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宣纸素笺《红楼七十二钗笺》

标签:
素笺宣纸红楼七十二钗吴岳南痴阿英杂谈 |
分类: 收藏欣赏 |
有人说用纸的多少标准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但不管你用多少纸,都要感谢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发明了这可以寄情载物,传播信息,记录历史的纸张。我们中国还有一手老外怎么也学不会的绝活---宣纸。我们在美国医院里用的医疗清洁纸,与其说是纸,不如说是布,洁白绵软,耐用不破,不会把纸毛、纸屑留在病人的伤口里,但这种纸不管做的多么高级,都不能与我们可以保留千年不坏的宣纸相比。
前些日子我收藏到了一些民国三年(甲寅年1914年)的宣纸信笺,弥足珍贵,愿与朋友共赏。
因为以前没收藏过与宣纸素笺有关的藏品,于是就先从宣纸下手,学到了宣纸有着“韧而能润,光而不滑,薄者能坚,厚者能赋,色白如霜,久不变色,折而不伤,耐腐难蛀。”等的特点。宣纸是绘画艺术家们直接运用的“文房四宝”材料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堪,早在唐代就已被列为“贡品”,被历代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而驰名中外。
知道了宣纸的皮毛,又开始了素笺的学习。笺,小张纸也,宣纸笺是旧时文人用来写信或题诗填词的一种特殊用纸,它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鲁迅先生曾说:“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元和年间(距今约1200多年)就有“薛涛笺”问世。 而素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真正成为一种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品位高雅、清俊疏朗的艺术品,则是清末及民国初年的事。
我收藏的这四函《红楼七十二钗笺》每函两扎,每扎应有36张,但前藏家一定是用过了许多,每函剩有60,51,47和38张,共有196张。函盒缎面边角已有多处破损,但素笺保留十分完好,分红、蓝、绿、黄、紫和咖啡等六色,不仅印制精美,包装也令人赞叹,函盒内部的大小几乎与笺纸一样大,如果笺扎不梳理整齐是无论如何也放不进函盒中的,要拿出来一定要借助捆扎素笺的扎条。函盒外的《红楼七十二钗笺》有甲寅夏南痴提的字样。函内折叠盖页的首页有缥缃馆主吴羞翁著的字样并盖印;次盖页上有版权所有印,并书有发行所北京勤业场二层楼上缥缃馆,真不知道这地方现在还存在不存在。有趣的是这四本素笺都明码标价,书有每盒定价大洋六角的标价。我想民国三年时,大洋六角应是个不小的数目,文人的东西自古不贱。
接下来又要研究这封面上的南痴,画面上的署名吴岳是位何许人。借助百度也是迎刃而解,吴岳(1894~1942),字南愚,近代微雕家,“微雕三绝”之一,与于硕有“南于北吴”之称。赵汝珍评他“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古玩指南全编》)。人是找到了,但没有文章介绍他有过《红楼七十二钗笺》的成就。要知道这份《红楼七十二钗笺》的画功和笔力早有公认,在民国时就有出书介绍,吴迪生红楼梦七十二钗画笺
[普通古籍] / 吴岳绘,书签题红楼仕女图,书名页为民国33年师雪居士墨笔题;前不久,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六卷本的《古本红楼梦插图绘画集成》,是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各种版本《红楼梦》小说及其相关作品中,择其精要,编选而成的。其中既包括了改琦(七香)的《红楼梦图咏》和吴岳(迪生)的《红楼梦七十二钗画笺》等图册;另外在《
民国时琉璃厂地区著名的就有:荣宝斋、清秘阁、松寿堂、松古堂、松华斋、淳菁阁、懿文斋等。更有画坛大家齐白石、林琴南、吴昌硕、溥心畲、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姚茫父、张大千、王雪涛等人作的笺画,其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草虫等等,使素笺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形成了名画、名店、名刻、名印四绝的赞誉。可惜众斋堂在抗战时已纷纷倒闭,只留下了荣宝斋。
应该说,素笺发展到此,已失去了当初的实用功能,因为它太美了,已成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很少有人再舍得使用,不忍心用墨迹去遮盖神韵生动的画面,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收藏的这些精美的素笺才得以保存至今,使我在收藏之路上又长了新见识。这些珍贵的《红楼七十二钗笺》素笺,有书可见,但要想一睹整套真笺的芳容可谓是机缘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