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雀蛾之夜

(2014-09-25 09:02:49)
标签:

法布尔

昆虫记

孔雀蛾

信息素

分类: 奇妙生物

孔雀蛾之夜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法布尔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让·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是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他倾注满腔热忱和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真实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孔雀蛾之夜

一个夜晚,法布尔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他早上把一只刚刚破茧而出、羽化成蛾的雌孔雀蛾罩起来,放在了桌子上。到了晚上,不知从哪里飞来了20多只雄孔雀蛾,轻轻地拍打着翅膀,围绕着罩子上下飞舞。从那天晚上开始,法布尔花费了整整7年的时间来研究这一现象。

孔雀蛾之夜

孔雀蛾(Saturnia Pyri):欧洲最大的蛾,翅展约13~15厘米,大如手掌,翅膀上嵌这一个“大眼睛”。

 

当时,法布尔的住所周围生长着许多枝繁叶茂的大树,一到晚上就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法布尔发现,每天夜里8~10点都有雄蛾飞来聚集在雌蛾旁边。法布尔认为,在这样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很显然雄蛾不是靠视觉找到雌蛾的。他靠近雌蛾侧耳仔细倾听,也听不到雌蛾发出任何声响,同时也闻不到任何气味。法布尔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雄蛾在黑暗之中究竟是靠什么的“帮助和指引”才找到雌蛾的呢?

 

气味“指引”雄蛾找到雌蛾所在的位置
通过观察,法布尔发现,雄蛾并不是直接飞到雌蛾身边的,而是缓缓地飞来飞去,好像在摸索着找寻什么似的,最终才慢慢靠近雌蛾的。于是,法布尔提出了一个假说:一种类似气味的“讯息发散物”指引着雄蛾来确定飞行路线。此后,他进行了多种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法布尔开始了辛苦的实验,他对多种蛾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性成熟后的雌蛾能散发出一种人类的鼻子无法闻到的极其微妙的气味”(《昆虫记》)。

 

这种“微妙的气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信息素”的一种,直到60多年后科学家才弄清楚了它的真面目。1959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1903~1995)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终于揭开了蚕蛾“发散物”的真面目——他成功地从50万只雌蚕蛾的分泌腺中提取出0.012克的信息素,并分离、鉴定出了它的分子结构。后来,这种引诱物质被命名为“蚕蛾性诱醇”(bombykol)。

孔雀蛾之夜

蚕蛾性诱醇的化学式

 

法布尔当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孜孜不倦的实验研究,才率先注意到了信息素的存在。那个不可思议的夜晚,也被他命名为“孔雀蛾之夜”。

 

摘自《科学世界》2014年第10期,特别策划:信息素,闻香寻爱

孔雀蛾之夜

 

更多关于信息素的精彩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4年第9期

孔雀蛾之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