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口、湖海长城之一

标签:
历史图片文化旅游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在北京爬了一年多长城,开始向外省扩展,河北涞源的长城爬的不多,今年1月份爬了一段,从边根梁穿越湖海村,这次看到户外平台有从湖海村穿越到白石口的活动,便报名参加,正好接续上次的活动。
我们三十多人于2019年5月25日从北京坐大巴车到了涞源县,在城边的一处公路旁下了车,由于进山的路比较窄,路况不好,领队联系了七辆小面包在这里接驳,走村级公路把我们送到湖海村。(本文作者李辛海)

湖海村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南屯镇,在代家庙村南。今年1月份来的时候是从边根梁穿越到这,在村委会的下面,当时天色已晚,向老乡打听过这里是否有关口,老乡指着村委会说还在上面,今天要来观看一下,了却上次没有看到的遗憾。
这里的长城应该由明代真保镇紫荆关白石口所辖。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疆域>载:“紫荆关,东至易州九十里,西至山西广昌县九十里,南至蒲城县一百二十里,北至马水口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沿河口昌镇界三百里,西南至插箭岭一百二十里,东南至保定府一百八十里。……白石口十三隘口,东至关,约一百三十里。”最后一段说白石口辖隘口十三个,辖区130里。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乘障>载:“白石口下,隘口十一,……葫孩口,正城三道,冲;西水沟口,正城一道,与葫孩口相连,冲,上四口俱正统十四年(1449)建;”这里所说的“葫孩”,就是湖海的谐音,指湖海村,村里曾经有“正城三道”,是要紧之地。
而这里的关口就应该是“西水沟口”,曾经有“正城一道”,而且果然是“与葫孩(湖海)口相连”,古籍描述正确,这里也是紧要之地。
葫孩口和西水沟口建于正统十四年(1449),当年正是土木堡之变,多事之秋,时年不利。
涞源县的长城属于明代的内长城。明代以前位于山西和河北的长城基本和漠南蒙古的边界吻合,也叫“外边”或“边墙”,称为外长城。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了一段长城,东起怀柔,经八达岭向西南到涞源,再延伸入山西,作为第二道防线,称为内长城。
涞源境内的明代长城为内长城,修建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1573~1584),属真保镇管辖。从县域的东北的乌龙沟乡入境,自西南狼牙口出境,在涞源境内的峰峦峡谷间穿行,总长度约120公里,是全国县境长城最长的之一。
涞源县长城从东至西设有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安、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狼牙口七座城堡。本人去过三个:乌龙沟,宁静安、和这次的白石口。
过了3号楼,前面是个山险,残墙到山险下而止,从山险上面接续。

这是山险岩石和城墙的结合部,黄色的岩石十分醒目。城墙碎石垒砌,白灰填缝,和岩石结合的十分坚固,而后面的城墙却没有使用石灰,所以倒塌严重。

这里有一个残墩,应该是7号敌楼,楼体已经塌没了,宽大的墩台还在。
我认为这个山险前应该是“白石口下,隘口十一”中的“烟熏崖口”。《四镇三关志》载:“烟熏崖口,正城一道,缓。”这个关口的记述排在西水沟口之后,而且那个山险的岩石是黄色的,周围的岩石多为白色,所以我推测:由于黄色的岩石而称之为“烟熏崖”。这里的残墩也像是关口之处,地形平漫,适合通行。由于在山脊上,所以称之为“缓”,不是紧要之地。

在山谷上,支墙的顶端似有一个墩台,但是没有石条包砌,不像有敌楼,估计只是一个敌台。有墙友考证这个山谷关口是古书上的“常家沟口”,据《四镇三关志》载:“白石口下隘口十一:……常家沟口,正城一道,缓,上三口俱景泰二年(1451)建。”上三口指:烟熏崖口,黄土岭口,常家沟口。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
前一篇: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后一篇:白石口、湖海长城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