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灵山(石)灰窑遗址公园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北京旅游 |
在王佐镇千灵山风景区内有一大片废弃的石灰窑址,在这里建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灰窑遗址公园,并于2010年9月灰窑遗址公园正式挂牌,被区科协确定为科普教育基地。它的存在,是为了让多的人了解传统的石灰烧制过程,同时也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将石灰烧制工业历史文化传承至今。
千灵山石灰遗址公园地质上属于石灰山体,具《房山县志》记载:后甫营、羊圈头沿山皆产灰,有青白两种,青者出自然,白者本石质,必加火烧,而后性粘细。白者固砖,青者染色(屋顶铺瓦用)。目前尚存明代石碑一通,正面:“内官监马鞍山后甫营灰厂地界”,背面为禁约条款和地界方位。
元代以来,北京城营造所用的石灰都是从这里出来的,长城、故宫、天坛、景山等等各处都是这里的用料,是王佐地区石灰窑矿业发达的见证。
据记载,该地区烧制石灰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建造北京城的石灰皆由此处供应,附近大灰厂村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解放后,首都北京的建筑都使用这里所产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石灰。

这是个老式的石灰窑,也叫“笨窑”:青石垒成一个玉米粮垛似的圆筒,里面最底下放着木柴,之后是一层煤一层矿石。烧窑后得拆了窑才能取出石灰,下面的小方口就是点火的地方。当地流传下一句俗语:“拆了垒、垒了拆,不拆不垒不经营。”
原始生产石灰的加工过程非常辛苦。一般要选择碳酸钙含量较高的岩石,用锤将大石击碎成块状,分层放入石灰窑进行烧制,下层是烧煤,上层是岩石碎石块。主要加工过程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在适当温度下煅烧,排除分解出的二氧化碳后,所得的以氧化钙(CaO)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即为石灰,又称生石灰。经过长达24小时的烧制才能真正出炉成为真正的石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