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浩资本投资定位城市综合体
(2012-07-13 17:13:43)
标签:
房产 |
星浩资本
投资定位城市综合体
定位是新兴企业做大做强中必须突破的第一大瓶颈。
手握57亿私募基金的星浩资本,不是瞄准了原本熟悉的住宅领域,而是将方向锚定在城市综合体,并提出以市场经济主体中最活跃的民企为核心点。
关于城市综合体的定义,业内并未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城市综合体是由多种房地产业态,通过建筑流线合理有机组织而形成的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体。分析人士认为,有着“城中之城”之称的综合体项目,一是要有两到三种以上的不同业态,二是各个业态要有相当的规模。
万达、华润、凯德,后有中粮、万科、恒隆、宝龙等房企在过去的一年里,加码布局商业地产、转战城市综合体成为了企业重构发展战略的关注重点。作为一家新兴企业,选择城市综合体作为投资方向,或许可从目前城市综合体前景,星浩资本股东方、LP成员、以及团队经验来解读。
“谁拥有城市综合体,谁就拥有城市未来”。在这口号式的标语背后,隐藏着的是一场对城市综合体的疯狂扩张。
相对于已经相对饱和的住宅市场,城市综合体更像是一块未被完全开发的土壤。住宅的黄金十年业已接近尾声或者说结束,相对于住宅市场的发展,城市综合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一个新兴的企业,与其在住宅领域千军万马拼杀,不如在蓝海中创造机会。这从万达案例中就能分析一二,万科用了20年时间做到千亿元销售额,而万达只用了10年。
由此可以清晰看出星浩资本的商业逻辑,以民企资本撬动市场,专投城市综合体,迅速在不同城市进行复制,达到全国前列水平。因此,在城市综合体领域,万达是第一,星浩资本要想做第二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要在住宅里做到前十,至少要400亿元以上的规模,难度可想而知。
触动星浩资本专投城市综合体,这或许跟星浩资本的股东方、LP成员密不可分。
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复星集团,自身也拥有两大私募基金团队,方向涵盖商业、产业园区,同时也包括住宅,但真正专投城市综合体的,仅是星浩资本一家。多元投资,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复兴集团主席郭广昌的一贯操作思路。同时,也很好地避免了同业竞争的尴尬。
另从LP成员来看,均聚集着国内大鳄级民企领袖,既包括阿里巴巴的马云,也包括均瑶集团的少当家,同时还来自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等。这些民企自身亦在快速扩张阶段,民企间的资源共享亦是需要一个积聚民企的统一平台。
而星浩资本正是涉足了这一块蓝海市场,并适时提出:积聚民企力量,创建民企平台的口号。由此,星浩资本将星光耀城市综合体细分成 8 个主要部分,包括星耀台、星光盟、星天地、星乐会、星光悦、星光会、 星尚汇、星天境。
也就意味着,星浩资本打造的城市综合体集商业、酒店、写字楼、高端居住、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不仅是宜居之地,还云集了商业巨擘,致力于打造带有总部经济特征的商务活动中心。“所以,星光耀广场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综合体,或者说是有生命成长因子的城市综合体,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最大特点。”赵汉忠的意图很明显。