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逼走了“陈逸飞”?
(2012-08-09 12:22:19)
标签:
房产 |
谁逼走了“陈逸飞”?
东地产
何增强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 秘书长
谈创意园区的时候不要仅谈租金的问题,创意园区的建立起初就是市场行为,所以要问市场。”
戴承良
中国创意园区研究知名学者
从建设初衷来看,应该是创意占70%,地产占30%。但是事实却相反。现在的一些创意园区应该改名为“写字楼园区。”
陈焯宾
同昌盛业(北京)资产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华东分公司高级董事
只是有些人挂羊头卖狗肉,挂个艺术的牌子,觉得文化、艺术是种负担,这就是不会“玩”。”
陈逸飞位于田子坊的工作室因租金问题,面临被迁走的窘境,让各界对创意园区租金再起争议。
陈逸飞工作室的遭遇不是个例,比如田子坊内邱公馆咖啡店每天每平米差不多是63元的租金,甚至赶超南京西路“梅泰恒”商圈部分店铺的租金水平。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所背负的生存包袱之重,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租金飞涨、高空置率、艺术机构陆续搬离……商业和艺术之间,如何寻找最佳平衡点?
田子坊的租金报价逐年抬高,堪比周边写字楼,这种现象合理吗?
何增强:我一直认为,谈创意园区的时候不要仅仅谈租金的问题。创意园区的建立起初就是市场行为,所以要问市场。目前上海100多家授牌的创意园区和没有授牌的创意园区的经营者,绝大部分都是企业。企业有社会责任,但更多的是企业责任,他们没有义务去帮助需要帮助的艺术群体,租金上涨是按照市场规律来的。我们要理解创意园区的建设者们,他们在市场还不成熟的时候,大胆吃螃蟹,贡献很大。当然,对于文化艺术产业,从道义上说我们应该去大力支持。
戴承良:这个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些带有公益性质的创意项目,如陈逸飞工作室遗址,或者一些新兴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园区的运营商可以适当提供一点优惠。或者政府来提供一点帮助。那另一方面,运营商的做法也是遵循市场规律的。
陈焯宾:我不认为田子坊是创意园区,一般理解为把旧房子改造了就成了创意园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我看来,成熟的创意园区要统一管理,如果同时由一家企业、一家开发者统一经营,租约期都比较长,这种情况会少很多。像田子坊这样的有很多散户房东,租期都不长,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提高房租也算情理之中。
商业味过浓,创意文化成配角,外界对创意产业园的观点,您如何看待?
何增强:这个现象一定会有。在创意园区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鱼目混珠的经营者混进了这个圈子,他们是商业的追随者,当他们手上没有文化艺术资源的时候,一定会把洗头店、洗脚店等带进来。但是这种现象是少数,更多的经营者在思考如何做好、做大创意产业。
戴承良:我很同意外界的质疑。现在很多创意园区的创意部分占比例很小,从建设初衷来看,应该是创意占70%,地产占30%。但是事实却相反。现在的一些创意园区应该改名为“写字楼园区”。
陈焯宾:开发者可以很好地利用文化这个主题,这也不会亏本。只是有些人挂羊头卖狗肉,挂个艺术的牌子,觉得文化、艺术是种负担,这就是不会“玩”。我觉得开发者不是不赚利润,利用文化同样可以赚钱,但是一定要赚合理的利润。
创意园区水涨船高的租金一直为人诟病,画廊和艺术工作室因为承受不起而陆续搬离,有没有两全的解决方法?
何增强:如果一家艺术机构有存在价值,或者说取得了一定的贡献,那可以向上面申报项目,获得政府资金的扶持,这样也解决了资金难题。
戴承良:对于贡献很大的创意项目,呼吁运营商适当地给予支持。呼吁政府有所动作,就像田子坊所在的卢湾区,据我了解就有明确的指导计划和方案。
陈焯宾:统一经营,这样会更加规范。当然也要看看经营者本身,有些开发商盲目追求租金的回报,就会造成租金飞涨。上海市政府对创意园区的发展是很支持的,包括授牌、税费政策,都有一定的优惠。
不仅仅是陈逸飞工作室,文化创意园区的老店因各种各样原因面临经营窘境,如何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
何增强:艺术机构可以向政府寻求帮助,我们也呼吁企业适当地让利,让艺术创意有生存的空间。那从艺术产业本身来说,也要反思如何去寻找突破,要逐渐去适应市场规律,这本身是产业自身要承受的东西。
戴承良:要从园区运营商方面寻找解决方法:运营商在经营园区的时候,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明确以创意为主,这样就不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主次颠倒的现象;其次运营商不能是个门外汉,要掌握创意产业的知识,懂得如何去经营创意文化产业。那政府方面,对这块还是很重视的。
上海创意园区的发展挑战在哪些地方?日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何增强:未来上海的创意园区不会有比较大的突破性发展。上海有4000多亿的创意产出,但是创意园区只产出了300多亿,十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说创意园区不是唯一的盈利途径,将来多形式的创意空间共同存在将是整个上海创意文化产业的趋势。
如今创意园区的存量和资源越来越少,该改造的都改造的差不多了。而且创意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意园区之间、创意园区与商务楼、office之间的同化等,这些都阻碍了创意园区的规模化发展。那未来转型就是必然,将来的创意园区将从有限化的园区服务转向无限化的专业服务平台,将更主要地研究园区服务专业化、配套化和关联性等,打造线下更长更专业的产业链。
戴承良:最大的挑战是创意内容的缺失。租金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来衡量,但是内容一定要强化。未来上海的创意园区的一个良性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围绕着文化创意去走,另一方面是围绕科技创意去走,比如热门的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创意。
陈焯宾:在上海,做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大部分人只是略懂些皮毛。也许从生意角度来看他们是成功的,但不是文化创意上的成功。希望上海的创意园区能把办公型和社会型进行很好的结合,这也带来规模上的挑战,一般面积要达到10万平方米,而目前顶多是1万到2万多平方米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