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台子到僧帽山长城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上星期去了密云的白马关堡和完美楼长城,这星期看到虫虫长城队有从西台子到僧帽山的长城穿越,不免动心,这两个地方相隔不远,都是人迹罕见的地方,决定一游。
2018年9月15日早上7点30从地铁大屯东站发车,两辆大巴80人,浩浩荡荡杀向密云西台子,估计我的岁数最大,68了。(本文作者李辛海)
西台子这是个地名,在行政村的目录里没有它。这里属于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陈家峪村所辖,在镇政府的北面。

这是穿越回来,听先回来的人说城堡就在停车场的南面,估计有个2里路,顺着方向看去果然有个城堡残墙,这就是乍儿峪城堡,听队友说城门已经没有了,只有城门的条石墙基还在,城里大约十几户人家,估计其他古迹已无存。由于怕自己过去看时间来不及,耽误了大家的行程就没敢动,就拍了一张照片。
西台子乍儿峪城堡归明朝蓟镇石塘路白马关所辖。蓟镇所辖长城由十二路镇守,东至山海关,西至石塘路,与昌镇的慕田峪相接,绵延1765里。乍儿峪城堡南面是陈家峪城堡,西北是西坨古城堡。
明长城主要建筑时期分为两段,前期为洪武至正统年间(1368~1449),这一时期主要防范蒙元势力的骚扰,这一时期主要是设立关隘:“祖宗设立边关,止以设察非常,盘诘奸细耳。”后期为景泰至万历年间(1450~1620),这一时期为大规模建筑时期。由于“土木堡之役(明正统十四年,1449)”的惨痛教训,和蒙古部落的频繁骚扰,迫使明政府大规模修筑长城和城堡,隆庆年间形成高潮。出于对京师和明陵的保护,加强了对于密云、怀柔和延庆一带长城的修建,很多地方借用了北齐长城的遗址,重新修建。至此长达200余年的明长城基本构筑完成。
今天走的这一段应该是明代隆庆年间修建的长城。
据《四镇三关志》载:“陈家峪关,永乐年建,通步,缓(可步行通过,不是冲要之地)。边城一百五十五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空心敌台三十六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这就说明陈家峪关建的早,城墙次之,敌楼最晚。
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革旧元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卫所者,分屯设兵,卫所兵即其兵,屯操、镇守、运粮、番易,仿唐府兵遣意。”由此看来就是屯兵制,屯垦戍边,开荒种粮,自给生息,减轻中央政府的负担。
明代卫所的规模和级别大致为“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卫指挥使司),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百二十人为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成军。”
明长城沿线的镇守由大小各种城堡统辖,从大到小基本是: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城堡、关城。镇城是“镇”总兵驻地,路城是“路”统领官驻地,城堡和关城是守备驻地。

这里有一堆石块,估计是个烽燧遗址,很多队员站在上面四处眺望。我想是由于老乡为了种树,防止水土流失,需要石块垒梯田,所以这个烽燧的石块被拆的遗留无几。这里姑且算是01号烽燧(烽火台),在1号楼和2号楼的中间。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要从敌楼侧面过去,看着真危险,侧着身靠在墙上过。
这里的箭窗都是这种的,挺有特点。
最后向6号楼进发,原来准备和我一起去的人,看见前队已经去过6楼后返回到这里了,于是跟着他们一起下撤了,领队的计划是先下来的凑满一车先走。我就一个人独行,还好有不断返回的前队给我提示道路。

里面全是树丛,没啥好看的。

下面的人还在不断地往进爬。

年轻人真有不怕死的,站在残墙上摆姿势,外面可是6~7米高的墙体和悬崖。

在残缺的箭窗洞里拍一张外面的景色就开始下撤,下城楼时还得有人在下面指挥着,先踩哪后踩哪。
下撤的路口在5号楼和03号烽燧中间的鞍部,非常不起眼,有个前队的队员坐在那里守候,如果是我一个人还真找不到。说是树枝上挂了一个塑料瓶,在提示下我才看见,挂的一人来高,谁会往上面看。一般人都是平视,或者往下看路。真幸运有人等候。

下山的路也不好走,但是没有树丛了,不刮人。先是很陡的土坡,让前队的人都踩成虚土了,全仗着登山杖。下到三分之一处就是乱石沟,蹦来跳去的,又没风,还挺热。在那等候的小伙子看到后面没人了,就和我一起下,陪着我走到沟底,真是暖男。

终于下到沟底,夕阳西照,静谧的小路景色挺美。

在路上又回到早上上山的地方,整个是一个回环。

路上又碰到几个队员,觉得回来的路还挺长,老也走不到。早上来的时候体力好,新鲜劲大,不觉得。

终于走到了停车场,傍晚的光线已暗,后队还有很多人没到,我算是第二辆车中队的,我们的前队还有人到乍儿峪城堡去看了看。最后我们是5点多出发回京,到家8点半。
总结这次穿越:1是对于密云地段的长城有一定的了解,这里的城墙不连贯,所以敌楼多是孤楼,没有联通城墙的穿堂门,只有一个门。
2是在连续的敌楼地段,基本每楼之间隔着一个烽燧,《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讲的就是长城沿线的情况。
3是这一段一共有6个敌楼,4个烽燧。
4是这次穿越比较辛苦,树丛太密,路不好走,基本全程都是,手腕小腿多有划伤扎伤,体力倒是没问题。领队说这是回家最早的一次,队伍比较整齐。
全文完。
后一篇:煤窑村穿越乌龙沟长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