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节。

这是10号楼,开裂的像花瓣一样,估计是3*3眼的规格。

在10号楼的前面有一小段圆形城墙,挺奇怪。

上来一看是一个拐弯的断头山险墙,为了拱卫10号敌楼而建。

10号敌楼内部纵向的拱顶都塌了,横向的拱洞还凑合立着。

10号楼西侧的墙壁完好的挺立着,包括雉堞,显得格外高大壮美。

前面又是一段石崖,两边是笔直的崖壁,但是顶上还比较宽,有斜坡,但是不陡。

上这个石崖的小路还是要注意,路上还有残雪。前面的是一个77岁的老人,绰号十八叟,曾经在川藏线上当过兵,经常和年轻人一比高低。

前面是11号敌楼,一面墙因为地基有问题塌了,形成一个圆拱形的塌面。

除了外墙塌了一面,里面还挺好。

左面墙垛中的蹬道保留的挺好,但是外面的拱廊都塌了。

上楼顶的蹬道口还能用,但是塌的只剩一层砖墙了,下面是4、5米深的塌陷斜坡,挺危险。

楼顶上的铺房残堆和堞墙。

路边的树上有很多黄色的东西,没有仔细看,也许是花苞。

有的山路挺陡峭,男士在女士后面照顾着。

前面是一个高高的石峰,在这里又是一个陡降和爬升,这是三起三落的第三个上下。下到谷底后从山崖的右面再爬上山脊,放大可以看见前队队员在穿行。在这段行程中还有一道铁丝网,阻止驴友穿到神堂峪官地村。

上了对面的山脊又有一道铁丝网,树干上钉着木牌,写到:“前方进入私人景区,为了避免误会与冲突,需交费32元。”真够黑的,不知何时所立。

地上的铁丝网,都是现代专业铁丝网。从最后这个山头上来,长城开始由西转向东方(从高楼到这个山头前是由北往南),但是这里由于是山险,没有城墙。

在山脊上回望刚才走过的山头和长城。

这里来到了12号敌楼,整体保存挺好,从这面看是2*2的规格。

但是从另一面看却是一个独眼,很怪,少见。楼口巨高,只能远观而已。

路边一块石头上还有两个圆孔,不像是现在所为,不知干什么用的。

过了12号楼又开始由长城了,城墙比较矮,毛石垒砌,三等边墙。

这是13号敌楼,也是塌了半边,好像是2*2眼的规格。

这是没塌的一半,楼门一侧的楼体比较完好。

箭窗一侧就塌没了,只剩下箭窗的一层墙。

下面是14号楼,保存的也很好,3*3眼的规格,楼橹的砖墙还挺好,不多见。

通往14号楼的的城墙没有正对着楼门,而是对着箭窗,进入的时候是从箭窗进的。

这是14号楼的登城梯口,好像是一半是木梯上,转上去又有一小段砖梯,转角处还开一个小箭窗,挺怪。

远处是15号楼。

15号楼保存也挺好,3*3眼的规格。

通往楼顶的梯口开的豁亮宽大。

梯口下面有石条和砖砌的台子,估计是固定木梯用的,这种梯子应该是固定在台子上,是木板做的梯子,规格比较高。

回看15号敌楼。

这是16号敌楼,保存完好,也是3*3眼的规格。

敌楼内部完好,通往楼顶的梯口在墙垛拐角处的上方。

过了16号楼,又能看到一处铁丝网,真是三道封锁线。

下面是17号敌楼,3*3眼的规格,保存完好。

在我们主城墙右面的山脊上,还有一条山险墙,这道山脊窄窄的,两边都是悬崖,在这做这条长城有什么用处?不得其解。

下面就是神堂峪的官地村,还有18和19号两座敌楼。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神堂峪关,永乐年建,串条子墩空,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说明神堂峪当年也是战略要地,两山之间的沟谷很长,通众骑,及其冲要。

下山的路基本都是砂岩的,挺好走,不滑。
历史上神堂峪为京畿要塞,蓟镇石塘路长城的重镇亓连关以东的第二个关口,附近有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屯兵城堡遗址保存完好。

很多地方都是人工凿出的台阶,看其磨损的情况,不像是最近新做的,也许是修长城时开凿的。

18号敌楼是2*3眼的规格,保存完好,巨石垒砌的台阶还是老样子,古朴沧桑,这么好的原始台阶不多见。而且这个敌楼的箭窗应该是方箭窗,上面没有券砖的痕迹,可以看到箭窗和楼门上的横撑条石让人给扒掉了,也许是老乡干的。

楼内的箭窗和梯口,可以看出侧面是3个箭窗,箭窗里面却是拱券顶。而且好像是分两次建的,箭窗的墙体不是一体的,一次是外面的方箭窗,里面又加了一层拱形箭窗。

在敌楼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石臼,还挺高,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如果是舂米用的就很不方便了,半人高也使不上劲呀,古代的很多东西现在都不太好理解。

这是对面山脊上的长城,通往鲤鱼背到河防口,山脚下还有一个残破的营城。
据介绍:神堂峪屯兵城堡,是戍边将士驻扎之地,为一方型小城,长宽各28米、高8米,占地6400平方米,周围尚存将士们舂米用的石臼。该地出土的“神堂峪关”石碑、匾额及三门铜炮等物在原地展出。由于是集体活动没有过去看。

这是19敌楼,里面以成为平地,南面的4眼箭窗还算是没塌完,像是经过战争枪炮的损坏。
营堡是明长城九边十三镇防御体系的基本单位,“关设于外所以防守,营立于内所以应援”,这里的“营”就是指营堡、屯堡,在防御中作用很大。

下了19号敌楼不远就来到了公路上,这是上长城的小路口,拍一张为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据介绍还有一个长40米、宽30米、高20米的水中敌楼,坐落在神堂峪关的水中,也没有看到。

小路口还有一个文保碑:长城(官地段),官地是指这里所在的村落。
官地是北京怀柔雁栖镇的一个小村落,南距雁栖镇政府约10公里,雁栖河从旁边流过。村落由北面的上官地和南面的下官地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内居民以毛姓为主。

这是官地村的大门标志,砖垛上雕刻着两字:“官地”,我们的车停在村里,所以要穿过这里到村里找车。
官地村的村名,据说是源于明永乐年间在这里所建的神堂峪屯兵营堡而来,因屯兵的地属于官家,所以村名就叫“官地”,官家的地盘。

这是六只脚的行程轨迹,这次活动8个小时,平面距离8.5公里(由于软件的不足,不能加上上升和下降的距离),爬升580米(由于软件的不足,只记录单次最低到最高的距离)。我们最后于下午5点多上车回北京城里。第二天还有些腿疼,毕竟69岁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