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灵山游记(下)

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北京旅游 |

千灵亭,仿明代六角攒尖式,为纪念千灵山佛教圣迹而建。
佛岩垂笑,史称“佛岩山”,因山崖上刻有连山石佛一尊而得名。当人们跪在佛前礼拜时,抬眼可见佛在微笑,因此又称“佛岩垂笑”。此石佛为阿弥陀佛接引像,右手下垂作接引状,左手当胸捧紫金台。佛教净土经典宣称,如果众生在临终时念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便手捧紫金莲台,率领众菩萨弟子前往接引。
伏虎亭,仿明代六角重檐攒尖式。亭内横梁上彩绘千灵山高僧舍身饲虎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观音洞有位得道高僧,为救山羊和兔子,先后两次割下自身腿肉喂养老虎,由此感动老虎。后来老虎主动来到观音洞听法修行,并保护高僧。唐武宗灭法时,这只老虎吓退了官兵,使观音洞免遭劫难,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药师洞,原称“小观音洞”,共有三个洞窟,称“三洞连珠”。上洞独立,下二洞相连。主洞原供观音菩萨,现供奉药师佛及日光、月光二菩萨,是人们祈求身心健康的理想场所;洞顶垂一奇石,状如虎头,故俗称伏虎岩。右侧石壁间刻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佛龛山观音洞修造殿碑记》摩崖石碑,记载京城各王府太监和信官共同捐资重修佛殿经过。
道孚(1402-1456年),明代北京著名律宗高僧。号知幻,俗姓刘,江浦人。七岁在南京灵谷寺出家。宣德元年(1426年),随师入京,居庆寿寺。宣德七年朝礼五台山,途中自悟“一翳在眼,空花遍界”,自号“知幻”。宣德九年,住持戒台寺。
正统元年(1436年),道孚受僧录司左讲义。正统五年,英宗为戒台寺赐额“大万寿禅寺”,知幻受命开坛传戒,成为大万寿寺第一代开山大坛主。景泰七年(1456年)圆寂。荼毗后塔葬小观音洞(今药师洞)旁。
关公洞,史称万寿朝阳洞,坐东朝西。洞内正中供关羽,其左右分别供关平和周仓。相传关羽曾避难此洞,日以卖枣为生,后为山下百姓除灭盗匪,由此受到敬仰供奉。
报恩真庆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因真武大帝《报父母恩重经》而得名,现在的建筑完全新建,估计比原建筑扩大了规模。
主要建筑有:牌楼、山门、忠孝殿、真庆宝殿、通明殿、报恩殿、三清殿。全部建筑依山而起,层层升高。
层层升高的建筑群。
从净乐谷到景区大门有较远的路程,其中还有一个千灵山灰窑遗址公园。
坡道长约200米左右,明显能看出南高北低。但是在坡底停车,不拉手刹,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发生了:
车子竟然倒退着向坡上滑去,而且,越接近坡顶,车速越快,时速达20km/h。经过勘测人员的测量,南侧坡顶比北侧坡底海拔高度低近3米,由于周围山势地形和两侧树木的排列,给人以“南高北低”视觉错觉,这应该就是“怪坡”现象的由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