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口、西口古道、杀虎堡之一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19年6月6日至9日端午节期间,我们一行三十多人随户外平台到山西游长城,最后一天来到杀虎口景区游览。虽不属塞外,但也近在咫尺,天气干爽,艳阳高照,辐射强烈。
为了看客能有条理的了解杀虎口整体情况,本文没有沿袭当时的游览路线写,而是重新整理,由北往南,从杀虎口开始逐次介绍到广义桥。(本文作者李辛海)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右玉县西北35公里处,是外长城一个重要关口。它东临塘子山,西侧大堡山,长城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而去,苍头河由南向北贯穿其中,构成一道宽200多米,长3000多米的天然关隘。
杀虎口春秋时名曰“参合陉”、“参合口”、“苍鹤陉”,《水经注》载:“北俗谓之苍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古时这一带是“数水复合之处”,水草丰沛,大雁苍鹤多有驻留,故称苍鹤陉。现在口外还建有苍头河国家级湿地公园。
杀虎口唐朝称“白狼关”,宋朝称“哑狼关”。狼乃游牧民族的图腾,所以以狼命关。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刺南侵,修边墙,建关隘,禁边事,多次由此口出兵征伐,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遂改名为“杀虎口“。(参考百度)

清朝建立后,天下一统,遂所有关堡改“胡”为“虎”,改“虏”为“鲁”。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更名为“杀虎关”。(参考百度)。
据说明代的城门与长城连为一体,上建关楼,下设千斤闸,白天起闸放人,夜晚下闸宵禁。
杀虎口和右玉城做为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旧方志有载:长城以外蒙古诸蕃,部落数百分为四十九。唐文宗开成年间
(836~840),回纥军入寇云朔,被围歼于杀虎口一带,降兵多达数万。明嘉靖六年(1522),蒙古铁骑多次从杀胡口侵犯中原,曾深入太原、平遥、介休等地,袭扰三十八州县。
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杀虎口发生了“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她与辛爱部下的一个头目鬼混,被发现后慌忙投奔了明朝,当时的大同总督杨顺,为请功邀赏,将其送进京城。辛爱为此率部进攻杀虎口,然后包围了右玉城。守军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明廷派兵部尚书杨博亲率大军来解右玉之围。蒙古兵见右玉城实难攻下,而明朝援军将至,便自动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从杀虎口撤出长城。之后,明廷重新加固修缮了杀胡口和右玉城,及杀胡口一带的长城。并增加了守备兵额,大大提高了杀胡口的防御能力。(参考百度)

这是金山岭长城将军楼下面的围战墙。金山岭官方介绍:金山岭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极强,设有障墙、垛墙、战台、炮台、瞭望台、礌石孔、射孔、挡马墙、支墙、围战墙等,层层设防,可谓固若金汤。其中的围战墙就指的是图中所示,但是这里的围战墙朝着口外敌方,是防御敌人直接进攻要害敌楼,北京长城的围战墙我只见此一处。
穿过杀虎口的苍头河曾称为树颓水,兔毛河,明初河上曾建桥,常遭水毁,“岁修岁溃”,“夷骑长驱多从此入”,“此桥一段(断),数百里之垣皆段(断)”。尤其冬春季河上结冰和枯水期,敌骑更是如履平地。万历年间,兵道张维枢上奏《请修兔毛河桥祥议》:建桥“东西长三十丈,中设翁门九,窑十八洞,两头各建砖楼一座,神祠三间。”俗称九龙洞桥、兔毛河桥,可谓“万里长城第一桥”。翁门指桥中间的九个大拱洞,窑指图中两侧各九个小拱洞。可惜现已无存,多少历史杰作都已湮灭。
碑记大意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廷再兴三路大军西征,以安邦定国。圣祖玄烨亲征,杀虎口为后勤大营,晋商毁家纾难,共赴沙场,捐款捐物亿万计。康熙凯旋,驻跸杀虎口,御笔题匾,改杀胡口为杀虎口,特许晋商蒙汉贸易,一曲《走西口》令人动容兴叹,再谱“丝绸之路”新篇章。右玉县人民政府2005年立。
在博物馆的东南角有一块摩崖石刻:西口古道。这里保存了一段西口古道遗址。

杀虎口,也称西口,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这里被誉为:京都锁钥、三晋门户、九边总汇、南北通衢,位置十分重要。
秦始皇修筑的驰道,汉代的雁门古道,隋唐时期的定襄兵道,明代的鞑靼贡道,清代的西征通道,乃至其后的晋商驼道、茶道,皆经此地。
历史上“走西口”的事件也发生在这里。清廷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活动,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力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私越长城之罪,“走西口(原指山西省杀虎口,后泛指出长城西部各口去内蒙古西部各地),去归化”,”觅食求生”。(参考百度)
西口古道位于杀虎堡西门外,现存遗迹自通顺桥南端起,至杀虎堡南梁止,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全长约1500米,宽5.5~7米,路面为块石铺砌。据《三云筹俎考》记载,杀虎堡筑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74),古道随之铺筑。自此至民国时期,为走西口和晋商经商的必经之处。
据《三云筹俎考》载:杀虎堡属大同镇左卫道中路所辖。杀虎堡,周2里,高3丈5尺,驻兵777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筑与旧堡等大的新堡一座。两堡之间有两道墙相接,形成三堡连环。
狭义的杀虎堡最初是最北面的一个堡,明正统三年(1438)在此设立马市,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土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当地做的杀虎堡介绍有误:明嘉靖二十三年误为三十三年。
杀虎堡唯一城门南门已不存,现存瓮城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较为完整。据说当初西城墙和南门外还分别置三门大铁炮,炮口直视关外,防守十分严密。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云中五堡又称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均在大同城北。
前一篇:白石口、湖海长城之二
后一篇:镇边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