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2019-02-17 21:56:19)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续接上节)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回看13号圆楼和12号楼。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前面又有一道墙插到山险。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是14号马面。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是15号敌楼(密云355号敌台),这个敌楼的箭窗挺怪,三面是三眼,北面是四眼,敌楼保存较好。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敌楼内部没有坍塌的。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是16号敌楼,两侧塌没了,只剩下中间的一溜拱券,应该是3*3眼的规格。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中心拱券的两侧各有三个拱门,应该通着三个箭窗。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回看16号楼。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道墙直抵山崖而止,这里的墙没有包砖,三等边墙,也许是在北齐城墙的基础上加宽加高,由于没有白灰勾缝,塌的比较厉害。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城墙到山险而止,我们要从左侧下墙,沿小路去绕道山顶北面的孤楼,钻树棵子是免不了的。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经过5、60度陡坡的上上下下,来到一段碎石墙,应该是北齐的原始城墙,一是不宽,没有碎石夯土芯,二是没白灰勾缝。这段墙一边是悬崖,一边通往北面。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下了这段石墙又是十分倾斜的小路,还要十分注意路上的枣树,扎进衣服就没法走了,硬走会把衣服撕破。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经过惊险的上上下下终于来到了17号敌楼。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是一个孤楼,没有城墙相连,也是3*3眼的规格。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一进门就是两边对开的蹬道。楼顶是秃秃的废墟,似乎有楼橹的房基。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敌楼内部保存较好,没有太多的坍塌。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出了17号楼往左又是十分倾斜的小路,树丛密布,十分不好走。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转过山头有一处开阔的山脊,上面又有一道北齐石墙,潮河的马蹄湾就在山下,我们是从南到北再转向东,围着马蹄湾走。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段北齐的石墙不长,到前面的山险而止。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我们前面是一道绝壁石山,我们下了石墙,从左面一个石缝攀到这个绝壁石山的后面,又是一段倾斜而艰难的小路。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最后来到这个犬牙交错的石峰,需要从石头尖上爬上卧虎山的主峰,两侧是悬崖,还好没有恐高的。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队友在悬崖边上也不忘拍照片。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我也抽空拍了一张,绝对垂直的崖壁。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快到山顶时,有一条小路贴着石尖的左面分出去,听队友说有一条小路能绕过顶峰,于是我就从小路绕到主峰的东面,又上到一条北齐的石墙上。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种石墙就是北齐的长城,比较窄,没有墙芯,全部碎石垒成。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回望绕过的主峰,上面有一个测量用的铁架子,还有一些当年作为景区为了安全插的铁栏杆。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前面是18号敌楼,像是3*3眼的规格,从这面看保存的还不错。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绕到后面才发现东面缺了一大块角,也许是当年日本鬼子炮轰或者航弹炸的。
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长城要塞——古北口,成为长城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据队友讲这里有日本鬼子的刻字,这是在这座敌楼里日军用刺刀刻下的字迹,应该是步兵第二十五联队通信班,还有几个片假名。步兵第二十五联队应该隶属于日军第八师团,是进攻古北口的日军主力。此外还有其他的日本名字。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个敌楼只有一个朝东的门,但已塌圮,门边有一个小巧的蹬道还挺好。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在楼前有一块石头上有个圆形石窝,估计是古代守军将士舂米用的,这种东西在河防口到青龙峡段的长城上也见到过。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18号敌楼前没有城墙,前面是到山险。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为了安全,当年景区在这里插了数根铁栏杆,有些铁链还在。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回看这段山险,还是很陡峭的。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前面又是19号楼,是个2*4眼的扁楼。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19号楼一个门朝南,一个门朝东,保存的还好。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敌楼内部景象,上面开口是登顶的梯口,没有砖砌蹬道。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过了19号楼又是一个山险,看的头晕。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山险下面接上了城墙。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顺着城墙来到20号敌楼,是个3*3眼的规格。