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2019-01-02 21:39:49)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续接上节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回看4号墩台。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前面这应该是序号9的5号墩台(164号敌台),这个墩台垮塌的比较厉害,墙体不太明显了。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5号墩台的下面是绝壁,我绕过去看了一眼就知难而退,几乎垂直,没有城墙连接,是个山险。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我又折回去不远,有条下山的小路,顺着小路绕到了绝壁的前面,回看绝壁。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从绝壁下面绕过来很快,上面的人还没有下来,年轻人以险为乐。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在鞍部是序号10的6号墩台(165号敌台),一大半都垮了,另一小半也是岌岌可危,斜的厉害,再不及时整修就塌没了。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是垮塌台体的景象,内部是碎石黄土填充,外面是条石垒砌,墩台顶部有白灰抹砌(防水),青砖铺设。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里的城墙墙体全部是碎石垒砌,塌的不成样子,走起来磕磕绊绊。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前面来到序号11的7号墩台(166号敌台)。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在7号墩台的另一侧,领队说这里的右手(背对敌台),大概是东面,有小路下山,可以回到我们的出发地,大巴车在那等着。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过了7号墩台继续沿着碎石头路往上走,去看九眼楼。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路上又有一个墩台,但是不十分明显,只能从方形的墙体可以看出,算是序号12的8号墩台(167号敌台)。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行进途中有好几个碎石土墩,也许是城墙的土芯。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旁边垒起的砖石墙还能看出一些端倪。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上面还有一段有雉堞的城墙,石砌的城墙墙体没有了,而且城墙不高,一侧塌的比较厉害。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里又是一个碎石芯的土墩,算是序号13的9号墩台(168号敌台)。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墩台一侧的砖墙。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里的城墙建造质量较差,墙体是好几层小砖砌的,中间都裂开了。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外侧的垛墙有几段还是挺好,但是没有石砌的墙基。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爬上一段碎石的边墙以后,就看到了九眼楼,这段碎石的边墙很像北齐时期(550年—577年)的长城。我在河北崇礼和梨木台、黄崖关都见过,相似度很高。
      据专家考证:从大同镇延续到四海冶的长城,是在北魏、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南面从北京结蜿蜒向西南,又到居庸关而南下,直抵今天冀、晋、豫三省交界的长城,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自北京结向东到榆关一带,也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因此估计,九眼楼旁边这道不长的城墙也是北齐的遗物。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就是著名的九眼楼(长城网编号延庆108号敌台)。
      九眼楼地处怀柔县与延庆县交界火焰山顶部,因敌楼每面有9个箭窗而得名。又因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北京城,故也称望京楼。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海拔1141米。据《明长城实考》记载:“怀柔火焰山九孔楼,是明万里长城敌楼中,其建筑规模和形制都是最大的一座敌楼。”九眼楼是驴友俗称。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是网友拍的九眼楼没有整修之前的模样。
