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连关长城穿越官地村之一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亓连关长城由于那个“亓”字而颇为吸引人,去年曾经从这里往西穿越到慕田峪长城,这次看到户外平台组织从这里往东,穿越到神堂峪官地村的活动,于是报名参加,40多人于2019年2月23日乘大巴来到北京怀柔的莲花池村。(本文作者李辛海)

亓连关位于北京怀柔雁栖镇莲花池村,当地人也称“莲花池关”,距怀柔城区北4公里处,雁栖镇全镇21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111国道和范崎路纵贯南北,沙通铁路横跨东西。

据《怀柔文物集成》记述,亓连关关内建有两座城堡,一为亓连口城堡(也称莲花池堡),一为长园堡。莲花池堡(亓连口堡)位于关口南一里,河西岸,堡长
100 米,宽 48米,南向,开有东西两门。由于集体活动没能去探访莲花池堡。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石塘岭下,开(亓)连口关,永乐年建,通大川,正关水口宽漫,通众骑,极冲。黄草洼南山墩东敌台三空,通单骑,冲。迤西各墩空,通步,缓。”这里所说的“水口”就是指这条雁栖河。这里的地势宽漫,通众骑,是及其冲要之地。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疆域>载:“东自山海关,连辽东界,西抵石塘路开(亓)连口,接慕田峪昌镇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石塘岭路,东自陈家峪口,西抵开(亓)连口,延袤二百五十里。南至怀柔县,密云县。石塘岭属下各隘口至怀柔县约三十五里,白马关属下各隘口至密云县八十里。”这里记载的是蓟镇的所辖范围,开(亓)连口是蓟镇最西端的关口。

这里的蓟镇是指明代长城的九个防守区段之一,这九个区段叫“九边”,也称“九镇”,即每边设镇守(总兵官)管辖,这个体制初设于明成祖时期 ,
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 , 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明神宗万历年间,明朝西北和东北都遇到强敌,于是在固原镇分出临洮镇,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此后称为九边十三镇。
《史记·蒙恬列传》载:“筑长城 ,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 ,至辽东
,延袤万馀里。”以险制塞是历代修筑长城普遍采用的指导原则之一。
如《孙子》中所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圯地,有围地,有死地”;《吴子·论将》也指出,“路狭道险,名山大寨,十夫所受,千夫不过,是谓地机”,古人历来都强调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的险要,构筑军事防御体系。
莲花池村并无亓姓人家,大都是明代山西的移民。据老人说,村内有莲花泉,泉水喷涌而出,状若莲花,村庄由此得名。古籍中的亓连关也有写做“开连关”的,不知是笔误,还是与莲花泉有关——开莲关。
亓连关这个名字很独特。关于它的得名,有几种不同说法:一说是一位名叫亓连的督军带领修关,身先士卒,不幸殉职,为纪念这位督军而将关名定为“亓连关”。
亓连口关得名的另一种说法:相传修关时条件艰苦,耗时数载,极尽人力物力。由于粮食供应不及时,饿死了很多人,百姓称其为“缺粮口”,后讹传为“亓连口”。

经过午睡楼以后是一个陡降,可以看到山沟里的档沟楼,这些楼名都是墙友自己起的。档沟楼顾名思义,就是挡在山沟里的敌楼,从远处看保存完好。

远处山顶上的孤楼是小站楼,也有称高楼的,是我们这段行程中的最高点,下面是档沟楼。领队说我们的行程中有三起三落,三个很大的升降,从亓连关到这里下到沟底是第一个升降。

在主峰上往南远眺,山脊上有条细线,那就是我们要走的长城(由北往南)。

从5号敌楼下来又是一个陡降,这是三起三落中的第二个上下。还可以看到山坡中有一个Y字形的三岔墙,右面的一岔墙不知通哪里,左面一岔墙通往山险。下山时没看见,只有离远了才能看出来。

在残楼里可以看到这个楼似乎没有拱券砖顶,有些像金山岭长城中的木芯楼,他们叫做敞楼,就是四面砖墙,中间立木柱,架横梁,铺木板,上建楼橹。由于是木芯,所以很容易毁坏,但是墙面保留完好。这个楼子还能看出是方形箭窗,箭窗上没有券砖,方窗上的石横梁被人弄走了。

可以看到6号楼的内墙是垂直的,没有拱形的砖顶,这是木芯楼的一个特征。这个残楼的倒塌在于地基不稳,塌了一边。

这是前面的长城,第8号敌楼旁边有个像鱼背一样的巨大山石,也有队友说像面包。

这也算是一个奇石山景。
这条小路是个突出的石缝,大约15厘米宽(宽窄不一),又有雪,还是上坡,下面是90度光光的崖壁,要十分小心。
本文未完,下节接续。
前一篇: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后一篇:亓连关长城穿越官地村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