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山长城之一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18年10月20日,我参加了户外平台的金山岭到古北口的穿越活动,行程是:强驴先下车,从金山岭长城的东门进入,可以看到文字砖和麒麟楼。弱驴从正门(砖垛口)进入,最后统一穿过蟠龙山长城,到达古北口,在古北口进京检查站南面上车返京。
金山岭长城一段我已经另文介绍,在这里接着把蟠龙山长城到古北口一段记述一下。

在小路边能看到龙峪口右侧的二十四眼楼,我觉得有些意思,就离开小路向垭口钻过去。由于这里不常有人走,所以需要钻树棵子。来到垭口抬头看见二十四眼楼的雄伟身姿,这个比蟠龙山的二十四眼楼保存完好,四墙都在,这可是罕见的砖木结构木芯的三层敌楼,在古北口长城一线好像就此两座。楼后面还有层层障墙,遗憾的是在军事禁区里面。
这里是否叫龙峪口,还是龙峪口水关,本人不敢确定,看了一些资料各种说法都有,大家可以斟酌。

在小路旁边有一户茅草屋,一屋三间。茅草的屋子存世已不多见,厚厚的茅草冬暖夏凉,可防雨,但是怕风。屋里的木结构完整,糊窗户纸的窗扇制作规矩。这户人家距龙峪口不远,估计口里老乡到口外谋生,离关口近谋生方便。附近还有石碾、石磨、水井,羊圈等设施。后来军事禁区建立,此户人家就迁走了。
有块全国文物保护“长城蟠龙山段”的石碑,这样介绍的蟠龙山长城:“长城蟠龙山段位于古北口镇古北口河东村,因建造在蟠龙山上而得名,东至二十四眼楼,西至古北口瓮城。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段长城建于明代,砖石包砌,夯土填芯,其上有36座敌台,其中的将军楼和二十四眼楼为敌楼中的精华。将军楼地处盘龙山的制高点,是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楼平面为正方形,南北各设4个箭窗,东西各设三个箭窗。24眼楼是双层楼,四面设有24个箭窗。”
“隆慶伍年夏夢之吉。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濰縣(祖籍)劉應節。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膚施(祖籍)楊兆。巡按直隸監察禦史高安(祖籍)傅孟春,仁和(祖籍)余希周。整飭密雲等處兵備山東提刑按察司副史與平(祖籍)王惟甯。總理練兵兼鎮守薊州等處地方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右都督定遠(祖籍)戚繼光。協守西路副總兵官鄱陽(祖籍)李超。分守古北口等處地方參將永平(祖籍)羅瑞。管工營州後屯衛經歷臨潼(祖籍)焦尚福。中軍千總楊貴,倪淳。督工委官千總何鄭亮。把總孫良之、謝山。鼎建”
这块石碑是修建这段长城负责官员的铭记,既是褒奖也是责任。
陕西按察副使刘效祖介绍戚继光创建的空心敌楼:“高三丈,纵横如之,骑墙曲突,四面制敌,上建层楼宿兵储器。”
其兵力武器配备:“每台兵士共五十名:主兵十二名,四名管放佛朗机,四名专管装运,二名管放神枪等火器,二名在上层专管梆旗。客兵三十八名,管军器一名,管梆旗并佛朗机,客兵各随时编拨。每台佛朗机八架,每面二架,随时转用。每架子铳四门,每门铅子三十。铁闩剪锤等项具备。又神枪十二杆,每杆神箭三十支、铅子六十枚。小木马六十个。火药三百斤,每二十斤用一坛盛,共十五坛。铁顶棍八根。光大石子每重五十斤上下计四百块,小团石手可抛者四千块。号旗一面,木梆锣鼓各一。用白牌一面,将兵火器械等项书悬俟查。每军食米盐菜预给一月,水瓮水柜注水满足。”“附墙台佛朗机三架,俱照空心敌台处置备用。”
刘效祖介绍真是详备,一个敌楼里50人,可真不多少,也能看出当时的火器也是众多的。
刘效祖介绍边墙上的配置:“区别缓急,计垛授兵,冲者一垛二三人,缓者一二人。凡墙垛冲处,每垛干柴一束重百斤,干草五把。蔺石大小各足,器械各随所执,火器火药于台取用,随人数多少各居铺舍,有警登台率守。”“每二台一百总,十台一把总,二十台一千总,空心、附墙台一体编派。”“凡起止号令俱听千把百总约束。”
看了这些对于长城边墙上的配置也有了了解,光知道长城不全面,只有把长城和军备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完整的了解长城,了解明代将领的军事韬略。
陕西按察副使刘效祖还生动地介绍了长城的作战景象:“如敌近百步,援兵登城,旗帜器械一齐竖立。约火器力可至者,即放大将军火蹲炮。至五十步内,火箭、火铳、弩矢齐发。敌聚拥攻城,两台炮铳弩矢交击,更番不息。缓处步贼聚攻台垛不支,则传号以速援兵。各垛兵恃台为壮,火瓶、火铳、矢石并力攻打。预制石炮墙外,临时发药线。每守夜台垛各轮一人,敲梆传筹。遇警以所备柴薪预积墙外,燃火通明,城上不露虚实。”讲的多么细致生动,绝对的权威。
北京的抗战史从1933年起,在这里(古北口蟠龙山)打响了。
1933年日军占领承德后,于当年3月进攻古北口。古北口内有中国军队3个师的番号,其中东北军2个师。除了败退下来的107师,112师也已先期到达。后来赶到的另一个师则是关麟征的中央17军25师(杜聿明出任副师长兼73旅旅长,戴安澜任145团团长),后来107师残部先行撤退。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基本集中在潮河东岸的蟠龙山,戴安澜的一营防守战线最右翼的龙王谷关,师部设于古北口关城北门瓮城内的关帝庙。古北口抗战打了三天,从3月10日到12日,中国方面宣称自己伤亡4000余人,歼敌2000余人。日方宣称自己共计战死21名,战伤73名。
一个月后,一场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恶战将在南天门轰轰烈烈的打响。古北口、南天门战斗是长城抗战中历时最长(自1933年3月7日至5月23日)、双方兵力投入最多的战斗。
长城抗战最终由国民政府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而结束,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长城抗战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远早于人们熟知的“七七事变”。
关麟征(1905—1980),陕西鄠县(西安市鄠邑区)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日名将,继蒋介石后任黄埔军校第二任校长,并担任过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后与陈诚不和,旅居香港。部将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
其实是个二层敌楼,箭窗下面的是一个下沉式券门,但是离地面很高,需要架梯子,为什么要开这个券门不太明白。
从这个敌楼的内部看像是两次修建构成的,中间的拱券和箭窗不是一体的,墙垛还遮蔽了半个箭窗。在箭窗的立柱下面还开有方孔,也是奇怪,这么厚的墙体,除了平着看还能有什么作用?总体感觉这个敌楼怪怪的。

这是敌楼的5个箭窗,奇怪的是每个墙垛中间都有一个T型槽,不知何用。
本文未完,下节接续。
后一篇:蟠龙山长城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