军力增强,每堡都设守备。

一位拾柴的老人好奇地看着我们,正值端午节,她家墙上贴着用彩色纸叠的贴符。大同人用彩纸编“符”是防止五毒入侵,辟邪送福。每到农历五月初一,家家户户在门、窗上贴符挂艾,孩子们在肩上、背上也要贴上符,用当地的老话讲:“带上符,有人扶,升官发财定满足。”
宏赐堡是大同镇防御的关键支点:其东是镇川堡,北是得胜堡,西是镇河堡,南是大同城,一度宏赐堡的军事地位最高,设参将。嘉靖、隆庆年间蒙古贵族多次率兵南下,为打通道路,都是先攻下此堡。
御河是大同市附近最大的一条河流,干流长135公里,流域面积5001.7平方公里。该河汇入桑干河,桑干河流入永定河,而永定河是海河支流,御河属于海河水系。
宏赐五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构成了大同镇城的屏障,更在于它为明代大同筑堡修墙开创了先河。此后,在宏赐五堡的基础上,在大同镇城以北防线上,先后增设镇羌五堡、灭胡九堡等等。从而也就有了现在的二边长城及沿边诸堡。

一个砖砌的坟墓在长城边上,这里的老乡喜欢在长城边上为墓地,也许因为长城是文物保护,所以能长久不收侵扰,没有迁坟平坟的烦恼,另外这里人烟稀少,安静。这个棺材似乎还没有入土,听队友分析,可能是等老伴去世后,一起入土。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沿着长城走,路过长城西寺段、镇川口段、官屯堡段、三墩段、元墩段。弱驴的从元墩段下撤坐车到镇边堡,强驴则继续走墙到镇边堡1段下墙,再到镇边堡。我是从元墩下的,看了一下轨迹,19.6公里,加上在堡里的路程有个20多公里,强驴据说有26公里,厉害。
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年),历时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490)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遗址面积为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文明皇后冯氏陵墓“永固陵”及陵庙“永固堂”、孝文帝虚宫“万年堂”、陵园门阙基址、“思远浮屠”遗址、灵泉宫池遗址以及登山的御道等遗迹。以“魏陵烟雨”被列为古“云中八景”之一。(参考百度)
北魏文明冯太后(441~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鲜卑化汉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病逝于平城(今大同),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皇太后”。(参考百度)
唐·张籍所作《筑城词》,详细描述了修筑土长城的景象: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
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
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这里的“杵”就是夯土用的工具,诗中表达了对于修筑长城的反感。

这是城墙上的一个马面墩。
上面诗中的解释:“重重土坚试行锥”一句的意思是:一层一层的夯土非常坚硬,试着用锥子检查工程质量,非常严苛。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意思是:来了一年都在深深的砂石坑里,穿光了带来的短衣没水喝。
整诗体现了修筑夯土长城的艰辛和凄惨,尤其最后一句“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
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开始有了生土建筑,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术,到汉代民居建筑使用夯土墙的就更多,而且在夯土城墙中开始使用水平方向移动的木骨墙筋,称为“纴木”,这里的城墙夯筑依然是汉代的工艺。
我认为,游离在城墙外面的墩台叫火路墩,火路墩就是可以驻兵的烽火台,一般大同镇的火路墩还建有围墙,火路墩既可以点烽火,也可以抵御进攻。由于是黄土夯筑,省工省料,所以大量建在长城两侧。也有人认为,修在长城附近的称边墩,修在内地交通道上的称路台,莫衷一是,还得专家断定。
据说火路墩可能有包砖,台顶上还有“铺房”,是一个可供5~7名士兵长期值班并生活的场所。火路墩守卫者是明军事建制中最基层的组织。镇下有路,路下有堡,堡下统辖若干墩。执守一个墩,一年两班人,头班从二月初一干到十月,二班驻守的时间短,但要在边地风雪中度过大年。

这是队友航拍的火路墩遗迹,右面的一道是城墙,左面的是火路墩,火路墩有两道围墙保护,外面一道矮墙应该是挡马墙,里面一道高墙是围战墙。火路墩距离城墙很近,基本没有多少烽火台的作用,更大的作用似乎是城墙的防卫。
明代烽火台有严格的制度,除了放烽、燃烟之外,还有鸣炮。在点火放烟的同时还加硫黄、硝石助燃。烽火台还要配备旗、鼓、弓弩、炮石、火药、软梯、牛粪、柴草等。

镇川口的城墙墩台密集,口里口外墙上都有。
烽火台升烟、举火、鸣炮都要根据入侵敌人的人数,以及军情紧急程度,有不同的传递方式。如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规定:令边土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这样迭次增加炮声和烽火,使传递的军情更加快速和准确。

这是镇川口长城的俯瞰图,图中上半部有一条笔直的斜线,那就是长城,中间有个巨大的豁口就是镇川口,有017县道垂直穿过,旁边不规则的图形是沟谷、水道及侵蚀地。红点处是镇川口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上面一个自然村紧贴着城墙。

镇川口长城沿线地势平漫,无险可守,极易受到侵扰。嘉靖、隆庆年间,蒙古兵曾由此两次大举毁墙深入。所以此段长城(由镇边堡、镇川口、向西跨西寺儿梁山,抵宏赐堡)黄土夯筑的较为坚固,墙体保存较好,多存高5米以上,加之墩台林立,是大同镇所辖长城较为突出坚固的地段。

这里又有了一块不同的文保碑,这里是全国文保“明长城官屯堡段”,由内蒙颁发的,这里属于内蒙地界了,由于内蒙申报了长城全国文保,所以内蒙段的长城都是全国文保单位。而山西没有申报,所以长城文保碑都是山西省级的。
官屯堡位于丰镇市东部,西距丰镇市27公里,东距山西阳高县34公里,南距大同市43公里,历史上曾是驻扎军队的地方,官屯堡因此得名。
据中新网太原2011年6月19日电,记者(胡健)19日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元墩村村支书戴亮同3名村民追回了一门明代铜铸佛郎机铳,铸有“嘉靖”、“破虏”等字样,该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大同长城防御体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也是大同地区首次发现铜铸佛郎机铳。
全文完。
前一篇:镇边堡
后一篇:威鲁堡、八台教堂、镇宁楼穿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