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蟠龙山长城之二

(2018-12-13 16:30:30)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接续上节。
蟠龙山长城之二这里是10号敌楼,旅游标志为郝望楼,不明就里。
蟠龙山长城之二
郝望楼应该是3*4眼的敌楼,外面损坏的比较厉害,里面还依然坚挺。
蟠龙山长城之二
估计也是战争的破坏比较严重。
蟠龙山长城之二
里面的结构还不错。
蟠龙山长城之二
回看郝望楼。
蟠龙山长城之二
左手应该是11号敌楼,也是仅余夯土芯了。
蟠龙山长城之二
下面的残楼应该是12号了。
蟠龙山长城之二
敌楼仅余高高的一角,孤零零的戳着。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个豁口应该是个箭窗,最上面的砖头随时掉下来。
蟠龙山长城之二
回望12号楼的惨像。
蟠龙山长城之二
前面又是一个方墩,算是13号敌楼了,有几个岁数比较大女士结伴蹒跚而行,真是有些唏嘘。
蟠龙山长城之二
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孔洞也许是古北口抗战的遗存。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远处的高楼就是大名鼎鼎的将军楼(14号楼),在著名的古北口长城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将军楼。
蟠龙山长城之二
今天的将军楼满目疮痍,外侧的砖墙上存在多处枪眼,穹顶被炸弹炸出直径约1米的大洞。
蟠龙山长城之二
由于双方激战,敌楼的箭窗几乎不见了,仅余立柱,依然不屈的挺立着。
1933年3月10号下午,日军第8师团先头部队开始全线向这一带防御的中国军队进攻,天黑之前,日军就占据了将军楼。连夜将炮兵阵地移到山梁上的制高点,向西南俯瞰,古北口镇尽收眼底,中国军队的指挥所就设在下面长城尽头的关帝庙,完全暴露在日军炮火射程之内。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将军楼的中厅,这应该是个穹隆顶,或者是八角攒尖顶,从砖顶的排列看像是穹隆顶,但是墙面是八角形的,这是非常少见的,如果是穹隆顶,那就是我所见过的独一份。
房顶的圆洞其实是一个圆形弹洞,有资料说属于日军飞机投掷的小型航弹造成的,看来炸弹威力不大。也可能是迫击炮的炮弹造成的。
蟠龙山长城之二
中厅的地上还有一个炉灶的痕迹。
日军第8师团是日军热河南线作战的核心力量,将军楼被占领,就意味着古北口战役失败了。时任25师师长关麟征立即命令73旅旅长杜聿明代替他指挥战斗,由他亲自率149团去夺将军楼。这样,以将军楼为核心,双方投入了5个团(联队)展开激战,战斗极度惨烈,149团团长王润波在激战中為日軍武士刀砍杀,25师师长关麟征也被手榴弹炸伤五处迅即被后送。副师长兼73旅旅长杜聿明代理师长指挥,146团团长梁恺则代理73旅旅长。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里还有文字砖,只能认出“墙子路”三字。
《关麟征传略》记载了古北口作战的情形:“关麟征亲率149团反击日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被炸五处受伤,浑身是血,身边官兵全部战死”。3月12日下午3点,古北口失守。
蟠龙山长城之二
从残箭窗可看见外面的地形,居高临下,中日双方军队所以在这里反复争夺。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将军楼的另一侧,有人将这里的将军楼与老照片中的敌楼进行比对,认为老照片里的敌楼就是这里的将军楼,我看有些不像。
蟠龙山长城之二
老照片中敌楼的左窗,向下有个长长的豁口,而这里的左窗却是比较圆的。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张也是如此。这两张老照片倒是有些相似,好像是一个地方。上面一张是日军占领,下面一张是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下面的人)。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15号楼。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个楼下面有个券门,和前面讲的4号楼有些相似,只是这个楼的上面没有了。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16号敌楼。
蟠龙山长城之二
由于这个楼子塌的比较厉害,大概是3*4眼的敌楼。
蟠龙山长城之二
几个拱券的组合还是有些韵味。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近处看看这个由各种拱券组合的敌楼。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一带是个高地,可能是古北口抗战中的蟠龙山制高点370高地,从这里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蟠龙山长城之二
回望走过的敌楼。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我的前进之路,领队说一直沿着长城走。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17号楼,也是仅余墩台,楼子没了。
蟠龙山长城之二
有两个老外情侣在这自拍,在红衣女的地方支好相机,正在赶快往回走。
蟠龙山长城之二一朵一朵的秋色填满了山谷。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里是18号敌楼。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敌楼的另一侧,墩台还在。
蟠龙山长城之二
黄昏中的残墙,这里城墙的城砖基本都没有了,只剩下夯土墙。
蟠龙山长城之二
看看这里的城墙,城砖扒得干干净净。
50来人的队伍走到这里只剩下我一个了,还继续沿着城墙走吗?天色已晚,前面的土城墙都是灌木丛,还挺窄。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心里有些发毛。正好发现前面有个村子,于是下了城墙,从果树园里生切下去,到村里问到了公路和进京检查站就踏实了。这个村是滦平县的巴克什营村。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公路边河北省的文物保护碑,2001年立。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冲。”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1956年立的河北省文物保护碑。
又说“边城五十五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附城台一座,空心敌台四十八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古北口营城堡一座,洪武年建。”
蟠龙山长城之二
往前不远看到了北京的全国文物保护碑:古北口瓮城。
旁边有石碑介绍:瓮城位于古北口村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是古北口关的重要防御设施,可加强关隘的防守。该瓮城建于明代,隶属蓟镇总督管辖,属于蓟镇西协古北口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督建,瓮城平面呈三角形,周长238.2米,设在通往东北的重要关口“铁门关”上,也称“铁门关瓮城”,墙体用城砖和毛石混合建造,设有两门。
蟠龙山长城之二
这是瓮城残存的墙体。
从《四镇三关志》记载来看,洪武年间(1368~1398)先建的古北口关和营城。从石碑介绍来看:隆庆年间(1567~1572)戚继光督建的瓮城。
又有资料说:古北口关城位于蟠龙山脚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城池随山势上下起伏,全城呈三角形,周4里310步,有东、南、北三门,城墙高5米,陡峭处以山石垒成,平缓处以条石为基,青砖包砌,是明代守军的防御指挥中心。出关城东、南两门就是东关、南关等商住区域。
蟠龙山长城之二
瓮城的一侧尚存毛石垒砌的城墙,由于此时天色昏暗,无暇探访这里的古迹。
这时天色已经黑蒙蒙的,来到检查站没看到我们的大巴车,有些转向,觉得是在检查站的南面,后来一问才知是北面,过了检查站就看到我们的大巴车停在路边。由于50来人最后是各走各的,还有提前下车的强驴,哩哩啦啦等了快1小时,6点半人才齐,发车回京。
对于蟠龙山长城最大的感触是:这里是古北口长城抗战的战场,那时的古北口一定是凄凉而悲壮的。每次游览完了一定要查查资料整理一下,能发现很多你所未知的知识。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