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官堡打树花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北官堡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暖泉古镇“三堡”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蔚县八百古堡里建堡最早的一座古堡,为蔚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初期(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现存比较完好的高大单檐歇山式堡门楼,堡内的卢家小堡与北官堡形成“堡套堡”特色,还有地下古堡,享誉全国的古老文化遗存“打树花”发源于此。2015年8月,北官堡村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北官堡的南城门,建于明洪武年间,青砖砌成,高大巍峨,保存完好,高大的歇山式堡楼显示出其浓厚的军事气息,在暖泉三堡中是最完整和最高大的。北官堡,修建于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年间,
暖泉有“三堡六巷十八庄”之称,三堡指的是西古堡、中小堡和北官堡,三堡互成犄角之势。暖泉镇的西边是中小堡,中小堡的西南是西古堡,暖泉镇的北侧是北官堡,暖泉镇和三堡之间距离很近,也就几百米,一旦战事爆发,三堡可互相支援、配合作战。三堡构成了古镇的骨架。其实还有一个东中堡,不知为何没提,现存堡城门一座,在北官堡的西侧。
史料记载,暖泉古镇在尧、舜时期属冀州,商周时属代国,战国时期为赵、秦等国角逐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均属代郡,暖泉属平舒县治,镇西现存高大的封土汉墓群,便埋葬着当年的官僚显宦。
唐宋时期这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元朝建镇,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明代实行军屯制度,蔚县境内大量兴建堡,北官堡就建于当时,从此暖泉成为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北官堡的北面,高高的黄土坡上,静静地伫立着卢家小堡(现在只存一座城门,边界已经不清)。据村民讲:先有卢家小堡,后有北官堡。
相传,当年明军把蒙古兵打退,仅剩下一户卢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建起了卢家小堡。后来,宗、刘、侯、张四大家族迁至此地,在卢家小堡的外面修筑城墙,建成北官堡,从而形成了“堡中堡”的独特格局。
地下古堡入口在卢家小堡北面山上的烽火台下面。烽火台是北官堡,乃至暖泉镇的最高点。暖泉镇的平均海拔是800米,卢家小堡所在地最高,海拔近千米。
地道的北口就在烽火台的下面,离城堡的北墙很近,估计是为了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修筑的。一方面可以快速增兵和屯兵,一方面也能及时疏散和隐蔽。
地下古堡往下通往南面堡内,有起居室、会议室、日常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时隔数百年依旧保存完好,不禁让感叹古人的聪明能干。据介绍,在北官堡内,每家每户都建有地下古暗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安全性、防卫性极强。
高高竖起的檐脊,不宽的院门,山墙两侧的防撞石,高大的方门墩,十分有特色。
为什么贴紫对联呐?按农村老话说,如果今年家里有人去世,或者守孝没满三年,在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不能贴红色的对联。要一年黄,二年绿,三年紫,分别对应不同颜色的对联。三年过后才可以恢复到喜庆的大红对联。
大门上的木雕也是精彩。
五道将军(有各种称谓),是东岳大帝的臣属,而且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冥间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所谓“五道”是指灵魂换世转生的“五道轮回”
。《道门经法相承此序》云:“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饿鬼道,五禽兽道。”
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到冥间要过“十道关卡”,即人死后的“一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关”,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关”,五道将军主管“三年”,这是最后一关的。正因为五道将军的权限大,且具有同情心,富于正义感,所以老百姓喜欢他、信仰他,建庙奉祀他。五道将军与专司捉鬼消灾的“钟馗”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具有人情味的廉洁神祗。

现在打树花的室外树花广场移到了北官堡南墙外的东面。这是入口,扩大了场地,分了坐区,对号入座,可供1500多名游客同时观看。还加了音响和大型显示屏,穿插了很多民俗演出节目。春节时票价每人140元,没买到票的炒到200多。整个节目时长将近一小时。每天分为两场,6点多一场,7点多一场。另外还开了一处室内打树花,听当地房东说,还是看室外的打树花更精彩。
暖泉镇是一个位于北京西北部300多公里的小镇,拥有1.7万居民。得益于打树花,如今暖泉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然而,掌握打树花技艺的传统艺人迄今为止只剩下4人。他们能将温度高达1600摄氏度的铁水挥洒自如,着实令人赞叹。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特色古老节日社火,起于明代,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目主持人在采访打树花的老师傅,打树花的装束一目了然。头戴草帽,头上裹着防火布披到肩上,上身穿着翻毛的羊皮袄,右腿穿着皮裤。因为使用右手泼洒铁水,所以右腿要好好保护,以前肯定出过事故。每次演出前最为庄严的要数“祭炉”仪式,表演者在巨大的炉筒造型前膜拜,然后用动感的舞步表达对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祈福。

打树花对表演者的臂力和挥洒技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一勺铁水也有好几斤,表演者需要具有很大的勇气,因此“打树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而且也是一项危险的表演,老师傅说自己的手臂伤痕累累。然而,比起保护传统文化,这点儿危险和疼痛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他说:“能有这么多人从世界各地来看我表演,我觉得很幸福。”

打树花的起源: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形成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