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2019-05-30 09:26:48)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喜峰口长城因为抗日战争而一直是非常著名,红歌《大刀进行曲》从青年时代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轨上,任何时间都能无意的哼出来,这一年多经常在北京周边爬长城,看到户外平台有组织到喜峰口长城的活动,就报名参加一睹究竟。
我们于2019年4月27日坐大巴来到河北迁西县汉儿庄乡三台山村,一路上三个多小时的路程真够远,最后在潘家口水库边上的西城峪村下了车。天气预报有小阵雨,带上了雨披,气温舒适。(本文作者李辛海)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西城峪村水库边上的停车场,农家院后面就是水库,已经有数辆小车停靠,估计都是游玩的人。
汉儿庄乡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北部35公里处,与兴隆县、宽城县、遵化市接壤。2001年获由河北省政府授予的“优质板栗专业乡”称号,潘家口关长城在其境内,喜峰口长城段估计属于另外的村镇。我们今天只游潘家口长城的一段,义户外所说的游喜峰口长城是不准确的。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我们来的路上和接我们领路的老乡走岔了,等我们坐上铁皮船已经是快11点半了。我们需要坐船到水库中间的一处农家乐停靠,先爬一段长城,然后吃顿水库鱼,餐后计划再到水库对面爬一段长城,然后返回。
潘家口水库是整个引滦工程的源头,1975年一期动工,85年一期竣工,88年国家验收。潘家口关长城和喜峰口关长城并列在潘家口水库下面的山坳里(库底),潘家口在水库西侧,喜峰口在东侧。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我们40多人分乘两条铁皮船,向水库中的农家乐驶去,农家小伙子帅气的把着操舟机。
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长城的两个重要关隘,是当时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据百度载:这一带的长城共有墩台21座,敌楼160座,长约50公里。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网上的潘家口水库示意图,和我们这次行程极为相似,最左面红点是我们下车的西城峪村,中间的红点是我们上岸的农家乐和潘家口长城,右面的两个红点是喜峰口长城。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我们今天爬长城的示意图,黑色方块是我们上岸和回撤的地方,路过了3个敌楼(黑色三角),分别为潘家口02、03、04号敌楼。
古代这里有一个著名的要塞——卢龙塞,《水经注·濡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晋书·载记》等等都有记载,有的说卢龙塞是潘家口,有的说是喜峰口,莫衷一是。这个卢龙塞很可能是泛指这一带的要塞,而非特指其中之一。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这是潘家口水库的一个副坝,远处的村子就是西城峪村,后面的山上就有长城和一个敌楼,也就20多分钟就能上去,长城网称其为西城峪01号敌台。
西城峪古称西常谷,明代这里有西常谷关。《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西常谷关,洪武年建,正关口东稍城、横岭墩各空,通单骑,冲,余通步,缓。”古时,“”通“”,西常谷何时改为西城峪,尚无考证。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就是我们乘坐的铁皮船。
卢龙塞的得名是这里的山为乌龙山,“”字有黑色之意,所以乌龙演变为卢龙。《承德府志》载:“府治东南二百五十里有乌龙山,塞之得名,盖由此。
据《清高宗滦水考》载:卢龙塞,即今之渊家口也。这里的“渊家口”很可能就是潘家口。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西城峪村后山上的西城峪01号敌楼。
潘家口长城属于明代蓟镇松棚路所辖。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疆域>载:“松棚路,东自潘家口,西至山口寨,延袤一百五十五里,南至遵化县,罗文峪属下各隘口二十五里,洪山口属下各隘口五十里,龙井儿属下各隘口八十里,北即口外。”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里是东常谷关的关口处,有一条山谷古道从两山之间穿过,现在已被水淹没,成为一条水道了。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东常谷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东稍城通单骑,冲,余通步,缓。”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这是东常谷关西侧关口的敌楼,长城网上编号是:东城峪01号敌台。
在东城峪水道(东常谷关)东侧岸上有两块长城文保碑,一块是:河北省文保单位——东城峪段,河北省人民政府2018年7月公布,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后面是保护范围。另一面正面相同,背面:东城谷关现名东城峪,外接潘家口关,西临西常谷关,该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后关闭。东城峪村现已没于潘家口库区。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这是网上的图片,1977年的潘家口村,村子偏右侧似有方城,右侧山上有一条长城,好像是我们今天要爬的。
潘家口村因潘家口关城而成村,为了建潘家口水库全村迁走,老村淹于水下。
百度载:潘家口新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旧关无考。滦河水由关外流入关内。两岸山峰耸立,山势非常险要。关内有城堡,为明万历年间修筑。土城高二丈二尺,周长二百一十九丈六尺。明清时派重兵驻守,曾有都司驻于此,后改千总,后又改把总。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这是潘家口一带山上的长城。
