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续接上节(三节)。

在山路上远眺龙王谷关,左侧的敌楼和障墙还在。有介绍牌子:龙王谷关修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3),由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此关建于两山之间,经几百年沧桑,关墙和敌楼已无存,关隘门洞北侧已经淤塞,状如窑洞。
景区介绍:砖垛口(史称砖垛子关)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3),由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是金山岭长城最早修建的四个关隘之一。隆庆年间,谭纶、戚继光支持蓟镇防务时,对关隘进行了修改扩建。此关可通人马,车不能行。关内山脊上建百总指挥所,现存房屋遗址。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砖垛子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并各墩空,俱通众骑,极冲。”就是说:这个关口是明洪武年(1368年-1398年)建的,当时还是徐达所建,通大川就是通大路,正关和各墩之间空旷,都能通大队骑兵,极其冲要。
左面就是砖垛楼,下面雕了一个戚继光骑马像。此关口没有大的城门洞,只有侧面一个小门,金山岭长城的各关口都一样,只是一个穿过城墙的券门。
据说1948年夏,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曾经从砖垛口、龙峪口等关口突破,包抄古北口国民党守军的后路,很快攻下古北口。所以说,砖垛口自古就是一个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在关前路边还有一个石碑《金山岭长城碑记》:“隆庆四年夏孟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宜黄(其祖籍)谭纶。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其祖籍)刘应节。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高安(其祖籍)傅孟春。整饬密云等处兵备山东布政司右布政兼按察司副史太仓(其祖籍)凌云翼。总理练兵兼镇守蓟州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定远(其祖籍)戚继光。协守西路副总兵官鄱阳(其祖籍)李超。分守古北口等处地方副总兵官崞县(其祖籍)董一元。山东领春班都司定远(其祖籍)戚继美。管工营州后屯卫经历临潼(其祖籍)焦尚福。委官中军指挥山阳沂署把总张彦洪、张永安。鼎建。”(文中标点可能不对,能力有限)
《金山岭长城碑记》据称是1985年秋,在将军楼(库房楼)侧支墙上发现的。文中记有“总理练兵兼镇守蓟州等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戚继光、山东领春班都司戚继美”等文字。这是朝廷为修筑长城做出贡献的官员所立的铭记,证明民间关于戚氏兄弟合筑长城的佳话。原碑估计已经收藏了,现在的是新刻的。
1992年11月15日,香港的“中国特技王”柯受良驾摩托车成功地飞越了金山岭长城,就是在砖垛口西方台。
关于桃春楼有个传说:金山岭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美貌的姑娘,艳若桃花,因此人们都叫她桃春姑娘。姑娘看到修长城的将士们用水困难,口渴难当,她就每天翻山越岭,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泉水。后来不慎跌落山崖,将士们把她埋葬在金山岭长城西端的一条沟里。为了怀念她,在沟里又栽上满满一沟桃树,并把这条沟取名为桃春沟。长城修好后,又把桃春沟上坡上的一座敌楼取名为桃春楼。把桃春楼跟前的一个重要关口,取名为桃春口。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路关寨一十八”,“师坡谷关,洪武年建,通大川,众关各关各墩空,通众骑,冲。”

在山路上远眺龙王谷关,左侧的敌楼和障墙还在。有介绍牌子:龙王谷关修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3),由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此关建于两山之间,经几百年沧桑,关墙和敌楼已无存,关隘门洞北侧已经淤塞,状如窑洞。
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龙王谷关,洪武年建,正关各墩空,俱通众骑,极冲。”1933年3月10号下午,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日军第8师团先头部队开始全线向这一带防御的中国军队进攻,戴安澜将军(当时为中央17军25师145团团长)率领军队与抗日群众在金山岭长城一带进行抗击,其中历时最长,歼敌最大的一次就发生在龙王谷关一带(景区介绍)。其简历中也提到: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
本文完,下面的蟠龙山到古北口长城游记另文介绍。
后一篇:蟠龙山长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