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丫髻山(上)

(2018-01-23 16:15:17)
标签:

历史

旅游

宗教

文化

图片

分类: 北京旅游
丫髻山风景区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因山巅两块巨石状若古代女孩头上的丫髻,因此得名丫髻山。也称“东大山”。又因山上有道教庙宇,历来受到皇家和民众的尊崇,故也有“近畿福地”、“北方泰岱”之称誉。丫髻山海拔363米,200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5年11月到此一游,从东直门坐852公交到平谷官庄路口,换乘平34、平19或郊82到丫髻山下车。
丫髻山(上)
早晨在北吉山村下车,就能看到丫髻山。
丫髻山自唐贞观年起,直至民国初年,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筑群十八余处。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适逢皇帝六十大寿,为了祝寿,臣民捐资,重建东顶玉皇阁,内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赐题匾额“敷锡广生”。在西顶上建有碧霞元君祠,当地人称娘娘庙。
丫髻山(上)
《怀柔县志》中的“丫髻山图”,成书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丫髻山东西高耸的双峰,被道家看作阴阳对峙,认为蕴含了道家思想的精义,是天造地设的“道”。丫髻山(上)
解放前丫髻山景象。
丫髻山(上)
从西峰黄花岭看丫髻山。
老北京人大多熟知两句老话儿:“北京城——东有丫髻山,西有妙峰山。”“卢沟桥的狮子,丫髻山的碑。”前句说的是京城有两大道教名山,即京东平谷的丫髻山和京西门头沟的妙峰山;后句说的是丫髻山上的碑刻跟卢沟桥的狮子一样,多得数不清。由此可见,丫髻山的著名程度与昔日的辉煌不同一般。
丫髻山(上)
北吉山村里的紫霄宫。
相传,自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结庐修炼,唐贞观六年(632年),建殿堂于西顶,元代改为碧霞元君祠。《光绪顺天府志》中载:“护国天仙宫,在丫髻山,山旧有碧霞元君庙三间,明嘉靖中,有王姓老媪,发愿修建,以山高风烈,瓦易飘失,募化铁瓦,独身运至山上,往来迅速,人异之,施者渐众,殿以告成。每岁四月十八,四方聚会五日。入国朝,香火日盛。”大概讲明嘉靖年间,河北香河一王姓老媪,人称王二奶奶的来此募化修庙,建成铁瓦殿,明世宗朱厚熜敕赐“护国天仙宫”门额。
丫髻山(上)
清晨的紫霄宫大门。进门迎面的照壁上刻着“万古长青”四字。
丫髻山(上)
跨院过门。
自元代以来,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人们瞻拜祈祷的圣地。上至皇帝后妃,宗室王爷,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东大山的习俗。清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两次游幸丫髻山。丫髻山作为道教宫观,曾创造了一个全国之最,即历史上受皇封次数最多。
丫髻山(上)
紫霄宫第二进院子内景,正对着的是真武殿,据说永乐皇帝在“靖难之役”前后曾几次参拜。
丫髻山(上)
真武殿。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张榕游丫髻山,并撰写《丫髻山天仙祠碑记》,记中写道:“丫髻固北方之名山也。而其所祀之神,则天仙焉。夫天仙盖后妃也,其祀之者何报之也?后妃之德洽于宫闱,达于闾闫,后人思其德而祀之也。其建祠于山者何以?丫髻居恒山之次,而峰秀林葱,非山无以为妃之妥,非妃无以山之赫奕也。”
丫髻山(上)
西侧的配殿——财神殿,东侧为文昌殿。
丫髻山住持李居祥(丫髻山道教属正一派分支周祖灵宝派,李居祥为天师府大真人第13代传人),在朝臣的资助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元君祠,康熙赐“敷锡广生”匾额。
丫髻山(上)
前院的廊道。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帝康熙初游丫髻山。
丫髻山(上)
过了紫霄宫从东门进入景区,一路拾阶而上,来到慈航殿。
丫髻山主要景观大多分布在新建的中轴线上,东门是原始的上山路线的起点,南门是新建的中轴线的起点。
丫髻山(上)
慈航殿坐西朝东。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居祥(丫髻山住持)为祝康熙60大寿,于丫髻东顶建起玉皇阁。王公大臣及旗民等,请在京道官48人到丫髻山建万寿道场。三月初一日建成,康熙命皇十子敦郡王、皇十二子固山贝子及御前太监魏珠前来降香。是夜满山灯火,赛若繁星。十八日万寿节,至山进香者2、3万人(原文“于三月初一始建,是夜圣灯涌见,散若金星,满山照耀,见者踊跃称瑞。至十八日万寿节,至山进香者二三万人。”)。康熙题匾额“清虚真宰”赐玉皇阁,并为玉皇阁撰写24字对联。
丫髻山(上)
院内有块新刻的石碑——丫髻金顶。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成丫髻山行宫,康熙题正殿悬额为“岩苍树古”;题西室联为“天地为庐,游心外以物;诗书敦好,尚论古之人”;题卷房额为“韵松轩”,联为“端居向标薮,胜赏在烟云”;题佛室联为“琉璃光净遍空界,薝卜花开霏妙香”;题后室联为“岚影交窗翠,松荫入座明”;题亭额为“山意足”。皇三子成亲王胤祉作《丫髻山行宫碑文》。