百度载:从汉、晋、南北朝到隋、唐、辽、金、元等朝代,潘家口一直为军事要道。元以后,由于喜峰口修了官道连通关内外,此后潘家口交通断绝,均走喜峰口。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这是今天我们要爬的山头。
百度载:有史以来,潘、喜两关战事总是联在一起,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东晋永和十年(350)前燕慕容儁由潘家口进攻中原,于蓟称帝,并刻石岭上,以记功事。(有内容不知何处过不了审查,只能省略)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潘家口水库南面的松亭山。上面也有长城逶迤。
百度载:明弘治十七年(1504),蒙古部落兀良哈侵犯潘家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蒙古数万骑兵进犯潘家口,渡滦河西进,大肆掠夺遵化、迁安、玉田等地而出。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松亭山上的敌楼。
松亭山又引出了“松亭关”,一说松亭关就是喜峰口,一说松亭关另有其关。有关的古籍论述甚多,不再赘述,本人偏于第二种说法。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前面就是我们登陆的地方,一道长城伸入水中,岸上有几家农家乐。
关于卢龙塞的诗有很多:唐·钱起《卢龙塞行送韦掌记》: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诗中的“黑山”可能就指是乌龙山,前两句大致意思就是,出关的人都认识卢龙塞关,关外(塞外)就是雨雪纷纷的苦寒之地。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伸入水中的城墙。
关于卢龙塞的诗还有:唐·戎昱《塞下曲·其六》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北风”象征国家的危乱,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 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中间四句,刻画边将的环境和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浸泡在水中多年的长城居然不倒,说明其地基做的十分结实。
上面诗中的卢龙塞就是讲的这里潘家口、喜峰口一带,三国魏称卢龙郡,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我们联系的农家乐老板娘,对面一间房子挂牌:卓美摄影俱乐部外拍活动基地。“卓美”是个摄影器材网站。
唐·高适《塞上·东出卢龙塞》。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第1句的卢龙塞就是指这里。第3句的亭堠(hòu)指古代用以瞭望、防备敌人的敌台烽燧。第10句的按节指持节。节,指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边地或地方以作为信物的旄节,类似虎符令箭。最后4句讲:有感古代骁将杀敌靖边的事迹,愿呈济国安邦的宏谋大略,报效国家。可是空有豪情,仗剑独立,无人诉说,只能对着边关的河山而惆怅郁闷。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从伸入水中长城的上面远眺我们要爬的长城,这里是潘家口长城,喜峰口还在水库里面(东侧)。
高适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我们趁着还没下雨,先去爬长城。
明·汤显祖《朔塞歌·其一》:
“盘山秋影挂卢龙,别道烽烟入喜峰。
但得辕门能拜将,边墙何用两三重。”
诗里的“卢龙”和“喜峰”就指的是这里,可以看出卢龙和喜峰不是一处。诗中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用人的不满。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我们遇到的第1座敌楼,也是潘家口02号敌台,只剩下基座,楼子已经全没了。
明·梅国桢《出卢龙塞诗》:
“晓风匹马度滦河,极目胡天感慨多。
近塞虏营还历乱,弥山雉堞自嵯峨。
林间残雪春冻,峡口孤云带雨过。
不少谋臣忧社稷,只应暂许郅之和。”
说明卢龙塞在滦河一带。最后一句我的理解是:只能暂且和为贵。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从另一面看潘家口02号敌台的楼基。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从半山看伸入水中的长城。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我们继续向第2号楼进军,老乡为了旅游和安全,在残墙上架了铁梯子,这时星星点点的小雨已经下起来了。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上面是2号敌楼,也是潘家口03号敌台,2*4眼的规格,保存尚好。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在这里发现了悬眼,也称礌石孔,这是不多见,我所见过有悬眼的长城算这里只有三处。
礌石就是古代作战时从高处推下以打击敌人的大块石头,在这里应该是圆形的有一定规格的大石头,也许还有装了火药的礌石。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这是墙外礌石孔半圆形的溜道。
礌石孔(悬眼)的砌法比较复杂,内口下半是砌墙时预留的方孔,上半用异形砖拼成券状砖脸。其外口上沿放石盖板,盖板内侧凿出弧形缺口,外侧凸出墙面成为垛墙外壁的一层拔檐。外口之下的外檐墙面上砌有圆弧形的凹槽溜道。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礌石口的内面,因为礌石是大圆石头,所以孔底同墙面齐,一滚就下去。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个悬眼下面都塌了,上面还挺着,领队说“十八叟”(一个77岁的老兵)还上去摆pose,悬。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2号敌楼还是很漂亮的,相当完整。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敌楼的背面。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宽大的箭窗回廊。敌楼里面还有展牌,介绍关于这里的长城和出土的文物。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中间支撑墙上还开有拱门一样的小龛,不知何用。