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2019-06-27 14:10:45)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19年6月6日端午节期间我随户外平台组织到山西游长城,5日晚7点坐大巴从北京出发,凌晨2点多入住山西大同新荣区一家酒店,早上6点起床,9点多到的宏赐堡村。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我们在宏赐堡北侧的晋能集团一个分公司前的广场下车,开始整理行装和准备事项,据说这里的很多老乡都在这个厂子干活,有的人甚至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
宏赐堡村属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所辖,明朝时期属大同镇冀北道北东路所辖。宏赐堡原名红寺儿堡,明嘉靖年间建了边墙五堡后改名为弘赐。据《三云筹俎考》载:弘(现在为“宏”)赐堡,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六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九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宏赐堡俯瞰图,蓝色部分是晋能集团的厂房,它的南面一个几乎正方形的区域就是宏赐堡,它的西面紧贴着一条铁路,它的南墙似乎有一个突出部,据载这里有南门一座,为砖砌券拱门。现在堡城砌砖早已被拆光,残墙亦破坏严重。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我们做好准备后往西出了村子,沿着宏赐堡西墙往南走,这是西墙的马面,城墙已经断断续续。
据《三云筹俎考》载:弘(现在为“宏”)赐堡,嘉靖十八年筑,万历二年砖包。本堡及镇川、镇边、镇虏、镇河等五堡,先是嘉靖三年因创设致乱,堡工遂废。十八年尚书毛行边,谓斥堠不设,何以追奔,力任成之。边外牛心山等处,酋首顺义王等部落住牧,每遇开市,镇道移驻弹压,又专设北路通判于此稽核粮饷焉。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西墙外有一条铁路,老式绿皮车还在运行。
上文说的是:边墙内五堡在嘉靖三年(1524)开建时发生动乱,建了一半就废弃了,嘉靖十八年(1539)兵部尚书毛伯温视察边墙,见此说:“斥堠不设,何以追奔”,于是重建了五堡。边墙外牛心山等处是顺义王俺答汗的部落,每次边境开市贸易,都要驻兵弹压,维护安全,又专门设了北路通判在这里筹集粮饷。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站在西墙上眺望堡内堡外。
明朝从“土木之变”后,边防遭到严重损毁。此后,虽经多次修边,但严重内缩已成事实。到嘉靖朝,大同镇已经直接暴露在外,形成“虏入即至城下”的危险局面。嘉靖元年(1522)七月,直隶巡按御史张钦奏请:“大同镇城迤北百余里,俱平原空阔,故有宣宁、水口、黑山三堡所,宜修葺,增兵设将,分守其地。”经兵部覆议并由提督侍郎与镇巡官查勘后,再次奏请朝廷,得到准奏。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堡墙的夯土中还夹杂着城砖,增加其耐久性。
嘉靖二年(1523)九月,巡抚大同赞理军务都御史张文锦再次奏请,在修复三堡(宣宁、水口、黑山三堡)的同时,另外增设两堡,以成犄角之势,同样得到准奏。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前面是城堡的西南角,我们由此拐向东面。
嘉靖三年(1524)八月,水口等五堡筑成。不料,在派兵驻守上却出现大的差错,结果导致兵变,张文锦被杀。
直至嘉靖十八年,兵部尚书毛伯温总督宣大山西三关等处军务,才再次修筑五堡。不过,新筑五堡位置和名称与原五堡有所变化,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边墙内五堡。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城堡内的民居,老房新房夹杂其中。
史料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宣大总督毛伯温奏请创设镇边、镇川、宏赐、镇虏、镇河五堡,史称宏赐五堡。五堡修筑后,又在五堡以北挑壕堑一道,筑墩台六十余座,设军哨守,由此拉开了大同镇嘉靖时期筑堡修墙的序幕。这一年闰七月,毛伯温离职回部。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上图是山西明长城示意图,其中的1号段就是边墙内五堡一段,正好在大同镇的北面。从杀虎口到守口堡的北面还有一段长城,应该是洪武大边。据考证:洪武大边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比内边长城早将近一个世纪。上文说道:明朝从“土木之变”后,边防遭到严重摧毁。此后,虽经多次修边,但严重内缩已成事实。到嘉靖朝,大同镇已经直接暴露在外,形成“虏入即至城下”的危险局面。这就能看出增修内边五堡的重要性。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里的民居在朝向田地一面的门口前都要建一块影壁,估计是为了挡住野鬼,是这里的民俗。
