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城长城(几字弯、十八磴)(上)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十八磴”长城可是大大有名,是北京地区长城三险之第三险。墙友们一般认为:第一险是司马台长城的“单边墙”,第二险是箭扣长城中的一组险境,第三险就是黄花城长城中的“十八磴”。十八磴就是在悬崖上有一段十八层台阶的残墙,将近80度的垂直角度。我是一直想去看看,毕竟69了,没胆量去挑战,当听说可以绕行的时候就踏实了。
2019年3月2日随户外平台40多人一行,计划从黄花城长城穿越到九公山,途中见识一下“十八磴”。(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里属于北京怀柔区九渡河镇黄花城村地界,这里因为有明代的黄花城长城而得名。另有黄花镇村,则得名于元代设置的黄花镇千户所,距黄花城村东南3公里左右,所以是先有的黄花镇,后有的黄花城。
黄花镇得名年代较早,据说以前每到仲夏时节,这里有一种黄花盛开,漫山遍野,故此得名。清代麻兆庆《昌平州外志校理》载:“黄花镇,成村不晚于金代。”这里说的黄花镇是指清代的称呼,而成村在金代以前,也可能北宋时已有“黄花村”。
《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明·顾炎武)记载:“州北八十里为黄花镇城,三门。元史,黄花镇千户所于昌平县东口置司者也,以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这里说明元代在黄花镇设千户所,而黄花村也就变为黄花镇了。

我们从黄花城水库大坝走过时,回头拍了一张,这才发现原来路边的房子是一座古城台,估计是黄花城关口的城台,据说是1971年修黄花城水库大坝时拆了关城,把砖石料直接用在大坝上。1974年开通的安四路(S213)从旁边通过,估计又拆了一部分。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载:“其水曰黄花镇川,河出塞外,自二道关入口,迳渤海所、怀柔至顺义界入白河。其流九曲,俗谓之九渡河。”

黄花城水库建于1971年,因地处黄花城头道关,又称头道关水库(现在还有标牌),又因头道关城北面山岩崖壁上有明代摩崖石刻“金汤”二字,也称“金汤池”、金汤水库等。有文说该水库大坝与头道关门位置重合,本人认为关城应该在安四路上,而非在大坝上,大坝下面是个深深地峡谷。
“镇”的设置,最早是出于军事的目的,始于公元四世纪的北魏。《魏书·官氏志》:“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但不治民。故为重于刺史。”北魏于北部边境设镇,后扩大到南部边境,是相当于州的军区组织。自此形成镇、戍统兵系统,隋唐沿置。镇都大将为北魏军事职官名称。
北魏时期的这些屯戍部队可攻可守,所以设兵较多。各镇大小不一,配兵也不一样,多者上万,少者也有千人,分设镇都大将、镇都副将、镇大将、镇将主管。镇的地位相当于州,镇都大将相当于都督数州军事。
《新唐书·兵志》载: 唐初, “兵之戍边者, 大曰军, 小曰守捉, 曰城, 曰镇, 而总之者曰道。”镇守长官管理军务,
有的也兼理民政。
唐初所设的镇,为方镇(也有称藩镇)之始,当时所置戍边兵力较少,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相等,最初仅在边疆和重要地区设置。中唐以后,长官就是节度使,由武将担任,唐中后期扩展到全国。“安史之乱”后,有三个从安史叛军诏安过来的节度使相互攻伐,成为唐末藩镇割据之始。
宋初以后,为了防止藩镇割据,节度使改由文官担任,并缩小管辖范围。“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的“镇”
则多为县级以下的经济纳税单位。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中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冯芸
吴臣辉著)中也说:“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说明宋代的镇同当今的镇颇有相似。
