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2009-09-28 17:47:41)
标签:

素笺

宣纸

笺谱

少农

古董

收藏

清秘阁

鲁迅

拱花

杂谈

分类: 收藏欣赏

最近我常去的那家古董店的日本东西多了起来,一问才知道是一位日裔美国老太太过世了,她的后代才不知她的东西珍贵呢,一股脑都送到了这家古董店,这些亚裔的后代美国人称他们是“香蕉”即表皮还是黄皮肤,但内心已经是白瓤,白人化了。老太太的东西大多是日本东西我不太懂,没兴趣收购,倒是她收藏的近百年的素笺使我如获至宝,百看不厌。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再赏精美典雅的素笺

 

笺纸是一种制作颇为精美的纸张,供文人雅士题诗、写信之用。据说唐代女诗人薛涛擅制,她写诗所用的笺纸都是亲自设计,并用芙蓉花汁加入以芙蓉皮为原料的纸浆中制成色纸,称之为“薛涛笺”,又因薛涛居成都浣花溪,后人又称此纸为“浣花笺”,成为千古美谈。

 
  画笺是指笺纸上以木版水印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各式图案的一种笺纸,大多为单色印制,画面简炼,因为实用不宜喧宾夺主之故。历史上曾有著名的《十竹斋笺谱》,近代鲁迅、郑振铎也曾编印过《北平笺谱》,由“荣宝斋”短版印制了齐白石、吴待秋、陈半丁等人的作品,在今天已很稀少,成为收藏珍品。

 

上文中我已经提到民国时琉璃厂地区著名的就有:荣宝斋、清秘阁、松寿堂、松古堂、松华斋、淳菁阁、懿文斋等。我收藏到三函清秘阁的素笺。其中有王振声《听雨》素笺以及他的《伊人秋水》素笺。王振声(一八四二至一九二二)一作(一八三六至一九一三)字劭农,一作少农,北通州(今北京通州)人。尝手绘意拓园图,以寓退隐之意。善书、画,承家学,花鸟得华岩逸韻。宣统三年(一九一一)作梅花读书图,卒年八十一(一作七十八)。著《澹静草庐集》、《清画家诗史》、《韬养斋笔记》、《寒柯堂随笔》、《清代碑传文通检》等。劭农的这两函素笺清素高雅,画笔简练,一为芭蕉竹节格,青翠的芭蕉半遮在以竹节设格的六竖格上,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雨打芭蕉雨意浓的诗情画意。其实我更喜欢《伊人秋水》这一函,素笺上有八条竖暗格,秋风拂动红枫的枝叶以及水中的水草,一副望断秋水盼伊人的景色。这函素笺不仅图画的清雅,字写的漂亮,有趣的是印章是个宝葫芦,有篆字“清秘”两字写在其中,独有创意,整笺上共有版印四色,简约而意深,国画大师的风范一览无疑。

 

我另外收藏到的两函素笺艺术色彩更浓,不仅施彩丰富,层次分明,精美绝伦,而且采用了拱花技术,十分有立体和浅浮雕的效果。一函小窄竖笺有48张,分三扎,一扎20张,两扎完好,一扎已用去大半。一整张素笺的左下角印制有一个有枝、有叶、有蔓的大西瓜,舒展大方,写实性极强。边上盖有一枚“清秘”章,这枚章就像毕业证书上盖的钢印一样。

 

另一函的素笺可不是小笺,共有十二张,尺寸较大,31x28cm,完全可以在上面赋诗作画。光看函盒的外包装就非同凡响,锦缎万字纹,明黄硬纸镶边,年久已成古铜色,表面有两个目录竖贴,金黄色,裱贴十分工整。函盖像两扇门,开启后一枝红梅映入眼帘,真是名画、名店、名刻、名印四绝的竞奇斗艳。画面是我收藏素笺中最精美的,有三种图案,分别是传统的葡萄松鼠,石榴百子和螳螂秋趣,各有2,5,5张,美不胜收,我虽没见过著名的笺谱,但我相信这些图案一定《十竹斋笺谱》的经典画面,在年代上可能是清代遗存。

 

到了明代,有人进一步把每种颜色各刻一块版,因版片的形状各不相同,犹如饾饤(这是从前王公贵族用来祭祀的贡品,以其不规则的几何形而得名),故称作饾版。把不同的色彩分别套印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印出来的画面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精美绝伦。

 

 到了明末天启至崇祯年间,吴发祥、胡正言天才的发明了“饾版拱花术”,灵活的将“饾版”和“拱花”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了古代印刷新的高度。所谓“拱花”技术,就是在经过“饾版”套色以后,在平面印刷基础上,在柔软的宣纸表面压印出凸起的暗纹,让画面产生浅浮雕效果。大大的提高了雕版印刷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以及《殷氏笺谱》。

 

素笺是可使用的文房四宝中宣纸的一种,使用随意;随着近代钢笔、圆珠笔当家以及中国历经的战乱、运动,已经所存无几。即使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忧心忡忡“此事恐不久也将销沉了”。甚至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没有“诗笺”和“笺谱”的条目了。好像中国年轻人和后代,不需要知道诗笺、笺谱为何物。可悲,可叹!我收藏的这几函素笺若不是这位日本老太太近一世纪的珍藏,恐怕早已烟消灰散,不复存在,也就没有与大家共赏的后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