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节。

9号敌楼的旁边就是驴友所称“巨石阵”,在城墙东面不远一大排巨大的怪石突兀而立。

我们领队叫它“大脚丫”,就是右面的巨石在某个角度看着像脚丫。也有墙友称之为“三仙石”,据说像三个仙人。

刀削斧劈一样的高大怪石,“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想起了毛主席诗词,果然贴切。

这就是所谓的“大脚丫”石,岩石顶部有几个裂缝,像是脚指头。

这是岩石顶部的几个裂缝,几个大石块夹在其中,也挺壮观的。

城墙前面又是山险,峭壁上面有断头墙接续,我们是从右面爬坡上去的。

在峭壁上俯瞰巨石阵。

在另一侧的山坡上发现一道碎石垒砌的挡马墙。

前面是10号敌楼,应该是3*3眼的规格。

这是个全部砖拱券的敌楼,中室上部塌的露了天,四面是砖拱箭窗回廊。

在山上回看刚才的山险墙,队友在断头处摆拍。

过了10号敌楼就是一段碎石墙的爬升,很不好走,都是活石头。

山顶上有一块月牙形的巨石,城墙在这里拐向西面。
这个山头按照“白石口下,隘口十一”的排列,应该是黄土岭,这里应该有个关口“黄土岭口”。《四镇三关志》载:“黄土岭口,正城一道,缓。”但是这个关口在何处,却不得而知,这种情况在长城的关口记载中比比皆是。

这是拐向西面的长城,前面是11号敌楼。
这里的黄土岭和抗战时期的黄土岭战斗不是一个地方,但都是涞源县南边。

11号敌楼是2*3眼的规格,一半损毁的比较厉害。

中室也塌了,像是砖拱券的砖石敌楼。

在山上可以俯瞰到白石山旅游区。

前面是12号敌楼,应该是3*3眼的规格。

敌楼砖拱券的中室还挺好,几个通往箭窗回廊的门用碎砖堵住了。

登楼顶的蹬道还挺好。

前面的城墙延伸到远处山上,那里又是一个山险,城墙到那个山腰处为止。那座山按照“白石口下,隘口十一”的排列,应该是鹰鸽岭,那里应该有个关口“鹰鸽岭口”。

这里是13号敌楼,三面塌的比较严重,估计是3*3眼的规格。

这是13号敌楼的另一面。

13号敌楼下来有一段城墙的雉堞保存的比较完整,城墙海墁用石块做成台阶。

碎石垒成的射孔,没有白灰填缝。

下面是14号敌楼,3*3眼的规格,保存较好。

高大的砖拱券中室,四个门通往箭窗回廊。

登楼口在回廊一侧,用木梯上去。

这里的石头基本都是白色的,可能和白石山的石质一致,尤其在夏天,格外醒目。

城墙上的吐水嘴。

前面是15号敌楼,敌楼塌了半边,领队叫它“半边楼”,也是我们下山的地方。

半边楼估计是个3*4眼的规格。

半边楼的前面是16号敌楼,也是这段长城最后一座敌楼,3*4眼的规格,敌楼后面的城墙延续到山险而止。
这个山险山头按照“白石口下,隘口十一”的排列,应该是鹰鸽岭,这里应该有个关口“鹰鸽岭口”。《四镇三关志》载:“鹰鸽岭口,正城一道,极冲。”从“极冲”(及其冲要)二字看来,这个关口应该在山下沟谷里的平漫之处,但是这个关口在何处,不得而知。

远处山上有一个石砌残堆,估计是个烽燧,可以将山那面的情况及时通报主城墙。

这是网友拍的城墙抵到鹰鸽岭山险的情况。我没有上16号敌楼,因为去了以后还要返回15号楼下山,另外着急到山下去看白石口关城,怕天黑了,所以就没过去,而是从15号楼直接下山。

这是网友拍的那条从8号楼伸出的支墙,穿过常家沟口,拐到这里,与主城墙相接,形成一条封闭的二道边,这条边墙上没有敌楼,只有一个马面。

我们从15号楼旁边的小路开始下山,下山的队友三三两两,不少人走了冤枉路。

回看15号敌楼,可以看到侧面四个箭窗。

前面山脊上有个垭口,小路分成两边,要沿着右面的小路下去。有几拨人走乱了,有些人绕了大圈子。

顺着右侧小路下到半山腰,绕了一个弯,拐到一处有山洞的地方,我们几个横切到山脊上,按照白石口的大方向走,有一些人下到山沟绕着走。

这里基本没有明显的小路,但是都是膝盖左右高的灌木丛,没有陡崖,所以还比较好走。我们从山脊上下来看到一堵巨石墙,又是一个景色。

走到一处工地,就看到山下的白石口村了。我们从左面生切到山沟,沿着山沟下到一片林地,对面是公路。公路和林地之间有一条深沟,我们下到河沟,在对面找到一条狭窄的台阶上到了公路,一切顺利。

