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2009-10-20 03:01:50)
标签:

瓷器

珐琅彩

百家讲坛

马未都

民国

仕女

清三代

友谊商店

收藏

杂谈

分类: 收藏欣赏

搞瓷器收藏的人,不管持的观点如何,都会收看央视《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的讲座。我也喜欢他的演讲,不仅教你基本的收藏知识,还教你做人的道理,哲理性很高,值得一看。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民国珐琅彩薄胎仕女图杯一对

 

在他的珐琅彩一讲中提到珐琅彩是宫廷瓷,秘不示人,清廷共烧制了400多件,马先生认为可能不止这点,说者“无心”,可听者有意,我想这可能就为两岸故宫外的珐琅彩瓷器有遗存下了一个肯定的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清三代的珐琅彩流落民间是可能的,而且他还买过一件(不知他那件是否在故宫有过注册入列)。可是他话锋一转,说民国三年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古物陈列所对外开放前,人们只知古月轩的神话,至此才有机会一睹什么是珐琅彩。那么,既然民间有遗存,又都知道是宫廷瓷,而且藏有宫廷造珐琅彩的人一定不是什么平头老百姓,造赝的想法不会等到民国三年故宫开放时方会出现,要知道乾隆老爷子死后(1795年)到民国三年(1914年)有100多年之久。其实珐琅彩这种宫廷瓷在清宫中都应有造册记录,连置放的地方都是固定的,八国联军抢走的也都应有案可查的。如果民间真的还有,那么那只有点缺陷的《杏林飞燕》也不会拍出1.5亿人民币的天价,盖因物以稀为贵使然。

 

马先生还提到在怡亲王府也设炉烧制珐琅彩,估计他也贪了点,不知可有凭据,也不知这十三阿哥当时有没有这个胆量。马先生又说珐琅彩这种皇家专用瓷,从来没走出皇宫一步,有趣的是孚王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是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允祥,封怡亲王时的府址,那么有些珐琅彩器烧造时就不在皇宫,更不要说从来没走出皇宫一步了。

 

我敬佩马先生“细微处定成败”的精辟,我认为在清宫中不是有成千上万件,就那么区区400多件珐琅彩瓷器,乾隆死后的一百多年中又没多做,宫内不知来来回回统计过了多少次,除了八国联军抢走的外(据说有些刁民也有哄抢文物),不管有什么样漂亮动人的故事,除非能与清宫档案对得上号,否则民间散落的可能性都不大,谎称的那些珐琅彩瓷器恐怕都是民国或近代的仿作。另外,珐琅彩从没走出皇宫一步的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八国联军有抢,还因为有些珐琅彩器压根就不是在皇宫里烧造的,似乎说珐琅彩从没走出皇家圈一步更为贴切,我总觉得在《百家讲坛》上讲课要严谨一些,要有学者的“酸腐气”才好。

 

好了,就不叫真了,言归正传。民国时,瓷器的烧造基本上都不能与清三代比肩,但也不是满盘尽墨,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瓷器薄胎珐琅彩。由于技艺提高,新创的素胎烧制得又白又细,晶莹剔透,更令人叹服的是瓷胎烧制得薄如蛋壳,连清三代的薄胎也难望其项背。我收藏的两件民国珐琅彩杯就是这个时期的精品。诚如马先生所说,民国的技艺有所提高,但审美趣味却难有提高,杯上细致入微地画着一位仕女,清秀的面庞,高耸的发髻,纤细苗条的身上穿有豆绿的内裙和胭脂红紫色披风。我非常喜欢珐琅彩中的胭脂红,华贵非凡。仕女坐椅依案,双目前视。窗外花草郁郁葱葱,室内案桌、堂柱粗壮结实,帐帘是淡黄色,十分典雅。杯的另一侧有墨料彩书写,玉人如花月,美色正芬芳十个墨字,字迹端庄清秀。更有创意的是图与字之间有一翠绿的甄罐,内有一黄勺,色泽艳丽,秀色可餐。有趣的是这个画的甄罐的圈足,正看时有些偏向一侧,但稍一转动,则不偏不倚,周周正正,真是神奇。

 

一般瓷杯、碗、瓶、罐等的圈足都有露胎处,但这一对瓷杯的圈足却光滑不露胎,不会磨坏桌面。杯心团绘花卉,口沿涂有纤细的金边,年久已有退色,口沿内外墨彩分绘一周如意云头纹,内外绘制整齐一致,迎光看没有一条线不对称。记得在制造“7501”毛瓷时,梅花的内外绘制一致让制造者费尽了脑筋,据说至今成功的诀窍还秘不可宣,但这个难题却在民国时就已经解决了。

 

这一对杯底有红料彩乾隆年制款,字迹不太工整但不乏记号,乾隆的隆字上的生旁的最后一横还少了一小节,两杯一样,可见不仅乾隆时的写款可防伪,民国时也有这种意识。

 

珐琅彩在清三代中的确是做得美轮美奂,不仅是因为其上使用了这样一种技法上类似于油画的外来技法,成为了洋为中用的典范,更因为清宫聚集了中、外的绘画高手和顶级工匠并且柔入了皇家的审美观,以及景德镇烧制的极品素瓷等等,真可谓是不计成本,不计时间创作,甚至各朝的珐琅彩瓷的作品都没有重样的。在断代长达一个世纪后,清末民初的收藏高潮和宫廷艺术的展览又使珐琅彩浴火重生,再现辉煌,从瓷器历史角度上来讲也应该像清三代的珐琅器一样值得尊重吗,艺术价值的高低是可以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的。

 

瓷器水深,人皆有知,老外的眼睛更“潮”,古董店老板硬说这是对“coffee cup”,那我就当咖啡杯买来了,算是彼此不欺。其中有一只杯底有一价标,紫码标示$240美元,我想可能是哪位老美70-80年代从友谊商店买来的,因为那时民国的东西可以自由买卖、出境,不受限制。时过境迁,民国初时距今也快百年了,百年的东西就是古董可是中外都认同的一个界限,那么我也就有幸收藏了一对代表那个时代顶尖艺术品的“准古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