“镇”也是明清时期的军事编制。明初为卫所制,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一卫约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为轮流戍守和屯田,军费自给。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卫所制开始改为营哨制(也称镇戍镇和营兵制),实行募兵,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募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
明朝后期,卫所军和营哨军开始划分,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训练新兵和屯田。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因此,卫所军成了正兵,而营哨则是机动的奇兵。金山岭文字砖中就有“奇兵营”的字样,当时我还以为是为了简化印纹字,把“骑兵”简化为“奇兵”,现在看来是错了。
明永乐年(1403~1424)之后,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最后演变为九边十三镇。
九边重镇的编制为:1.镇:驻地为镇城,长官:总兵。2.路:驻地为重要城堡,长官:参将。3.卫:驻地为卫城,长官为守备。4.千户所:驻地为所城,长官:千总。5.百户所:驻地为堡城(或营城),长官:百总(把总)。6.总旗,驻地为百户所同址,长官:总旗官,受百总调遣。小旗与总旗同,受总旗调遣。
清代顺治初期,各省始建营制。当时全国共有六十六个镇,一千一百六十九个营。营以上各单位都设衙门作为其领导机关。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

这里的箭窗做的非常好,还有装有木窗,只有在金山岭长城中见过。窗枕石两边开有装窗轴的海窝,中间是固定窗扇的插销孔,石棱上有插佛朗机炮或者火铳支架的石孔,外沿还向下开有斜坡,方便向下攻击,真是面面俱到,细致周全,佩服。
绿营兵驻防全国各地,平时用于防范人民的反抗,遇有战事则从各镇中临时抽调成军。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古代军事单位“镇”的演变过程,民国以后,军事建制完全西化。
黄花城长城隶属于昌镇黄花路黄花镇所辖。据《四镇三关志》<昌镇
形胜·疆域>载:“黄花路,东自慕田峪,西至枣园寨,延袤一百八十里。南至昌平州,黄花镇属下各隘口约八十里,渤海所属下各隘口约一百里。北至四海治宣府地,各属下隘口约五十里。”
又据《四镇三关志》<昌镇
形胜·乘障>载:“黄花路,隘口一十有七……。黄花镇下,……本镇口,嘉靖十七年(1538)建,二道关通四海冶,来骑由三道关往西南道路宽漫,通众骑,极冲。”这里的“本镇口”就是黄花城关口的古称,这里道路宽,可以通过大队骑兵,是极其冲要之地。
关于黄花城长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各家多有表述:明《长安客话》载:“居庸关、黄花城、边城、慕田峪、灰岭口俱系冲地,虽宣蓟为之屏障,紫荆借以身援,然外而扼控要害,内而拥护京陵,干系至重。”说明黄花城长城的双重重要性。
明《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顾炎武)记载:“黄花镇城直天寿山之后,为长陵玄武,京师北门,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而北连四海冶,昔人所谓拥护山陵,势若肩背者也。”这里的“拥护山陵,势若肩背”,我的理解是:就像肩背一样拱护明陵。其重要性不仅是保护京城的极冲之地,而且还要拱卫皇陵,意义重大。
据《龙脊沧桑》的作者介绍:黄花城本镇口(黄花城)长城是京城和皇陵的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杏树台一线,杏树台村是九渡河镇海拔最高的村,最高峰凤凰驼海拔1530米,设简易关口,为碎石干插边墙和烽堠,起到报警和迟滞敌人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二道关一线。《长城关堡录》载:“二道关,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有石堡,嘉靖十七年(1538)建,通四海冶,道路宽漫,通众骑。”这里也是碎石干插墙,散落几座敌楼。从西水峪桃花洼,过鹞子峪堡,过二道关口,到口楼,与黄花城长城接,形成一个封闭区域,犹如瓮城。