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在箭窗旁边也有小龛,可能是放弹药的。箭窗的规格也很高,条石的窗框上凿有装木窗扇的海窝和放置火器的支架孔,这些细节都表明这里长城防御的重要性。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里有上楼顶的蹬道,也比较完好,出口被封堵了,估计是怕上去人多,把顶面踩坏,如果雨水渗入,楼将不保。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在窗口拍了一张潘家口段的水面,这时的雨变大了,我们在楼子里呆了半个小时。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雨稍小了以后,穿上雨披,继续往上爬,过了一段山险后,上到这里的最高点,上面是3号敌楼,也是潘家口04号敌台。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3号敌楼是个2*3眼的规格,保存的也不错,由于离地面很高,没能进去看看。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敌楼的后面就是绝壁悬崖,敌楼紧挨着绝壁而建,不可过人。这段长城到此为止。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在山上拍了几张就开始下撤。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铁管搭的梯子还算好走,就是看多了容易眼花,还是要小心为好。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我们在农家乐吃了午饭,水库鱼,做的味道可以,7~8个菜,管饱,35元,不错。这时大约下午3点多,雨还在下,我申请到对岸看看,但是响应者寥寥,都要回去,唉,都是溜腿游玩的,没几个看长城的,没办法,只得服从多数,坐船回到停车处。水面上阴云翻滚。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来到了潘家口,也简单说一下喜峰口。喜峰口古称兰陉,元代曾名喜逢口,明永乐年间改为喜峰口。位于唐山市北部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疆域>载,明代在此设喜峰口路,管辖关寨一十二,“东自铁门关,西至团亭寨,延袤九十四里,南至遵化县,大喜峰口属下各隘口一百二十里,迁安县董家口属下各隘口八十里,北即口外。”这一大片地方。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网上的喜峰口历史照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宏大的城防工程。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喜峰口路关寨一十二。……小喜峰口关,洪武年建,正关东西稍城通单骑,冲。大喜峰口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口极冲,南稍邋遢岭通单骑,冲,余通步,缓,为属夷三卫贡路。”这里所说的喜峰口关建于洪武年间(1368~1398)。文中的“为属夷三卫贡路”是指明代喜峰口辟为兀良哈三卫(为宁王部属,蒙古东部的称呼)向明政府进贡的贡道。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网友对于大喜峰口关城部署的示意图,图中没有城堡。
据百度介绍:喜峰口关建筑结构十分独特,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门上建有13米高的镇远楼。
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万里长城主体相通。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1960年的喜峰口关城(网络图片,据任振儒提供给《长城》)。
图片为南西方向;主体是“日”型关城的一部分,最右边的是第一道关门;中间一道,左面一道,左面城墙有个巨大的墩台,对面是松亭山。
喜峰口关城壮观,可屯重兵。每次外夷入贡,戍官要陈列阵容,名为迎接,实为镇慑。凡是贡道,多有双方互市交易。古时无论是车马、行人,入关城都要通过三道门,可说是戒备森严,确是金汤之固。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2000年水库水位下降喜峰口关城露出水面(郑严摄),似乎是日字形关城,后面的山应该是喜峰山(也称龙头山)。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1933 年3月日军占领喜峰口后拍摄的照片(网络图片;北向,推断为老喜峰口关,日军记为喜峰口第二关门;沟左侧为关帝庙,对面山为喜峰山,沿其山脊向左即为喜峰口关城,日军记为第一关门)。
1933年抗日战争喜峰口战役在此打响。3月9日,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占领北侧长城线山头。驻遵化西北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一0九旅旅长赵登禹派王长海团急往救援。组大刀队500名于晚间潜登日军所占山头,出其不意地将山头日军砍毙,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此后又多次组织大刀队夜袭,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二十九军的历史照片,每人背一把大刀。
喜峰口战役细节不讲,但是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名声远扬,著名音乐家麦新受喜峰口血战鼓舞,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喜峰口水下长城(据悠哉网;地点不详)。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墙友拍的喜峰山上的荒城,古关隘口,也有墙友说喜峰口关由营城堡、荒城、和关城三部分组成。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队友给本文作者拍了一张。
潘家口、喜峰口长城
这是网上的水库图,左面的白色字:上面是潘家口水下长城,下面是潘家口水库大坝。右面白色字:第二行喜峰口水下长城,三行《鬼子来了》拍摄基地,四行喜峰口长城抗战基地,五行喜峰口长城风景区。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