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丫髻山(下)

(2018-01-23 16:06:17)
标签:

历史

旅游

宗教

文化

图片

分类: 北京旅游
续接上节。
丫髻山(下)
再往上走是御碑亭。
内容为:雍正元年(1723),正值康熙七十诞辰,刚继位不久的雍正帝按照康熙旧制,于三月初一日命人到丫髻山进香。为进香之事特制此碑,碑文由国子监祭酒王图炳撰写。
丫髻山(下)
御碑亭前面。
雍正帝后立朝规:每十年期,皇帝必须亲来丫髻山主持祭祀礼仪。每年由内务府到丫髻山进香成为定制,但时间由农历三月一日改为四月十八日。
丫髻山(下)
再往上走,路边有一处地质奇观,叫玲珑石林。
丫髻山(下)
石林很小,层层叠叠。
丫髻山(下)
也是一处景色。
丫髻山(下)
往上走是斗法洞,相传有仙人曾在这里斗法,所谓的洞其实就是一处石窝子。
丫髻山(下)
通往斗法洞的山门。当地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落难时来到丫髻山乞讨,也在斗法洞中躲避风雨,所以也叫“叫花子洞”。
丫髻山(下)
      路边还有三块大石头,起名御座石。相传乾隆领着和珅、刘墉等人上山进香,走得有些疲倦,正好路边有三块石头,乾隆先捡着中间的一块平坦的石头坐下了,接着刘墉抢着坐在乾隆北面的平滑石头坐下,最后和珅只能坐在南侧比较尖的石头上,和珅又一次智斗失败
丫髻山(下)
附近有个巡山庙。
丫髻山(下)
巡山庙大殿,门前楹联:“山森无客至,地闭有仙居”。
殿内供奉黄天化及白马。根据《封神演义》记载,黄天化是黄飞虎的长子,清虚道德真君的弟子。手执宝剑是道德真君的镇山之宝,名叫“莫耶宝剑”。在伐纣金鸡岭一战中,作为先行官不幸战死,后被姜子牙封为“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之职”。民间称作“五岳之首炳灵公黄天化”,也有的百姓俗称黄天化为“山神”。
丫髻山(下)
农历五月十二日为炳灵公黄天化诞辰。庙里的白马相传是康熙年间丫髻山第十三代主持李居祥的坐骑,因救主有功,特供奉于此,故后人又称巡山庙为“白马殿”。
丫髻山(下)
巡山庙旁边原址复建的茶棚,一颗老山桃树匍地而生。
丫髻山(下)
上山之路也是“四十八盘”,台阶上面是万寿亭。
丫髻山建有碧霞元君祠、玉皇阁、四十八盘等建筑,其建筑格局与山东泰山相似,清代碑刻中有“畿东泰岱”的记载,所以也称“北方泰岱”,即北方泰山。
丫髻山(下)
到了万寿亭就来到两个丫髻山头的脚下。
丫髻山(下)
丫髻双峰下的碑林和登顶的步道。
丫髻山(下)
没有重修前的山顶景象。
丫髻山(下)
山顶上两座峰岩皆用巨石包砌,灰浆勾缝,形成十余丈高陡峭而巨大的平台;远望其险峻挺拔的巨大墙体,略呈乳白色,十分耀眼。
丫髻山(下)
三皇殿山门。
丫髻山(下)
三皇殿为阁楼式建筑,上层为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下层为药王殿,供奉扁鹊、孙思邈、韦慈航三名医。殿前两块古碑。丫髻山(下)
三皇殿二楼眺望。
丫髻山(下)
俯瞰三皇殿前院。
丫髻山(下)
通往西侧碧霞元君庙的阶梯。
丫髻山(下)
这是维修前的老照片。
丫髻山(下)
西侧的钟楼。
东西二顶,皆是用重达千斤的巨石围绕山顶垒砌而成,高达30余米,登山仰望,异常宏伟壮观,给人以如临西藏布达拉宫之感。
丫髻山(下)
钟楼下的门洞。
丫髻山(下)
钟楼的后面。
丫髻山(下)
西顶回望。
丫髻山(下)
西顶的碧霞元君祠。
丫髻山(下)
碧霞元君祠匾额。
丫髻山(下)
殿内供奉。
丫髻山(下)
碧霞元君祠后面的寝殿和斗姆宫,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当时未挂匾,里面是空的。
丫髻山(下)
从西顶上俯瞰道士房和万寿亭。
丫髻山(下)
从西顶后侧看东顶玉皇阁。
丫髻山(下)
西顶的峭壁悬崖。
丫髻山西顶北面,是一数十丈高的县崖,称为舍身崖。旧时有冤屈者,便到这里跳崖,让丫山娘娘明断是非,死而无怨。这也是神明裁判的一种。
丫髻山(下)
从西顶下山。
丫髻山(下)
从丫髻山西侧山上看丫髻顶建筑群。
《丫髻山天仙祠碑记》(康熙四十年,1701年)写到:“丫髻山两峰向峙,有阴阳对峙之象,含元气于太和,映秀色于无极。天仙圣母行宫建于此,琳宫贝阙,梵唱炉烟,香火之胜甲于诸刹”。又因坤道主生,就在西顶建了碧霞元君祠;而乾道主健,又在东顶建了玉皇阁,于是便赋予了丫髻山“道法自然、阴阳和谐”的属性,也进一步奠定了丫髻山在道教中至尊至高的地位。
