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灵焚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ngfenelite
灵焚按语:今天是祖国60周年的华诞,祖国以走向富强的方阵向世界展示繁荣与鼎盛,中华儿女自豪地面对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员,我们除了以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向世界展示盛世的形象之外,更需要我们以崇高的精神性追求,在未来也能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以影响人类文明进展的精神和思想的巨大方阵,让世界再一次瞩目中华文明的新时代辉煌。
文学、艺术的追求当然属于这种精神性高度的崇高翻越,是为人类创造文化遗产的崇高事业,无论采用哪种文体,哪种艺术形式,我们的创作都应该拥有这种面向历史和未来的大时代情怀,也只有具备这种情怀的人才能为历史留下自己时代的脚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盛世之后,必然留下一批辉煌的、影响世界文明进展的文化遗产,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么,我们能留下什么?
“我们”散文诗群成立以来,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在《诗潮》、《诗选刊》、《中国诗人》等诗歌杂志上进行了三次亮相,得到文学界,特别是诗歌、散文诗界的广泛好评。接着这三次亮相,山东省《时代文学》杂志决定让“我们”进行一次“我们”散文诗大展。“我们”把半年来所吸收的成员的作品,进行一次最全面的集体展示。让文坛进一步审视“我们”的创作实力,为推动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健康发展,为了散文诗以“大诗歌”的视野走上当代文坛提供一种审美文本。
以下是《时代文学》准备刊登的作品选,读者们关注,当然,也请被选上的作者继续关注刊物的出刊时间,需要的作者可以联系山东省文联《时代文学》编辑部,购买一些刊登自己作品的这一期刊物。
“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作品选
编者按:在中国,“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诞生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了,当代散文诗的作者们称之为“美丽而寂寞的90年”。是的,散文诗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写作的文体,由于不受文学的主流话语重视,探索者们坚守着寂寞而自足的写作,也正是散文诗被冷落使她获得了这一份难得的“寂寞”。然而,散文诗作为一种现代汉语的最具承载美和思想的不分行韵文,使得追求者们乐此不彼,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对其怀抱着神圣而崇高的生命坚守。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那种大美的情怀。
然而,近30年来,散文诗创作与其他文体一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性的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等相继成立,专门刊登散文诗的杂志《散文诗》(湖南益阳)和《散文诗世界》(四川成都)也相继问世,促成了一股当代散文诗创作的热潮。全国的散文诗作者和读者越来越多,杂志的发行量也一直保持庞大的势头,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可是,我们在面对散文诗“繁荣”的同时,感到一种不得不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散文诗原有的大美情怀,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当代社会整体向世俗化、庸俗化滑坡的侵蚀,散文诗的固有美学特质的追求在日益减弱,使散文诗的发展无法完成断裂与继承的良性探索机制。在90多年来的散文诗历史中,值得我们今天继承的东西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而该断裂的东西没有产生应该有的审美断裂,与文学的左邻右舍的发展相比,散文诗的探索与创新严重滞后,散文诗仍然躲在散文诗的自我小天地里“自得其乐”,自吹、自弹、自唱。
正当许多散文诗前辈们为之忧心的时候,2009年3月14日,北京的一些散文诗和诗歌作者会聚在海淀区的北土城,讨论成立“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以下简称“我们”),倡议让散文诗走出散文诗的自我小天地,走进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与新诗站在一起,选择学习和交流,接受当代文坛的审美检验。作为散文诗群,这应该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诗作者组织形成的文学群体。他们提倡“意义化写作”,提出“大诗歌”创作视野。让散文诗作为现代汉诗发展的另一轮,与新诗一起,构成现代汉诗中分行的新诗与不分行的散文诗之双轮并进发展,完善汉语诗歌文学从旧体诗词向现代汉诗的历史演变。从2009年4月17日在网上公布了“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的态度”(附后)以来。受到了诗坛、散文诗坛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中坚作者纷纷申请加入。《诗潮》在2009年第6期上为“我们”提供了20页专版,首先让这个群体的作品集体亮相。紧接着《诗选刊》2009年第7期也为“我们”提供了13个页码,刊登“我们”的作品,而《中国诗人》(季刊)也接着在今年的第三期(9月出版)上划出了20多个页码刊登“‘我们’散文诗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不需要我们在此赘言,从短短的半年来接二连三的各大诗歌刊物刊登“我们”作品的现象来看,“我们”的崛起对于今年中国诗坛的冲击波之大可窥知一斑。正因为全国读者反响强烈,《诗潮》拟在今年第12期再次刊登“我们”散文诗群作品选。
为了呼应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潮流,本刊积极响应这种富有意义的文学探索实践,在阅读上述几种诗刊上发表的“我们”作品之后,深感这是一个富有探索精神的散文诗群体,无论从作品所体现的情怀还是作品的质量上,基本上能够展现当代散文诗创作的美学高度。所以,我们决定也在本刊辟出专页,让“我们”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群体和作品展示。当然,由于是“作品选”,不可能揽括“我们”群体的全部作者。特别是一些较为重要的作者,如王志清、阿毛、郑小琼、王慧琴、楚天舒、北塔、文榕等作者,由于其作品在编者处没有库存只好割爱。我们期待着通过这次“我们”作品的群体大展,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审视他们,了解他们,促发他们往既定的美学目标健康而自信地前行。
-----《时代文学》编辑部
90年代群落
原筱菲:本名郑迪菲,女,1993年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现居大庆,艺术高中学生。发表文学作品近300篇(首)。作品散见《诗选刊》、《散文诗》、《诗潮》、《常青藤》(美国)、《新大陆》(美国)、《秋水》(台湾)等近百家期刊,曾被多家期刊封面推介,获得文学奖多次。诗观:回到心里,打开世界的另一扇门,与自由的翅膀背靠着背飞翔。
李
唐,男,1992年出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京垂杨柳中学。作品散见《诗刊·下半月刊》、《诗选刊》、《诗林》、《诗歌月刊》等,有作品收入《2008年诗歌精选》。诗观:1、要积极观察生活。2、要做一个好人。3、心中要有爱。
木鱼 ,原名苑希磊, 山东省乐陵人,90后出生, 有 诗歌作品在《诗选刊》、《九月诗刊》、《中国诗歌在线》、《大地试刊》、《大别山诗刊》、《诗友》、《巴中文学》、《诗流向》等刊物发表。散文诗观: 回归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