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河北涞源一带的长城以前来过了几次,感到很有些看头,这次看到户外平台组织从宁静安穿越浮图峪长城的活动,就报名了,尤其是这一段长城在抗日战争中被八路军记者沙飞所拍摄,更勾起了我想去看看的兴趣。
我们80来人,于2019年3月9日从北京乘一辆大巴一辆中巴,一大早就风尘仆仆来到河北涞源县杨家庄镇的东张家庄村。(本文作者李辛海)
我们路过的杨家庄镇,位于涞源县东南部,距县城12.6千米,辖4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木吉村。京源铁路过境。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铜、铁、铅锌、钼、锰。境内有涞源钢铁厂、涞源铜矿厂。现在镇子萧条而破败,尘土飞扬,废弃的厂房和民居一片凄凉。

这是1940年沙飞拍摄的河北涞源妇女为前方战士作军鞋的照片。拍摄地点就是现在的涞源县杨家庄镇杨家庄村戏楼,牌匾上写着:“涞源县第十区杨家庄慰问所”,可以看出当时戏楼额枋上的彩画还很完好。杨家庄村是我们坐车路过的地方,由于是集体活动就没有下车去看。

这是网友做的宁静安长城的俯瞰示意图,我们应该是从示意图中的云盘沟上的长城,我们下车的小村子叫东张家庄村,在地图上杨家庄的左面。地图右面有一大片白色的不规则图形,那是采矿厂沿着山沟堆积数百米高的矿渣,现在仍然在往上堆积,万一溃坝,不知要死多少人。
沙飞,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30年代在上海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他所拍摄的鲁迅去世前夕参加上海青年木刻研讨会的系列照片以及鲁迅的遗容,成为后人认识鲁迅形象的重要资料。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进入太行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敌报》和《晋察冀报》的创始人。他拍摄了大量抗日战争的珍贵图片,他所拍摄的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边区的生活与工作照,让后人对白求恩有了直观的感受。作为我军战地摄影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和业绩具有很高的意义和价值。1948年12月,他因病住进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几个月后,沙飞竟用手枪杀死了为他治病的日本医生津泽胜。华北军区军法处于1950年2月14日作出判决,将沙飞处以极刑。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法院认定“沙飞枪杀津泽胜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的,其行为不能自控,不应负刑事责任。”判决:“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1950年2月24日判决,给沙飞恢复军籍。”同年6月,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恢复沙飞的党籍。
抗战开始后,沙飞意识到摄影对于宣传抗日救亡的作用。他很快在《广西日报》发表文章《摄影与救亡》,提出了他著名的“摄影武器论”,用摄影“唤醒群众是当前救亡运动的急务”等主张。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总参谋部参谋处长彭雪枫认为八路军应该配备随军记者,以增加宣传效果。于是,刚刚成为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的沙飞被选中,由聂荣臻介绍到杨成武独立团采访,开始了他此后的战地摄影生涯。在河北涞源,他完成了那套著名的长城抗战的拍摄。

这是于1938年春,在河北涞源浮图峪长城沙飞拍摄的“战斗在古长城”
。由此,开创了我军的战地纪实摄影新的历史纪元。可以看到当时的楼橹残墙还很完整,城楼也很好。
也有网友考证:1940年秋,八路军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之涞源灵丘战役开始,为了便于近前指挥,
杨成武率分区指挥机关于9月22日晚,在孟良城附近的长城烽火台上发出涞灵战役“东团堡战斗”的命令。25日夜,日伪军170多人,除1名朝鲜籍翻译最后投向我方外,全数被歼。
据推测:很可能就在第二天(26日),经杨成武批准,沙飞带领一个排的战士(30多人)登上孟良城南边的长城,根据战时的情景,选择了三个地点拍摄下这三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当然是摆拍的。
沙飞拍摄这组照片的时间有多种,有说是1937年秋,有说是1938年春,还有网友推测的1940年春,不管时间如何,但是地点没错。

在左面山下有一处挡马墙(长城网标注:亚家庄挡马墙10段),清晰可见,说明这两个敌楼的位置是比较冲要之处,一是挨得比较近,一是前面有挡马墙。所以说沙飞那张“战斗在古长城”照片拍的是有道理的,而且方向没错,朝着关外,一定是有当时参战的经历人所指示,不会平白无故的拍出那些照片。
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
形胜·乘障>载:“宁静安下,……边城共三千三百一十丈,附墙敌台四十二座,空心敌台二十五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可以看出附墙敌台(马面或战台)多于空心敌台。
据网友讲:这里敌楼的编号以宁静安堡为分界,南面的长城称为宁静安段,敌楼编号以“宁”字打头;北边长城称为浮图峪段,敌楼编号以“浮”字打头。欢呼楼应该为宁字一号楼,也有网友说这应该是宁字九号楼,不是专家,不敢妄定。