丫髻山(下)
东顶的鼓楼和玉皇阁。
丫髻山(下)
没有重修前的东顶。
丫髻山(下)
从西侧钟楼的门洞看东顶建筑群。
丫髻山(下)
东顶的鼓楼。
丫髻山(下)
东顶的玉皇阁为重檐圆形建筑,类似天坛的祈年殿。
丫髻山(下)
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左右站立二侍女。在康熙六十大寿时(1713年),道士李居祥创建玉皇阁。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皇帝赐御碑文,记六旬祝禧之事。并赐御书“清虚真宰”及“金阙握灵枢,览九州惟善是福;玉衡施妙运,育兆姓以仁为归”二十四字对联。
丫髻山(下)
玉皇阁内部结构。
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相传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驾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
丫髻山(下)
从玉皇阁看西顶建筑群。
丫髻香会每年旧历三月下旬前来朝顶。这是件庄严而神圣的事。朝顶之前,先行“开山”,即每年旧历三月十七日,仙门弟子们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集会,商议上山事务。三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朝山,头天在黄花岭(丫髻山西侧的高山)的黄花洞进香,第二天朝娘娘顶,一路上仪仗相随,细乐伴奏,颇为隆重。山下还要专设戏台演戏酬神。
丫髻山(下)
东顶上的平台和通道。
山顶上的两峰皆用巨石包砌,灰浆勾缝。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阁等建筑均建在悬崖峭壁之上,规模之大,工程之险,古来罕见。
丫髻山(下)
从东顶鼓楼看西顶。
尽管清末将道场移至妙峰山,但民间百姓对丫髻山道教信仰的热情并没有减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进香祈祷等活动作为免受战乱之灾的保证。有宝坻县城南如意老会碑文记载:“吾侪弟子,每岁四月初八日护驾来朝丫髻山顶,盖四十有余载矣。凡在会诸家,天灾不染,人害不侵,耄耋康强,髫龄精壮,转祸为福,易危为安,虽庚子大劫兵燹,均未及焉。”正是由于有了民众的信仰为基础,丫髻山道观方能得以维持并延续着千年的文化精髓。
丫髻山(下)
从原路下山,在东岳庙前东侧有下山台阶,有马路通往山下。
随着新建庙宇的不断增加,丫髻山庙会越来越兴盛,成为华北地区四大庙会(山东泰山、河南浚浮县丘山、陕北佳县白云山、北京丫髻 山)之一。丫髻盛会既有宗教朝觐意义的“香会”,又有普通民众之“善会”,还有民间技艺表演性与自娱性、竞赛性相结合的“花会”。
丫髻山(下)
在丫髻山下东南方向有一片红色岩石群,这里是神桃峰景点。
山上现存一块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所立《京都龙灯老会挂灯献茶碑》,碑文中不仅描述了当年灯会之盛况奇观:“每岁孟夏,四方人士会于此者,或辇纸帛或舁香烛拜叩登山,各为盛会,骈肩叠迹,不可数计。”
丫髻山(下)
两块大石头中间夹着一块像桃子形的石块,鬼斧神工,天然所成。
旧时四月丫髻盛会,不仅仙门弟子、善男信女极为重视,各路商家、江湖艺人也将此时视为兴旺发财的黄金时机。天南海北的客商云集于此,排列山前,各色货物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南腔北调争相叫卖此起彼伏。唱戏的、耍猴儿的、说大鼓书的、变戏法儿的,鱼龙百戏,各逞风流。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四月庙会是一大经济来源,他们开旅店、办饭馆,为客商及游人服务。丫髻山南的刘店、胡店等村名,就是因为当年有人开店留下的。当地百姓有一说法,说是一次庙会的收入,顶得上一个大秋的收入。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