《皇明九边考》载:“北去镇城(大同)九十里为二边,又九十里为大边,各墙堡连络以限边夷,后两边俱坏,嘉靖十八年,复筑弘赐、镇川、镇边、镇虏、镇河五堡于二边内,去镇城五十里,五堡添设守备五员。”这里说明现在的内五堡比原来的二边又往南缩进了四十里,同时也说明五堡的军力增强,每堡都设守备。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一位拾柴的老人好奇地看着我们,正值端午节,她家墙上贴着用彩色纸叠的贴符。大同人用彩纸编“符”是防止五毒入侵,辟邪送福。每到农历五月初一,家家户户在门、窗上贴符挂艾,孩子们在肩上、背上也要贴上符,用当地的老话讲:“带上符,有人扶,升官发财定满足。”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出了宏赐堡东面是一片田野,上面的长城墩台星罗棋布。
宏赐堡是大同镇防御的关键支点:其东是镇川堡,北是得胜堡,西是镇河堡,南是大同城,一度宏赐堡的军事地位最高,设参将。嘉靖、隆庆年间蒙古贵族多次率兵南下,为打通道路,都是先攻下此堡。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我们要到对岸去,却被一条小河挡住了,这条小河叫御河西干渠。
御河是大同市附近最大的一条河流,干流长135公里,流域面积5001.7平方公里。该河汇入桑干河,桑干河流入永定河,而永定河是海河支流,御河属于海河水系。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结果我们的队伍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到下游绕行,一部分趟河。河水清澈,清凉但不冰脚,细细的河沙踩上去温柔细腻,真是舒服,如果不是赶队伍,可得好好玩玩。
宏赐五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构成了大同镇城的屏障,更在于它为明代大同筑堡修墙开创了先河。此后,在宏赐五堡的基础上,在大同镇城以北防线上,先后增设镇羌五堡、灭胡九堡等等。从而也就有了现在的二边长城及沿边诸堡。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一个砖砌的坟墓在长城边上,这里的老乡喜欢在长城边上为墓地,也许因为长城是文物保护,所以能长久不收侵扰,没有迁坟平坟的烦恼,另外这里人烟稀少,安静。这个棺材似乎还没有入土,听队友分析,可能是等老伴去世后,一起入土。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我们在宏赐堡文物保护碑下全队集合,拍了合影后开始正式上路。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沿着长城走,路过长城西寺段、镇川口段、官屯堡段、三墩段、元墩段。弱驴的从元墩段下撤坐车到镇边堡,强驴则继续走墙到镇边堡1段下墙,再到镇边堡。我是从元墩下的,看了一下轨迹,19.6公里,加上在堡里的路程有个20多公里,强驴据说有26公里,厉害。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在文保碑旁边就有一个高大的墩台,前面有一圈土墙,金山岭长城介绍说这圈土墙叫围战墙,应该是墩台或敌楼前面的防御工事。但是这里很多墩台的围战墙朝向长城的内侧,也许具有屯兵和防卫的双重作用。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个墩台在刚才那个墩台的旁边,中间有一条路,据说这里是宏赐口。两个墩台离的很近,而且都十分高大,下面有高高的围战墙,而且距离文保碑也近,有这种可能。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高大的围战墙,很多墙的前面都掏了一个洞,估计是后人为了方便进出而为。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回看刚才的土墙,估计有个4米多高,如果没有风化就更高了。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在高处回看刚才第一个墩台,可以看到一条路从旁边绕过,也就是宏赐口,远处紧挨着铁路。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大家继续往上攀登,翻过这个山梁。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在山脊上要看对面山腰上的长城,紧贴着一条山谷,主要防卫这条山谷,没有建在山脊最高处。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我们沿着长城继续往上爬,这里的大山叫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也叫平山、或孤山,高德地图为西四儿梁山,估计是高德有误。此山东西宽约20里,南北长约40里,从宏赐堡向东,翻越这座山,即可到镇川口一带长城。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里的长城同北京的长城不一样,城墙和墩台基本都是黄土夯筑的,没有险峻的石头山,城墙和墩台残损的都十分严重,有些千篇一律,审视疲劳,没啥看头。不像北京的长城,跌宕起伏。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途中有几处界碑,上面刻着:方山永固陵306号界碑。永固陵在这里的南面,估计有个两三公里。
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年),历时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490)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遗址面积为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文明皇后冯氏陵墓“永固陵”及陵庙“永固堂”、孝文帝虚宫“万年堂”、陵园门阙基址、“思远浮屠”遗址、灵泉宫池遗址以及登山的御道等遗迹。以“魏陵烟雨”被列为古“云中八景”之一。(参考百度)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用长焦头拍的永固陵。
