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灵山游记(上)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北京旅游 |
北京千灵山公园位于北京市王佐镇西北,与戒台寺紧临,距京城30公里,规划面积12.5平方公里。景区千峰竞秀,景色奇佳。主峰海拔699米,是北京西南第一崇山,有最大石窟洞群。

千灵山景区内有石井十二眼,深者五、六米,浅者一、二米,皆由山中僧人在岩石上凿刻而成。主要用于储存泉水,解决僧众日常生活所需。井壁凿刻痕迹仍历历可见,由此可见当年僧人凿刻之艰难,而古代僧人修道之精神和毅力可见一斑。

金灯洞,为清中期千灵山高僧金灯长老修行的洞窟。金灯长老为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后裔,曾传授门徒“范小人”武艺,使之成为侠义之士。范小人为门头沟石门营村人,因长得瘦小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大学士朱桂曾亲自撰写碑文记载金灯长老事迹。
2017年11月12日和朋友到此一游。在苹果园赶7点发车的948,到戒台寺下车,进戒台寺到第二个停车场,顺着右手戒台寺边上往西的小路走700多米就到了千灵山北门。通过这次游览觉得从北门开始玩最好,因为北门在半山腰上,而南门几乎在平地上,要走长长的上坡路,又费体力,又没啥看的。坐公交车的话也是到北门最方便。
2003年王佐镇政府投巨资对千灵山进行了全面开发修建。重修后的千灵山已成为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身,以佛教洞窟为特色的著名风景区。
千灵山,史称极乐峰,位于王佐镇西北部马鞍山,主峰海拔699米,是北京近郊一座最高的山峰之一。登上山顶,可以俯瞰京城全景;天气晴好时,西南的猫耳山,西北的白草畔、百花山、老龙窝、清水尖,北面的阳台山、妙峰山,东北的鳞龙山、莲花山、凤凰坨、黑坨山、云蒙山等千米以上的远郊名山均清晰可见,是北京近郊远眺视野最佳的山峰。
这里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是北京最大的石窟寺群,千百年来山中香火鼎盛,佛教建筑比比皆是。山谷间布满大小若干个洞窟,是隋唐以来佛教僧人隐修的处所,并留下许多佛像、碑刻、佛塔和石井等遗迹遗物。
据史料记载推测,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有佛教传播;民间流传有“先有极乐峰,后有戒台寺”的说法。从唐至今,它一直是戒台寺属地,作为该寺僧人隐修之所,与戒台寺同兴同衰,共同演绎了一千四百余年的辉煌历史,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资源。
观音洞,是千灵山诸洞中最大、最深的一个洞窟,因洞前原有“观音庵”而得名。又称“庞涓洞”,传说是庞涓在千灵山学习武艺的居所。也称“太古化阳洞”,有浓郁的道教色彩,可能与道教有关。原为天然溶洞,后经人工改造为佛教洞窟。洞口处辟为佛堂,正中供观音菩萨,观音左右分别供善财童子和龙女。洞口往里极深,相传与永定河相通,当地人称无底洞,洞内仍保留天然形态。
护国宝塔,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京都东直门外牛房主禅明辉及其徒普照、信官郝春共同建造。高6米余,为八角十一层实心密檐式石塔。
塔身刻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大肚弥勒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154尊,以及狮、龙、羊、象、犀角、金钱等吉祥瑞兽和杂宝纹饰。造型大方,雕刻精美,堪称塔中精品。
朝阳三慧洞,由文殊庵、财神洞和娘娘洞三洞组成,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财神和送子观音。现存有“四神咒塔”
塔碑、塔铭及塔基、摩崖石碑等文物。“四神咒塔”
碑记载住持法现建塔缘起。摩崖碑首题《戒坛朝阳三慧洞建礼忏施茶功德碑记》,记载信士杨大林、谢爵等人布施茶钱,帮助三慧洞僧人能省等于每年四月初八日举办的“梁皇忏”佛事活动。
天空多云,晨光迷蒙。
千灵山景区内有石井十二眼,深者五、六米,浅者一、二米,皆由山中僧人在岩石上凿刻而成。主要用于储存泉水,解决僧众日常生活所需。井壁凿刻痕迹仍历历可见,由此可见当年僧人凿刻之艰难,而古代僧人修道之精神和毅力可见一斑。

金灯洞,为清中期千灵山高僧金灯长老修行的洞窟。金灯长老为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后裔,曾传授门徒“范小人”武艺,使之成为侠义之士。范小人为门头沟石门营村人,因长得瘦小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大学士朱桂曾亲自撰写碑文记载金灯长老事迹。
极乐洞,位于千灵山极乐峰下,为千灵山最早改造为佛洞的洞窟之一。
实山上人,为清代千灵山高僧。出家前为石匠,曾为戒台寺雕刻石狮。受佛教思想感染,每凿一锤,即口喊一声佛号。石狮刻成后,出家为僧。一度云游四方,遍访高僧。最后回到极乐洞,面壁苦修,十年未出山洞,发长可绕臂,终成一代高僧,为临济正宗第十九代宗师。
实山上人塔这里是个死路,需要回到极乐洞前走另一条上山道,来到缆车终点站。
且看下集。
前一篇:千灵山游记(下)
后一篇:千灵山(石)灰窑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