第三道就是黄花城长城,也称头道关,东到九公山,接铁矿峪长城,西接撞道口长城。这里可是著名的“金汤长城”,一等边墙,坚实高大。
黄花城长城的建造时间,据《四镇三关志》<昌镇
形胜·乘障>载:“黄花镇下,……。边城五十五里半,嘉靖三十年(1551)建。附墙台二座,嘉靖三十年建。空心敌台二十九座,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节次建。战台四座,陵寝重地,有警屯驻战兵,故特筑此四台云。”
百度百科称:黄花城长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城,为定都北京做准备。永乐五年(1407)朱棣命人卜选十三陵陵址。由此可见,黄花城长城始建时间早于建北京城2年,早于建十三陵3年。
百度百科又称:“黄花城长城自永乐二年(1404)始建,至万历二十年(1592)修建完成,修城持续了188年。”与《四镇三关志》的记载颇有不同。也许永乐年间是初建,嘉靖三十年(1551)是重建,都有可能。
除了黄花镇村和黄花城长城关口(本镇口)之外,还有个黄花镇城。《日下旧闻考》(清英廉等奉敕编)载:黄花镇于“明景泰四年(1453)建城”。
据网上文载:明景泰四年(1453),塞外诸夷不断进犯,为加强防守,便于指挥调动,于头道关内,今黄花城村建筑堡城。城建好后,黄花镇的军事指挥机构移筑于此。为了与原来的黄花镇区别开,这里称为“黄花镇城”,后简称“黄花城”,现在为黄花城村。
黄花镇城背倚青山,两水相夹。东西长约210米,南北长约240米,设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均为青砖砌筑。城门上刻有匾额,村中老人至今还依稀记得东门题额为“威震藩篱”,南门题额“黄花镇城”。
《昌平山水记》载:“城内设有黄花仓和神机库,南门外有演武场,城北有碧霞元君祠,其殿西有二松,相去四五尺,而上枝樛曲相穿,遂合为一,名曰交松。”
黄花城建成后,参将公署和守备公署都建在镇城内。设参将一员,守备一员镇守。参将官秩为三品,位于总兵或副总兵之下,在都司与游击之上。后因戍守需要,改为副总兵驻扎,,原参将公署移至渤海所城。
隆庆三年(1569)正月,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谭纶根据边关地势的冲缓,道路的远近,把蓟镇分为十二路。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三路,由镇守建昌总兵官扬四畏统领;副总兵程九思分守黄花镇。由此,黄花镇城又多了个名字“黄花路”。
隆庆六年二月,朝廷依从总督侍郎刘应节等议请,设置昌平镇,委派官吏,黄花路属之。昌镇总兵府设在长陵卫驻扎,统辖黄花、横岭、居庸三路与皇陵九卫。自此,原辖于蓟镇的黄花路遂为昌镇所辖,防区东自慕田峪与蓟镇石塘路亓连关相接,西至枣园寨,南至昌平州,北至宣府镇四海冶。
黄花城关口附近的石壁上还有“金汤”二字的摩崖石刻,每字2米见方,阳刻正书。右上小字题款“明万历己卯春”,左侧落款“金陵吴臣书”上下款今已字迹模糊,很难辨认。因为这处石刻,黄花城长城又称“金汤长城”。
关于黄花城长城古来著名,不光记述颇多,而且古人咏诗也多。
神宫监四首(明代:虞淳熙)
“……
黄花镇外拥胡兵,万马驱来山几层。
难去宫中报天子,朝朝只是拜长陵。”
这里说胡兵来了没法到京城报告,只能到长陵祈神保佑。
《黄花镇》(明·章士雅)
“天险曾开百二关,黄花古镇暮云间。
平沙不尽胡儿种,绝徼时闻汉使还。
万骑烟尘驱大漠,一宵风雪守天山。
将军莫信封侯易,百战归来鬓己斑。”
述说守关和征战的辛苦与不易。
《九日黄花镇》(明·李梦阳)
“黄花遇九日,风雨不逢花。水涌石梁断,溪吞山郭斜。
将军午宴客,欲醉忽闻笳。困苦墩楼卒,经年谁见家。”
最后四句讲的心酸,令人唏嘘。
本节未完,续接下节。
前一篇:亓连关长城穿越官地村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