北魏文明冯太后(441~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鲜卑化汉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病逝于平城(今大同),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皇太后”。(参考百度)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路过一处放牧人的基地,数只恶犬狂吠。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前面的墩台林立。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走在城墙上,左边是口外,右面是当年取土筑墙的壕沟,这些壕沟虽经数百年,但是当年的痕迹犹新。
唐·张籍所作《筑城词》,详细描述了修筑土长城的景象: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
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
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这里的“杵”就是夯土用的工具,诗中表达了对于修筑长城的反感。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城墙上的一个马面墩。
上面诗中的解释:“重重土坚试行锥”一句的意思是:一层一层的夯土非常坚硬,试着用锥子检查工程质量,非常严苛。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意思是:来了一年都在深深的砂石坑里,穿光了带来的短衣没水喝。
整诗体现了修筑夯土长城的艰辛和凄惨,尤其最后一句“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城墙外面的山谷,城墙围着山谷两侧。
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开始有了生土建筑,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术,到汉代民居建筑使用夯土墙的就更多,而且在夯土城墙中开始使用水平方向移动的木骨墙筋,称为“纴木”,这里的城墙夯筑依然是汉代的工艺。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里来到了明长城遗址的西寺段,后面有个巨大的墩台。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个巨大的墩台前面有个洞,不知是原来就有,还是后人所为。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洞内的景象,拱洞做得挺规矩,似乎是旧时就有,也许是驻兵所用,但是这种拱洞很少,多数是实心墩台。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拱洞顶头向右方又开出一个小洞,通向墩外。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里的残墙不仔细辨认很难看出,主要是看墩台的方向。
我认为,游离在城墙外面的墩台叫火路墩,火路墩就是可以驻兵的烽火台,一般大同镇的火路墩还建有围墙,火路墩既可以点烽火,也可以抵御进攻。由于是黄土夯筑,省工省料,所以大量建在长城两侧。也有人认为,修在长城附近的称边墩,修在内地交通道上的称路台,莫衷一是,还得专家断定。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途中火路墩遗迹。
据说火路墩可能有包砖,台顶上还有“铺房”,是一个可供5~7名士兵长期值班并生活的场所。火路墩守卫者是明军事建制中最基层的组织。镇下有路,路下有堡,堡下统辖若干墩。执守一个墩,一年两班人,头班从二月初一干到十月,二班驻守的时间短,但要在边地风雪中度过大年。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队友航拍的火路墩遗迹,右面的一道是城墙,左面的是火路墩,火路墩有两道围墙保护,外面一道矮墙应该是挡马墙,里面一道高墙是围战墙。火路墩距离城墙很近,基本没有多少烽火台的作用,更大的作用似乎是城墙的防卫。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翻过西寺儿梁山,就能看到一马平川的田野里的镇川口长城。边墩林立,长城基本呈一道直线向前延伸。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前面有五六个墩台集中的地方就是镇川口,而镇川堡离这里还有几公里的距离,所以没有去造访。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镇川口一线的边墩,边墩口内一侧同样有一个高高的围战墙,我认为骑在边墙上的墩台叫边墩。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烈日下队友们都在默默地走着。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在镇川口附近有一个圆墩,有网友认为,圆墩是当年分段值守的标志,以圆墩为标志,它的两侧分别由不同的地方值守。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镇川口段的文保碑。