丫髻山(上)
俯瞰北吉山村。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作《玉皇阁碑文》,并御笔亲书。碑文如下:“距京师百里有山曰丫髻,隶属怀柔县。两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岁孟夏,四方之民会此祈祷者,不可胜计。古称积高之区,神明所舍,况兹山北倚紫塞,南拱神京,冈峦回合,蜿蜒磅礴,而钟秀于是,则其神气之感,数有灵应,理固然也。康熙五十二年,值朕六旬诞期,诸臣民就兹山瞻礼,为朕祝禧,因共建玉皇阁,以祈延寿。经始于癸巳三月十八日,落成于甲午三月十八日,而请记其事。朕御极五十余年,夙夜孜孜,惟体上帝仁爱斯民之心,以抚绥天下。幸四海清晏,年谷顺成,朕与天下臣民得同享太平之福者,皆上帝之眷佑也。朕之祗承于上帝者,唯在天下臣民之永安;而天下臣民之祝愿上帝者,唯在朕躬之永年。然则兹阁之建,即上帝之陟降监观,于是乎在矣。爰立贞珉,载其始末,以传永久云。”
丫髻山(上)
登山步道上的灯笼。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游丫髻山。
丫髻山(上)
冬日的山路光影。
雍正元年(1723),正值康熙七十诞辰,刚继位不久的雍正帝曾立朝规:每十年期,皇帝必须亲来丫髻山主持祭祀礼仪。每年由内务府到丫髻山进香成为定制,但时 间由农历三月一日改为四月十八日。
丫髻山(上)
往上走就是五尊菩萨殿,这个遗址是2009年清理出来并复建的。
清帝乾隆也曾两游丫髻山,一次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一次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并御制丫髻山诗碑,诗云“水如银匼匝,山是紫英蕖。柳态笼烟际,桃姿过雨余。暂来欣揽结,欲去更踌躇……。”面对丫髻胜景,不忍离去。
丫髻山(上)
正殿建在一个高台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和大势至五位菩萨,属佛教寺院。
嘉庆帝在位时(1760~1820)虽未亲到丫髻山,但曾十余次命太子(清宣宗道光)来此代其诣山瞻乾。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翌年,与皇太后同游丫髻山。在《重修丫髻 山碧霞元君祠碑文》中说:“神出自震方,而兹山又适当都城之艮位,震以生之艮,以成而储祥统秀,信非偶然……”将丫髻山吹得神乎其神。
丫髻山(上)
再往前走就来到中轴线上的回香亭。回香亭坐北向南,和东岳庙、灵宫殿等组成一大的庙宇群体。回香亭原为明末宦官魏忠贤生祠,因其被免而停工,后改建回香亭。据《昌平山水记》载:“天启七年(1627年),巡按御史倪文焕请建太监魏忠贤生祠于此,赐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贤败。”
丫髻山(上)
亭内供奉着存身娘娘,即碧霞元君。因清初整修碧霞元君祠,元君娘娘像暂存于此。后碧霞元君祠修葺完成,随即将娘娘像请回祠中。而人们进香时,经过此处常来拜祀,便塑像于此,故称存身娘娘。
丫髻山(上)
回香亭前面的配殿塑有十帝阎君,分七十二司,司中塑刀山、油锅等阴间酷刑,惩戒世人。
丫髻山(上)
回香亭的前面(南面)是灵官殿。
丫髻山(上)
供奉的王灵官。灵官,本名王恶,后因萨祖师改名王善,相传今河南鹿邑县前尹王人。民间信仰之一,道教的第一护法神,明代享受国家祭祀的一位重要道教神仙。
丫髻山(上)
灵官殿前面有座过门通往前院。
丫髻山几乎成了清朝皇室的家庙。在皇室及其它达官贵人的捐助下,丫髻山不断扩建,山上山下遍布庙宇,远处望去,苍郁山中金碧辉煌,两座峰峦直插云霄,给人以神秘之感,成为影响远及津、鲁、晋、豫的近畿福地。只是清朝后期,外敌入侵,国家多事,皇帝远行到丫髻山多有不便,在慈禧太后的旨意下,瞻拜祈祷转到妙峰山金顶。这才使得丫髻山逐渐走向衰势,直至毁于战火与“文革”之中……
丫髻山(上)
这是回香亭的院门。
丫髻山(上)
最南面的是东岳庙,这是东岳庙的山门。
东岳庙正殿供奉着东岳大帝,东、西配殿供奉着十二太保,前殿供奉着四大护法元帅。东岳庙始建于明末,解放战争时期毁于战火,2004年重建。
丫髻山(上)
东岳庙和丫髻山。
丫髻山(上)
景区中轴线南端的牌楼,也称“南天门”。
丫髻山(上)
牌楼前的登山台阶(据说这是365级祈福台阶)和景区正门(南门)。
丫髻山(上)
从南天门返回中轴线,过了回香亭,来到三官殿。
丫髻山(上)
三官殿山门。
丫髻山(上)
三官殿。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一说是尧舜禹,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一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丫髻山(上)
眼光娘娘庙遗址复建,坐西向东,面阔三间,相传为戏楼式建筑。
眼光娘娘,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道教女仙信仰,称为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又称眼光明目元君、眼王奶奶、眼光圣母。是一位专职负责医治民众眼疾的女仙,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
本节到此,下节续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丫髻山(下)
后一篇:田义墓游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