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5b178047gdfd0e3c72f45&690
日前在一农家乐与朋友们度周末,品农家饭。夜幕降临,店家居然在院子里挂上了小银幕,放映久违的黑白故事片《平原游击队》,让客人们在凉风徐徐中,重温老电影的经典,梦回童年好时光……
露天电影风行于70—80年代,在当时是一种奢侈的娱乐品。
物质匮乏的岁月不影响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每月两次的电影放映成为人们期盼的精神大餐。在80年代末期,由于电视的普及,露天电影功德圆满,悄然隐退,成为各年龄段人们温暖的记忆。
小时候我家门前就是一灯光球场,方便看球赛看电影,受到同学们的羡慕。为了占据好的位置,他们可是要在中午就用凳子在球场划地为牢。球场边竖一堵白色的墙,替代银幕,不会因为风吹幕布而造成画面的变形。
放映员的职业让人景仰,平时小孩子看见了都要叔叔长叔叔短地巴结着,以备到时能准确地打听电影信息。
夏夜是最适宜看露天电影的季节,大人摇着蒲扇纳凉,小孩子嬉戏在人群间,听蛙鸣蝉声,昆虫在放映电影胶片的光柱里飞舞……
看电影的人形形色色,不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来。有借看电影嘘寒问暖的左邻右舍,有借看电影逃避做作业的学生,更有那借看电影幽会的青年男女……
那时的电影以文革前的战争片居多,战争片由于逼真的历史画面和演员精湛的演技,百看不厌。《平原游击队》里有一段表现鬼子松井偷袭村庄的音乐出神入化,被孩儿们配上了词:松井的队伍来了,来了……
那时评判电影人物的标准只有两个:好人,坏人。人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波动,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开怀大笑,全场进行着很默契的互动……
现在很多的演员,戏不够,绯闻凑。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完全是凭借自己塑造的银幕形象博得观众的喜爱。
到了80年代有了宽银幕电影,拓展了视野,更增强了电影的立体感和表现力,同时进口了很多的外国电影,为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有不少反映两性情感的西方电影,缠绵的镜头,如春风拂面,给当时人们干枯的心田注入一丝甜蜜,让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春心荡漾,心跳加速,尔后在心里憧憬……
电影里与电影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现实里寻不见的完美男主角,也许成为少女们的梦中情人,择偶标准……
月移树影动,影终人散时。人声鼎沸的球场转瞬只剩下收拾设备的放映员与一地垃圾……
露天电影,一个时代的奇迹,免费为城乡普通大众送温暖20余年,艺术的养份激昂了多少生命活力。
今天在舒适的影院里不会被蚊子咬,但是我们抬头已经看不见满天繁星……
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影、电视、网络冲浪,在家便知天下闻。离世界近了,人与人的心却隔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