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对陈丹青民国范儿的说法惊鸿一瞥,觉得新报纸一瞬间就泛了黄,眼前浮掠出和宣传中不同的另类民国。
诞生于五千年沉重封建专制崩溃的一刹,民国的根基不过是历史的瓦砾。承启中华文化衰与兴,民国的命运是背负着艰难过去、在一切的混沌中摸索未来。生于衰败与腐朽,民国社会生长出自己的独立气节。或许如陈先生所说,民国有民族的骨气,有独立的人格。民国的遗产是丰富的。曾被批烂的《六法全书》,文革后成为何其重要与必修的功课;近闻民国初年的《开明国语课本》、《国语教科书》、《国语读本》等等,这些名字就起的发酸的旧书故纸自生自发的再受欢迎,被认为编辑水平高于时下的正统教材;至于说到大师,我们能回忆起的都在解放之前。六十年苦难辉煌中,大师们斗死了一批,新的没造出一个。民国有深重阴影,这些谁都知道。红透的一部《子弹飞》,就是说民国时候忽而土匪忽而政府,既土匪又政府。但似乎这不是旧社会专利,不然影片也不会既远又近、似曾相识。
和民国范儿的旧时代相比,现在的精神大体是丧志,这个时代最能够激起奋斗的就是挣一套房子。三室二厅?得看你家统了。也难怪这个时代丧失了奋斗的意义,不绝于耳的动车与地铁追尾、电梯坠落、地沟油、(中国)红十字会、(某地)宋庆龄基金会…。沉浸在如此悬疑的背景下,我们到哪里找方向?
现实模糊了,故去的民国却清晰。无怪想起了民国范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