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长城穿越(上)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金山岭和蟠龙山长城都已经去过,而与古北口一河之隔的卧虎山长城还没走过,心里一直惦念。正好看到有户外组织卧虎山长城的穿越活动,于是报名于2019年2月9日(大年初五)乘三辆小车,共12个人来到密云县古北口镇。
为了方便穿越取车,我们分为两队,一队从古北口潮河边上的姊妹楼上,一队从西沟林场上,两队对穿,见面交换车钥匙,然后各自取车回京,这都是老户外想出的妙招。(本文作者李辛海)
西沟林场位于古北口镇潮河村的西北边缘,是古北口镇内唯一的林场。这天是大年初五,早晨多云有风,气温比较寒冷。

然而我们太大意了,没有防备,走到这些房子的前面时,让屋里的人发现了,死活不让进。我们佯装回返,然后下到路边的河沟里,猫着腰又回去,结果里面的人穿了衣服又出来了,发现了我们,一直把我们送出栅栏门锁上了。
这个有房子的地方地图上好像叫坡城子,以前是个自然村,后来把人迁走改为西沟林场,把周围一大片山林圈为古北口森林公园。现在这个村子据说叫人承包了,改成度假村。
潮关村是古北口地区现存最早的古城,村北卧虎山上有北齐长城。潮河关属于北齐长城的一个关口,据《北京历史地图集》记载:潮河关在北齐武平三年称“提携城”,隋唐时叫“提奚城”,元朝改为“潮河关”,明朝万历年间叫“潮河所”,清代至今仍叫“潮河关”。

这是我们这次穿越路程中明长城的第1座楼,虽然敌楼已经没有了,但是基座基本还好,下面是毛石垒砌,白灰勾缝,楼体为城砖砌成。这个残楼专业叫密云368号敌台,为了方便记述和读者理解,就算是这次穿越中的1号楼。
这里的明长城属于蓟镇古北口路的潮河川所辖。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疆域>载:“古北路,东自卢家安寨,西抵蚕房谷寨,延袤九十五里。南至密云县。潮河川属下各隘口一百里,古北口属下各隘口一百里。北即口外。”可以看到古北路辖两个关口一个古北口,一个潮河川。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路关寨一十八。古北口下,……。潮河川下,蚕房谷寨……陡道峪寨……吊马谷寨……潮河第七寨,潮河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极冲。潮河第六寨,潮河第五寨潮河第一寨,俱永乐年建。边城九十二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空心敌台二十七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由此可见,这里的长城属于蓟镇古北口路的潮河川所辖。
明长城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主要配合明太祖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所加固修缮,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后,发动了第一次对蒙古的北伐。而这里的长城建于嘉靖三十年(1551),所以说是先有关口,后建城墙,而空心敌台建的更晚(隆庆三年1569以后)。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后发动了第三次北伐,由此可见古北口的重要战略位置。
明朝前期,从洪武到正统十二年(1368~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主要是在魏、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了一些烟墩、烽堠、屯堡、关城、濠堑等,属于修修补补。
土木之变(1449)后,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对蒙古族各部进行大规模的远征了,由此改为加强北方防务,修建长城防御体系。明朝对长城的大规模兴筑,始于正统,止于嘉靖末年,历时130年。
有资料说:卧虎山长城由八大楼子长城(约2.5公里)、黄峪沟长城(约4公里)、卧虎山长城(4.75公里)和万寿山长城(约0.3公里)共四段长城组成。
我认为从西沟林场往西是八大楼子长城。从西沟林场往东往北,到后面的三岔墙的结点和往西北方向的支墙应该是黄峪沟长城。从三岔墙结点往东到翻过卧虎山主峰,到古北口隧道口的一段是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从潮河边上的姊妹楼往西南到古北口隧道口与卧虎山长城相接。

支墙的沟底应该有个关城,从沟底残墙的边缘看,能看出有一个长方形的台基宽于墙体,这算是6号关台。有小路从中穿过,这是从河北滦平通往北京西沟方向的捷径商道。据说隘口东面的山沟叫干沟,属滦平县涝洼乡所辖,西面的山沟是西沟,属北京古北口所辖。西沟林场在路口设铁围栏截断小路,但是人们撬开围栏仍在通行。

在沟底关城旁有个文保石碑,前面是全国文保单位:明代长城,滦平县政府2015年5月1日立。石碑背面:位置:涝洼乡大古道长城,至巴克什营镇营盘村高楼山。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等。这一段长城属于滦平县保护。有人推测这里是潮河川关,地势平漫,极冲。也曾经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土默特部俺答汗劫掠京郊(史称“庚戌之变”)和1933年日军偷袭八大楼子国军阵地的通道。
远去的残墙高高低低,逶迤而行。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