据网友介绍,建九眼楼的目的是为了保卫皇陵。此地古时称四海冶(现为延庆县四海镇四海村),防务属宣镇东路,正在明皇陵之北,因此成为防守要地。当时北面沿线,如岔道、柳沟、四海冶等地都有军事城堡,屯军防守。关键之地仅有一城堡尚显不足。据明嘉靖《隆庆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奏……欲于金陵之后筑墙修墩为拱护计,……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红门左右修墩十四座,墩墙相连。”当时建的是宣镇南山路边垣,九眼楼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的,由此该楼应属宣镇所辖。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记载说:“九眼楼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抚都御使王仪建,中间有大小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长160华里,设五口,红门左右修墩14座。九眼楼在该边垣最东端四海乡石窑村南5里火焰山,垛墙高7.8米,有九个瞭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这条记述告诉我们,九眼楼距今已有450多年了。同时也告诉我们,它重要的军事意义。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九眼楼结构独特,中间是一个砖拱券的方堡,有四门通往四周的箭窗回廊,回廊顶部(方堡顶部与箭窗上部)应该有木梁横架,上面再铺木板,形成两层的巨大敌楼,箭窗上面的雉堞说明了这种结构,这在整个长城沿线是独一份的。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方堡内部景象,中间是一个大厅,十分开阔,建造的规矩坚固,四面各有一券门,门高2米,阔1.2米,出入极便利。南北门边各开两窗,方便采光。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九个眼的箭窗相当有气势,高大简洁。但是我也有些奇怪,这么高的箭窗也会使敌军的箭炮容易攻入楼内,不利于防守,不太理解。箭窗垛墙高度为7.8米,巨高,每边为13米,箭窗高将近2米(我本人估计),宽0.5米,内有军士来往巡视宽1.2米的环行步道。九眼楼下部砌石条,上部用白灰砌青色城砖,构建十分坚固而壮美。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箭窗上部的雉堞说明,回廊的顶部应该有横梁和木板铺设,士兵可以在二层防守,南面回廊有砖砌梯台痕迹(个人认为)。
      九眼楼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蓟(蓟州,今之北京)、昌(昌平)三个军事重镇接点,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九眼楼西面和北面有马道,有蹬道,方便马匹和人员的进出。楼下西侧有小平台,为军士集中的场地。楼的北侧,有砖砌的台阶,沿台阶可达楼北门。
根据历史记载,九眼楼所在的山叫火焰山,《宣镇图说》记载:“火焰山在永宁东九十里,多奇峰峻岭,形如火焰,故名。与海字口、岔(擦)石口俱系极冲。邻东路大边,山势孤悬,为南山第一要地。”所以此敌楼应该叫火焰山楼,后面有明代诗碑证明。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九眼楼在清代叫御靖北台,此为清代地图,中间城池为四海冶,右下为火焰山,火焰山右面有楼,即为御靖北台。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是九眼楼与宣镇东路大边和南山路边垣的示意图。火焰山楼(九眼楼)是宣镇东路大边和南山路边垣的交合点,楼北侧有残墙向北延伸,通往四海冶、龙门所一线,这就是宣镇的东路大边(也称东路边垣)。楼西侧有残墙向西延伸,主体在延庆境内,通往八达岭一线,与昌镇长城相交,这就是宣镇的南山路边垣。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是长城网的长城(红线)示意图。上面黑三角是九眼楼,下面黑三角是北京结,中间是西大墙。九眼楼、西大墙到北京结一线的长城属昌镇,东路边垣和南山路边垣属宣镇所辖。从长城的建筑规格看,昌镇的规格高,基本都是一等边墙和空心敌楼。而宣镇长城的规格就低了,基本是三等边墙,敌楼不多,多是孤立的营城。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西面蹬道下面的拴马桩,简朴实用。
《宣府镇总图说》载:“陵京外制胡虏,盖屹然西北一重镇(指宣镇)焉,东自昌镇界火焰山起,西至大同镇平远堡界止,延袤一千三百余里。”这里讲的是宣镇管辖的基本范围,东部边界就在火焰山九孔楼。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西面马道下面开有一个关口,通长城内外,没有关口的名称石匾,《四镇三关志》上面也没有记载,《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也没有,旁边的营城也没记载,真是怪了。
但是我还是认为这里是个关口。1《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记载说:“九眼楼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抚都御使王仪建,中间有大小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长160华里,设五口。” 九眼楼附近的长城160里,设了五个关口,这里应该算一个。2这里有那么多的碑刻,如果不是交通要道,不会有这么多人题诗留刻。3从长城图上看,宣镇的南山路和东路两条长城交会在在这里,如果不开一关口,商贸交通会很不顺畅,等于进了死胡同。4在城墙上开关口,金山岭长城多有此状。向各位看客求证。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在马道北面的石墙上延庆县文物保护石碑一块:九孔楼。九眼楼是驴友的俗称。