我们沿着公路向北走(我的感觉),去找白石口城堡,路边的标语十分可怕,还有举报电话,震慑力十足。
这条公路叫下银路,我认为鹰鸽岭口应该是在这里,应为在鹰鸽岭山上十分险峻,通行不便,所以关口应该在山下的这条公路,估计为了修路,把关城拆了,而且《四镇三关志》称:“鹰鸽岭口,正城一道,极冲。”说明极冲之地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这里的山沟公路上。

走了1公里多才看到了白石口城堡(左面),右面是季节河,这条山谷就叫“云谷”。
白石口城堡的城门,村民还把下面刷白了,真是毁坏文物。

城门上的石匾,依稀可辨“云谷重关”四个双沟阴刻楷体字。上款”钦差白石守备都指挥韦邦臣立“,下款“万历丙戊春三月吉旦“。

城门旁边是全国文保碑——长城(白石口段)。
文保碑背面介绍:白石口段长城位于河北保定涞源县10千米的南屯乡白石山北麓,始建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万历三年至四年(1575~1576)扩建,属真保镇紫荆关路,明时设守备,千户镇守,是紫荆关西南部的一个重要关堡。白石口长城由白石口关堡、敌台、马面、烽火台、墙体及挡马墙等组成,现存长城墙体21千米,敌台60座,城堡1座,烽火台9座,马面5座,挡马墙2千米。白石口段长城墙体,外墙用料石包砌,内墙用毛石砌筑,白灰勾缝。

没想到的是城门洞口居然有台阶,就是说不能走车。
文保碑背面介绍:白石口关堡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189米,东西宽1330米,设南北城门两座,现北城门已毁,仅存南城门,门上嵌有汉白玉匾额一方,阴刻“云谷重关”四字,上款”钦差白石守备都指挥韦邦臣立“,下款“万历丙戊春三月吉旦“。白石口段长城属白石口城堡管辖,敌台以“白字××号台”命名。2013年3月公布为国保,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

在城外口地上中间的石板上刻着“云谷重关”的字样。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白石口下隘口十一,白石口,正城二道、东西稍城二道,冲,景泰二年建。”我认为,这里的“正城两道”也可能是说白石口城堡有南北两个城门。“东西稍城”可能是指东西两侧还有两个附属城门,因为这个云谷重关这个门只能走人,不能通车,从东西稍城走车。

城门中间居然有石门槛,这也是一怪。城门洞里的石块像是老的,常年行走磨得油光锃亮。
综合古籍的记载和文保碑文的记载看,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景泰二年(1451年)是白石口城堡的初建时期,万历四年才扩建成为今天规模。

我们领队说白石口有三道关门,北面两道在修公路时毁掉了,现在只剩下最南端的“云谷重关”这一个关门了。这是长城遗产网上的白石口长城示意图,可以看到白石口古道有三道城墙穿过,黄色线是下银路,可能是古道上扩建的,最南端的是云谷重关,遗产网上标注的是白石口南门。主长城是最北面的一道,东面通往湖海村到浮图峪,西面通往石窝村到插箭岭。

城门内口地上的石板上刻了一个字形图案,不解其意。
据说领队说:白石口有三道关城,所以叫“重关”。

城门内侧,右面有台阶可上城楼。从城门砖的颜色看,城楼的堞墙是新的,下面都是老的,能保存的这样完好,真不易。
电视剧《东方战场》第40集《杨成武交手阿部规秀》概要有一段:杨成武部在涞源白石口诱敌深入,以居高临下之势伏击日军,取得了第一次交锋的先手,白求恩也前来为八路军伤员诊治。在白石口诱敌深入是对的,但是这里是否打过仗、歼过敌还难说,黄土岭战斗的黄土岭距白石口东南约18公里,两地相距挺远。

通往城楼的顶部,石台阶都是老的。

城门上应该有城楼,还存有方砖地面和柱础遗迹。

在城堡东面的山上有城墙延续,应该与城堡相连。也说明白石口城堡是个重要的防御阵地。
我们在城堡游览休息了半个多钟头,后队才下到公路,有新手走不动了,于是我们就上车去接他们,然后回北京。

队友在途中给我拍了一张,放在这里以示留念。

这是本次穿越两步路的轨迹。7.8公里,累计爬升555米。轨迹中浅黄部分为沟底行程,绿色部分为山脊行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