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节)

远处山顶上的是将军楼,下面的是鸳鸯楼。

鸳鸯楼就是两个楼挨得近而得名。

向鸳鸯楼进发,路上都是碎砖头。

这是鸳鸯楼南边的8号敌楼,4*2眼的规格。

8号楼也是砖拱券的回廊,中室架横梁,铺木板,建楼橹的规制。

我们的虫虫领队上来了,雄赳赳,气昂昂。

这是后面的9号敌楼,同8号的规格一样。

垛墙上五角箭孔做得漂亮。
里面和8号敌楼一样。
关于鸳鸯楼还有个传说:李闯王进京时取道石峡关,留下一众将士镇守此地,以保退路。据说一位驻守在鸳鸯楼的将领与本地女子相爱,闯王进京后将这里的部队调往京城。临别时,他与女子相约鸳鸯楼,等待得胜归来娶她为妻。后闯王在京失利,将领战死沙场,但女子依旧痴痴守望在鸳鸯楼,直至去世。此后,当地人便将这两座距离不足百米,有着浪漫爱情故事的敌楼称作鸳鸯楼。

过了鸳鸯楼又往山顶爬去,天高云淡。

多么整齐的雉堞,锯齿一样,这是双边垛墙,古人的建筑水平。

保存较好的进兵洞。

下午的阳光温暖舒适。

远处的将军楼巍峨耸立,其实将军楼我已经去过,虽然可以提前下撤,但是不想错过美景,继续前行。

长城在山脊上穿来绕去。

下午的阳光和天上的残云衬托着将军楼更加雄伟。

向10号敌楼——将军楼进发,一个高高的爬升。

10号敌楼由于它的规格较高,保存完好,又是制高点,以及所谓的“三街六巷”而著名,据推测是镇守这一带长城的将领所驻扎的地方,所以墙友叫它“将军楼”。

敌楼的结构也是砖拱券的回廊,中厅架木梁,铺木板,建楼橹的砖木建筑。
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横岭路隘口三十九。白羊口下,……,软枣顶,永乐年建,缓。”我个人推测将军楼这个山顶就是软枣顶,这里山势陡峭,很难被敌人攻破,所以称之为“缓”。

这是六个箭窗对关外一侧的回廊,但是对关内一侧为四个箭窗。

借网友图片展示关内一侧的四眼箭窗。

我们的队友从将军楼另一侧下来,肩上挂着70~200/f2.8的全幅套机,够重。

在暮色中寻找美景。

下午三点多的阳光斜斜的照在城墙上,格外明显。

这是11号敌楼的残墩,楼子几乎没有了。

在苍茫的暮色中沿着城墙往前走,尽量在天黑前下山。

天上一架飞机拉了一条白烟,在天空中格外醒目,下面的长城在雾霭中延伸。

为了加快下撤速度,领队带我们两次从长城下面小路切过,从这里再上长城。

前面是12号敌楼。

这是个2*4眼的敌楼,但是是一端两眼(一窗一门),一端一眼(一门)。

这是四个箭窗的一侧,尚能看出眉目。

另一侧的楼体就塌没了。

这一端是一眼(一个门),这可不多见,也许这一侧的箭窗塌没了。

我们从勺子城一段的豁口下撤,沿小路下到陈家堡村里。
关于勺子城有一段解释:这段长城叫勺子长城,取其自然形态。在自然风化和损毁之下,这段长城形成一个类似勺子的走向,故名勺子城。我是没看出来,有些牵强。

陈家堡村里盖的小圆楼,算是个旅游标志。

村里还有个小庙,门前有个石碑:陈家堡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末年,民国初年(1904)由村里募捐修缮。文革被毁,2006年为了恢复传统文化重建。这里有龙王庙,就说明这里曾经有大水,双关子和糜子峪口都应该有水关。

这是我们领队的专业轨迹和运动记录,累计爬升837米,总里程11.47公里。

队友给我拍了一张,爬起山来还挺热。
我到达上车处是下午4点半左右,还能看到远处城墙上有队友下撤,有新人恐高走得慢。天也黑了,领队带着人打着手电上山去接,最后6点左右才发车回京。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