据考,宣镇南山路边垣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开建。嘉靖二十七(1548)、二十八(1549)两年,北方鞑靼俺答部大举入侵妫川,这一带惨遭浩劫。宣大山西总督翁万达于嘉靖二十八年这一年提出《请修建北、东二路边垣疏》曰:”以二路边垣计之,东路起四海冶镇南墩,而北至永宁尽界为边(至靖安堡)。北路起滴水崖,而北(经独石口),而西,而南,至龙门城尽界,为边凡七百余里。”说明修建宣镇东路大边的位置,并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再筑东路边垣,因而修到九眼楼附近,连接南山路边垣,形成今天的样子。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在北面石墙下镶有多块石碑,很多已经漫漶不清。 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其中大多是赞美它的雄姿,抒发作者壮烈胸怀的诗作。作为一个敌楼写下如此多诗文,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军事家、诗人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
在没重修东路边垣之前,四海冶黑坨山和火焰山之间有防御空隙。后人杜齐名《南山志总论》(万历四十二年1614)说:“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蓟镇之边者,桃树庵数百丈墙耳,往时三镇推诿,经数十年无肯任者,非难于墙,为难于守也,近倚宣镇完局矣。然临事必三镇共力同心,庶几无失,万不可虞,讵可独责宣镇乎!”大意是:火焰山没有接蓟镇,仅有桃树庵几百丈的城墙,这个空隙以前三镇(宣、昌、蓟三镇)推诿,几十年没人管,不是难筑墙,而是难守,就是近靠宣镇管理完事。但是遇到战事必须三镇同心共力才行,不可单独责怪宣镇。此说明当年九眼楼附近是个三不管的地方,由于嘉靖二十七、二十八两年俺答入侵才被重视起来,并对翁万达的补救措施赞赏。
《明实录》也载,嘉靖二十八年四月,翁万达又奏:“臣往来相度,拟于镇南墩与蓟州所属火焰山接界,塞其中空,筑墙仅三里余,可以省百数十里之戍兵。”说明九眼楼附近确有防御空隙,而且极其重要。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是明代巡按宣大御史徐申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巡行到该地书写的大理石碑一方,序言:“万历乙酉予巡行上谷兼叨视师抵东偏六月望日同工总戎丁宪副刘少参登火焰山漫题二首
                       
天际丹梯拱帝州,高台插汉眺燕幽。
风云北极凭栏动,星斗西垂倚剑流。
龙啸层巅朝雨霁,虹垂大漠夕阳收。
幸簪白笔巡行暇,暂向青山纪胜游。
                       
晓雾扬兵紫气重,振衣一上最高峰。
树从碣石晴霞绕,酒近华阳彩雾封。
双阙长风吹薜荔,九陵明月挂芙蓉。
群公环珮山云起,仿佛相携尘外踪。”落款为:姑苏徐申题。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个石碑内容是万历十九年(1591)任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的吴礼嘉题写的:“登火焰山楼,
白云层里插危台,俯瞰穷荒亦壮哉。
万叠关山皆北向,九天灵彩自东来。
风清鼓角龙沙静,光闪旌旗海曙开。
仗剑高登霜气肃,欲凭火焰暖霞杯。”落款是:“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浙鄞(浙江鄞县)吴礼嘉题”从这里可以看到九孔楼正名应该是“火焰山楼”。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在九眼楼的西面有一座驻兵营城,长城网标明:延庆027号城。这里有各种驻军的遗址,还有马圈。在山顶上建营城还是比较少见的,一般都在山下,这就说明九眼楼和营城关系密切,是一个整体的防御系统,同时也说明了九眼楼位置的重要。这个营城应该属宣镇所辖。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由于我们是集体活动就没有过去看,这是网友拍的营城概貌,所在地点的北面(后面)还有一个马圈。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是网友拍的马圈门洞上的石匾:“威严”二字,万历年间的落款。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我们在九眼楼午餐后顺着原路返回,远眺周围的群山,天上的阴云未散,一派萧瑟苍凉的景象。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在下山的路上队友提醒有野鸡,果然在树丛中发现,估计是母的。赶快将相机采用手动对焦,避开树枝的干扰。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野鸡的头顶有两条挺长的黑色倒凤,离我们有个4、5米,没敢惊扰。我还是第一次比较清楚地看到,漂亮,精彩。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是下山路上的奇石,像夹心饼干一样。
      我们按照路标一路下山,路上碰到几个路口,虽然挂着布条,但是有树枝档在路上,根据判断没有走沟里,而是沿着山腰一路向右面的垭口走去。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登上了垭口就能看到山下的村子,下到村里一看,果然是西栅子5队,找到了我们的大巴车,终于松下心来。
九眼楼、西大墙长城穿越之二
这是《六只脚》记录的轨迹,《六只脚》的里程(只记录平面的,不记录上下的)和爬升(只记录最高的一次)记录不全,起点处有一段小圈是冤枉路。我和另一个驴友是将近下午4点到的,大约4点半发车去接走岔了路的几个人,大约5点开始回城,一路顺风。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