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边堡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19年6月6日端午节参加户外平台到山西游长城,上午是从宏赐堡穿越到元墩村,到达镇边堡时已经是下午4~5点钟,时间不多,匆匆一游。(本文作者李辛海)

镇边堡村现在属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长城乡所辖,而镇边堡历史上归明代九边重镇的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
所谓明代九边重镇的由来,是明建国初期在尊王攘夷思想下,为防范漠北部落的袭扰,而制定的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政策,封了九大塞王,也就是藩王(皇帝的儿子),认为大明天下还是用自己人放心。
朱元璋册封诸子是说:“朕惟帝王天子,居嫡长者则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就是让他的孩子封以王爵,分封边疆土地,为国家挡住边境的骚扰(藩屏的意思)。
二十多个儿子中,大部分被封到边疆的苦寒之地,其中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北平的燕王(朱棣)、大宁的宁王、东北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大同的代王、宁夏的庆王、兰州的肃王,这九王都被称为“塞王”,这是此后九边重镇的来由。
明史载:“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九王拥有军权,镇守边塞,统辖漠南诸卫所。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王府中设有自成体系的官属。
除了设塞驻守以外,还经常派遣宗王出边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齐王槫率护卫骑兵于开平近地围猎。”在开平卫(上都城,即元上都)周边地带围猎,时间大约在当年的三月至八月,名为围猎,主要为了围剿残元军队,收复元朝岭北行省。
朱元璋在处理边务时使用:“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的策略,逐渐形成了以后大修长城的先河。
永乐之后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驻军699人,骡马82匹。本堡原非官设,嘉靖十八年更筑,万历十一年砖包。初名镇胡,后改此名,以守备驻之。
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内白涯沟旧十墩俱当冲口,通大虏。边外海子东岸孤山、腰大山一带,酋首卑兔恰、首独恰等部落住牧。说明这里与边外部落近在咫尺,是及其冲要之地。
大同镇所谓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其“内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五堡。镇边堡为内五堡之首,地处咽喉,是一个镇守边关的重要位置。
镇边堡西经元墩、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这段内五堡长城,为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保存较好,城墙高五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内明长城较为突出地段,又与永固陵(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万年堂(北魏孝文帝墓)邻近,是边塞风情旅游的最佳地段,也是我们今天白天的穿越地段。

这是镇边堡的俯瞰图,可以看到北堡墙明显的阴影,城堡为长方形。一条公路顺着西墙延伸,靠近南堡墙有一条东西向的灰色通道,那就是新修的仿古一条街,也是镇边堡东西两城门之间主要街道。西门外有一块灰色的方形,那是新修的停车场。可以看到城门不在城堡的中间位置,而是非常偏南。
据2009年08月27日山西新闻网称,2009年8月20日,阳高县长城乡镇边堡村挖出了两门明代石质大炮。这两门大炮曾埋藏于村子里一磨坊外,村民在施工过程中将其挖出来了,当地文物部门将对该石炮进行妥善安置。明代石炮的发现在我省尚属首次,为研究当时的军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石炮长93厘米,刻有3道石箍。其中,炮膛长60厘米,底座长33厘米。炮管厚10厘米,炮膛内径为18厘米。炮身61厘米处,有一直径2厘米的圆孔直通炮膛,炮膛内壁刻有逆时针膛线。据考古人员推断,这两门大炮均系明代石炮,采用当地石材修造,御敌时装入火药,插上炮捻,炮膛内塞上石子和碎铁,架设于城墙上,乱石和碎铁呈扇面由炮膛喷出,射程为300~500米,对人马杀伤力较强。
据说石炮是明代蓟镇巡抚刘应节于隆庆初年(1567年)发明的,戚继光在《练兵杂纪》卷五篇中赞道:“此为第一利器,且不费官币,一时数万可备,节材威敌,诚为妙策。”
据说老榆树树龄已逾千年,依然枝繁叶茂,树高20多米,树围
6米,4人方可合抱。四条主枝干,指向东南西北,被老乡视为“神树”供奉着。
据说堡内残存石碑两通,一为阁庙碑,砂岩质,螭首,龟趺,首趺分离;一为老爷庙碑,砂石质,趺佚,碑身呈矩形,两碑现被弃于新修的西堡门外。这次探访时间紧,没看到。
精心搭建的墙檐,叠涩而出,砖边磨出各种形状,十分讲究。

老乡的孩子看到我们腼腆而新奇,在我们眼前跑来晃去。

正值端午节,老乡处处贴着这种彩色贴符,连孩子衣服的背上都贴着。这是用彩色油纸叠出的几何图案,不知道有什么讲究和说头。
据说这叫端午符,是大同的地方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叠这种端午符,然后贴在门头或墙上。也是为了驱邪,祈求平安。还会做成很小的符帖在身上,放在口袋里。
全文完。
前一篇:杀虎口、西口古道、杀虎堡之一
后一篇:宏赐堡、镇川口、元墩村长城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