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榛峪长城穿越铁矿峪之一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以前在北京周边出游常常是几个人坐公交。这一两年开始随户外团出游,虽然交不少路费,但好处是:一,人多,心里踏实。二,路熟,不会走冤枉道。三是,车接车送,舒服,不会为末班车担忧。四是,可以有穿越活动,活动范围大。总之,好处多多。
2018年12月15日,随义户外组团来到怀柔的大榛峪爬长城,穿越到铁矿峪,一车55人,浩浩荡荡。这天天气回暖,但是有些雾霾,影响远处的景观。
古称的大榛峪就是指今大榛峪村的西台子民俗村,其名最早见于大榛峪长城的大榛峪关(俗称贾家口关)
石碑(现存于响水湖景区)上的记载。
大榛峪西台子村坐落于北京怀柔区渤海镇,有一段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横亘在村子的后山之巅,人们把这段长城称为大榛峪长城。大榛峪长城东接慕田峪,西连八达岭,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
大榛峪的地名源于一个传说:明朝当年修建长城的官兵来到此地,见一片茂密的平板榛林,其果实硕大,故此地取名“大榛峪”。今天的大榛峪,则是一个由5个自然村(西台子是其中之一,村部所在地)组成,
拥有800多人口的渤海镇第五大村。
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疆域>载:“黄花路:东自慕田峪,西至枣园寨,延袤一百八十里,南至昌平州,黄花镇属下各隘口约八十里,渤海所属下各隘口约一百里,北至四海冶宣府地各属下隘口约五十里。”由此可见,大榛峪关口属昌镇黄花路所辖。
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黄花路隘口一十有七,渤海所下,大榛峪口,永乐年(1403~1424)建,通四海冶,本口,通步,缓。”建关很早,看来是先有的关,后建的敌楼和城墙。
怀柔境内的长城,全长61.5公里,
其中,大榛峪村就有长城8公里。大榛峪长城有空心敌台、实心敌台、墙台等,并有关隘4处。明代,每处隘口都有城堡并设卡屯兵戍守。
据《大榛峪西大楼修城碑》碑文记载:“山东右营春防军士三千名,内除杂流火兵四百名,实在休工军士二千六百名……左部千总莱州卫指挥佥事滕继光,中部千总灵山卫指挥使李轻,右部千总鳌州卫指挥使唐世桢。”最后文中的“左部”“中部”“右部”是指山东右营春防军的番号。所以这里的工程应该是由“右部千总鳌州卫指挥使唐世桢”组织施工的,并在砖上印有“右部”二字。

西大楼是大臻峪长城的制高点,海拔有说960米的,有说986米的,始建于明永乐二年,万历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西大楼长城比较险,像是在垂直的悬崖上镶嵌上去的。这段长城保存得比较完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居然还能保存的如此完好,也是个奇迹了。

西大楼是个拐角楼。两个门开的方向呈90度,一个向南,一个向西(大概)。在它的后门有一段城墙是一个断头墙,断头墙不知当时建的就是这样,还是后来修复的。墙芯断面由毛石垒砌,比较整齐,但是两边的石墙却参差不齐。

我们是从西大楼前面的进兵洞出来,沿着底部石墙边的小路绕到断头墙下面,与断头墙连接的长城,由于墙基塌方,只剩一边的墙体还在,但是也已经倾斜,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塌方的边缘,绕到下面的城墙上,下面是深谷,比较危险。那道残墙也倾斜的厉害。

我们队友发现了那块有名的石碑《大榛峪西大楼修城碑》(队友拍的),记载了这一次浩大的工程:“山东右营春防军士三千名,内除杂流火兵四百名,实在修工军士两千六百名,奉文派修大榛峪,东接主兵工尾迤西二等边墙五十八丈五寸,内修便门两座,铁褁门四扇,又修匣光墩台起迤西二等边墙六丈九尺五寸。共墙六十五丈,底洞一丈六尺,收顶一丈二尺,高连垛口二丈,自本年二月二十日兴工办料,遵照原行如式修筑,於四月初八日修完,因记……(后面还有承建官员的名录)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月立”。现在这块碑的字迹已经漫漶不清。
敌楼券门上的石额都不知哪里去了,石额内容应该是是敌楼的编号。
前一篇:蟠龙山长城之二
后一篇:大榛峪长城穿越铁矿峪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