明代烽火台有严格的制度,除了放烽、燃烟之外,还有鸣炮。在点火放烟的同时还加硫黄、硝石助燃。烽火台还要配备旗、鼓、弓弩、炮石、火药、软梯、牛粪、柴草等。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镇川口的城墙墩台密集,口里口外墙上都有。
烽火台升烟、举火、鸣炮都要根据入侵敌人的人数,以及军情紧急程度,有不同的传递方式。如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规定:令边土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这样迭次增加炮声和烽火,使传递的军情更加快速和准确。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镇川口长城的俯瞰图,图中上半部有一条笔直的斜线,那就是长城,中间有个巨大的豁口就是镇川口,有017县道垂直穿过,旁边不规则的图形是沟谷、水道及侵蚀地。红点处是镇川口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上面一个自然村紧贴着城墙。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镇川口长城沿线地势平漫,无险可守,极易受到侵扰。嘉靖、隆庆年间,蒙古兵曾由此两次大举毁墙深入。所以此段长城(由镇边堡、镇川口、向西跨西寺儿梁山,抵宏赐堡)黄土夯筑的较为坚固,墙体保存较好,多存高5米以上,加之墩台林立,是大同镇所辖长城较为突出坚固的地段。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我们从长城墙下路过镇川口村,当地老乡习惯称口子村,叫口子村的在地图上有好多,多是在关口处。这是村里的土坯房,多又破败,倒是拍电影的好去处。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村里的居民不多,显得凄凉,一家放羊的路过,才添了一丝生气。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是村东的小庙,应该是龙王庙,墙的侧面写着:风调雨顺。也许这里比较干旱,靠天吃饭,所以祈雨是免不了的。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庙里的龙王像,前面香炉里还有香灰,估计老乡常来。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一头奶牛在城墙上悠闲,我们从旁边匆匆而过。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里又有了一块不同的文保碑,这里是全国文保“明长城官屯堡段”,由内蒙颁发的,这里属于内蒙地界了,由于内蒙申报了长城全国文保,所以内蒙段的长城都是全国文保单位。而山西没有申报,所以长城文保碑都是山西省级的。
官屯堡位于丰镇市东部,西距丰镇市27公里,东距山西阳高县34公里,南距大同市43公里,历史上曾是驻扎军队的地方,官屯堡因此得名。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一路上有些小景致还是不错的,多云的天气,小风习习,心情不错。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再往前是山西的文保碑,明长城遗址三墩段。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里的老乡顶着烈日,在干旱的土地上松土耕作,真切的还原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在浩瀚的土地上,孤独,执着,坚毅,充满期待。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中国农民的脊梁。这么大片的土地只有几个老人还在耕作,不可想象爬城的我们中间有哪个人能像老乡一样,干这种枯燥,几乎无望的耕作。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
这时阳光虽然强烈,但是也清风徐徐,没有北京夏日的闷热,队伍拉的很长,大家都闷着头的走,这时已经走了将近18、9公里,有些人脚上打了泡,仍在坚持。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这里来到了明长城元墩段,文保碑在这个巨大的墩台前,显的十分渺小
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这是元墩段的文保碑,我们这些弱驴就此为止,转向不远的公路上,去乘等候我们的汽车,直接到镇边堡。强驴还要走4公里左右,在长城镇边堡段下撤,再走到镇边堡。
据中新网太原2011年6月19日电,记者(胡健)19日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元墩村村支书戴亮同3名村民追回了一门明代铜铸佛郎机铳,铸有“嘉靖”、“破虏”等字样,该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大同长城防御体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也是大同地区首次发现铜铸佛郎机铳。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