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内部保存很好。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20号楼东面的出口下面是一段很陡的城墙,左边似乎有障墙的平台,障墙都毁了,但是一个个方形的平台说明这里有障墙。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里的射孔是我看到过最科学的,虽然不规矩。外面一层砖是开了一个细长的豁口,这样比大开口的箭窗可以减少伤亡,而且里面是个外八字的开口,可以增加射箭的扇面,但是是用砸开的半块砖砌上的,工艺不规矩。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在这段城墙上镶有两块碑刻,据队友说前几年还在,现在不知哪里去了。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下面是21号楼,一边的拱券顶已经露了天了。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21号楼门的石拱券躺在了楼里面,好像是人为的。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楼内还有一块砖墩,估计是登楼顶的梯座,这种梯子是固定的,这种情况在金山岭长城中有发现。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21号敌楼前面的城墙,远处是一个敌楼墩台,楼子已毁,算是22号楼。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在爬长城的时候没有注意下面的铁路隧洞,我觉得这个垭口处应该是万寿山长城与卧虎山长城的接点。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是23号楼,3*3眼的规格,保存尚好。
关于万寿山名字的由来有两种:一是说姊妹楼后面的大山像个寿字,卧虎山在后面像个桃子,有寿桃的意思,所以叫万寿山。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楼内的景象,上面的开口是登顶的梯口。
万寿山名字的另一种说法:原来山上有座建于明成化年间的慈云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乾隆皇帝去承德路经古北口在此庙休息,又正值60大寿,此庙改名为“万寿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八十寿辰祝寿,再次将此庙易名“万寿寺”,此山由此得名。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23号楼的下面很长一段都没有完整的敌楼,全部只剩了基座。
清末宣统年间,道人郝祥麟重修万寿寺,改万寿寺(慈云寺)为道观吕祖庙。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就是那一大段没有敌楼只剩墩台的长城,大概估计差不多有10多座敌楼全部毁掉,也许是战争和周围农民拆砖所致,这和蟠龙山长城靠近古北口一带情形相似。鉴于这种情况就不再给敌楼排序了。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些墩台做的非常结实,中间的墩芯全部用碎石和白灰浇铸而成,里面还加上巨大的石条,起到牵拉固定的作用,外面再包上巨大的石条,真是比混凝土结实,多大的工程呀,这是佩服古人。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在一处垭口,有一块新刻的石碑,由于天色已晚,字刻的又浅,没有上色,密密匝匝,实在不可辨认。
借网友所述,上刻:“隆庆五年夏孟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祖籍)刘应节,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督察院右佥都御史肤施(祖籍)杨兆,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高安(祖籍)傅孟春,仁和(祖籍)佘?周,整饬密云等处兵备山东按察司副便兴乐王维宁,总督府右都督宁远(祖籍)戚继光,协守西路副总兵官鄱阳(祖籍)李超,分守古北口等处地方泰?定远罗玮,中军官皖县(祖籍)刘坤,提调攻城?一??总?县周添禄,鼎建。”,估计为修城记功碑,也是责任碑。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远眺北面山脊上的三层敌楼,这种敌楼在蟠龙山长城有见,由于天色昏暗,拍的虚了,以后抽空再去造访。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里的城墙也叫牧羊人掏了一个洞,也许是1933年抗战时让日军炮轰了表面的城砖,后来又有人掏空了墙心,形成一个深洞,里面还贴了对联,说明春节时还有人光顾(今天是大年初五)。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城墙上的弹孔,很明显,外缘是破碎形的痕迹,外大内小,从弹孔破坏的作用看像是机枪打的。同样质量的子弹在这么近的距离形成的弹孔,只有机枪才能造成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也是个弹孔,从外缘破损的状态可以看出,不是自然风化的。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里有一座修复了的敌楼,修的光光溜溜,登顶的蹬道口没有按原样恢复,就是起了一个围墙,用破板子蓬着,真糙。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从这个楼上俯瞰潮河,最下面的姊妹楼已经可见,还有旁边的小广场上等候的汽车。下面的城墙上还有两个敌楼的残墩。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里是姊妹楼,挨着相隔10米,这是在万里长城中仅见的。由于天色太暗,没有拍它们的正面。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是姊妹楼的老照片,和现在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雄伟沧桑,满满的骨感。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用闪光的拍了姊妹楼前面的文保石碑:潮河水关遗址。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长城卧虎山段。还有一块姊妹楼的文物说明碑:
姊妹楼位于古北口镇河西村,卧虎山长城的潮河口处,与潮河水关相连,西有卧虎山,东有蟠龙山,两山耸峙,龙盘虎踞,紧锁潮河,两座敌楼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进可攻,退可守,这种建筑布局具有特殊的防御功能。姊妹楼始建于明代,两楼并排相错,高低有差,顺山势而建,两楼由台阶相连,低处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内设四横两纵通道,均为船蓬顶,大面设四箭窗,小面设两箭窗,高处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内设三横三纵通道,均为船篷顶,四面均设三箭窗,窗口均为两券两伏。墙体为条石基础,城砖垒砌,中腰及顶部外突两道各三层棱角檐拔檐砖,顶部设垛口,2012年按照历史资料及残存地基对其进行修复。
卧虎山长城穿越(下)

这是我“六只脚”的轨迹和数据。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