残损的敌楼已经看不出是几眼*几眼的规格,在阴云下,默默地向苍天述说着悲惨的命运。

远处的城墙就是宁静安城。据《四镇三关志》<真保镇

这是沙飞拍的另一张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的照片,远处就是宁静安城。可以看到城门是一个带有空心敌楼的城门洞,不同于一般的城门,左边的敌楼还很完好,下面还有一道挡马墙(亚家庄挡马墙7段),说明关口的极冲紧要。
宁静安段长城,属真保镇紫荆关路所辖,据有人统计:现存墙体全长15公里,敌台31座,城堡1座,烽火台7座,马面13座,挡马墙2.5公里。和《四镇三关志》记述不一。
据说,宁静安城堡建于大明景泰三年(1452年),大明万历二年至三年(1574~1575年)增建,设把总镇守(堡内残碑记述),是紫荆关西部的一个重要关堡,也是唯一一个建在山顶上的关堡。
据传,门匾刻“重险”二字,上款:“分守参将上谷李彦勋”,下款:“万历四年季春立”,现藏于涞源县文保所。
根据建城堡时间来看,是先建的关堡,从《四镇三关志》记载看,后建的城墙和敌楼。
宁静安城堡,当地称为孟良城,传说北宋大将孟良、焦赞曾在这座城里驻兵打仗。宁静安段长城2013年3月,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城堡的南墙有三个敌楼,一个在城门上的;一个在这里;还有一个在最西面,南墙和北墙的交合点。北墙没有敌楼。
有墙友辨认残碑字迹:“……獨於王廟……在漢義則報……」男則襲服凡存之於心,見之於行者,真足以振……」固合古今而思慕之者,然則建廟於茲土,雖人之倚……」不容已……自是煙塵求断烽……」圖曆以綿億萬年無疆之休者,乃王忠義自然之致……」之以享之是也化主者張遜王進忠助工匠……」化者大才田進張相助木炭人工者把總高……」者把總唐公嘉相碑者張遜王進忠耿息故述之以寫……」欽依寧靜安把總武進士署指揮……」萬曆玖年秋七月吉旦立。”

这块残碑的文字有墙友辨认为:“……之己卯工既訖丐予為記予謂寧靜安距浮」……保障功幽則神今」捐財者若有以導之無」……”。这整块的残碑分散在临近的两个地方,下面是大的两个碎块,上面是很多小的碎块。

这块残碑的文字有墙友辨认为:“……之己卯工既訖丐予為記予謂寧靜安距浮」……保障功幽則神今」捐財者若有以導之無」……”。这整块的残碑分散在临近的两个地方,下面是大的两个碎块,上面是很多小的碎块。
根据残缺碑文的大概意思,应该是修建关王庙碑。关王庙,又名关帝庙,俗称老爷庙。上一块大残碑的碑额题字(好像是):關王廟記。文中简称王庙。“在漢義則報”,关羽是汉代的,似乎是:在汉之忠义则报之某某。“凡存之於心,見之於行者,真足以振……”是讲对于忠义,凡是存之於心,見之於行者,真足以振奋。“合古今而思慕之者,然則建廟於茲土。”就是说古今所有思慕关帝忠义的人决定在这里建庙。“圖曆以綿億萬年無疆之休者,乃王忠義自然之致。”就是讲要想延续亿万年无疆不死的人,乃是关羽的忠義精神自然所致。后面还有一些工匠,捐财者和官员的名字。这是明代守军所建,因为落款是“欽依寧靜安把總武進士署指揮……」萬曆玖年秋七月吉旦立”好像是说:根据宁静安把总的命令所建,万历九年(1581)秋立碑。
明末清初的抗清义士和著名诗人屈大均,路过涞源(明洪武初复名广昌县,属大同府蔚州辖),写下一首《广昌》,咏颂此地的长城:
“此地蜚狐塞,神京一线通。长城带天末,古戍接云中。
马踏三秋雪,鹰吟万里风。河流声太苦,应为客途穷。”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